范湘萍著的《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文库》跟随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以后经典叙事学“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依据,在数目众多、题材广泛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挑选了近十几年在重量级文学奖项中摘冠的新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里面有早已赫赫有名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家,有原本被批评家打上后现代主义标签,但后期作品明显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家,更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用后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综合分析和探讨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叙事结构、话语、修辞伦理等艺术表征,探索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当代作家的叙事风格,使其转向关注历史与现实的。
范湘萍著的《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文库》以后经典叙事学“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语境,从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九部作品,研讨其叙事结构、话语、修辞伦理等艺术特征,探索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当代作家的叙事风格,使其转向关注现实与历史的。本书共分为七章 ,介绍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渊源和艺术特征,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跨界小说”的跨文类叙事、叙事文本中的“跨媒介”叙事、女性主义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特征、美国族裔小说的修辞性叙事特征以及跟随后经典叙事“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在“文明冲突论”的支撑下研究新文类“9.11文学”的叙事艺术,总结指出以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发展态势为研究语境的小说研究可进一步开拓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视野。本书适合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对美国文学和叙事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第一章 绪论
1.1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渊源和艺术特点
1.3 后经典叙事理论的构成和发展走向
1.3.1 后经典叙事学的学科构成
1.3.2 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方向: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
第二章 “跨文类”叙事:冯内古特的跨界小说《五号屠场》
2.1 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新现实主义转向——跨界小说《五号屠场》
2.1.1 冯内古特——文评家笔下的多重身份
2.1.2 多丽丝·莱辛的“跨界小说”理论
2.2 从冯内古特的人道主义历史语境看《五号屠场》的现实主义主题
2.2.1 冯内古特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语境
2.2.2 《五号屠场》的现实主义主题
2.2.3 荒诞世界中冯内古特式的应对
2.3 后现代主义的凸显:《五号屠场》的元小说叙事形式和非线性叙事结构
2.3.1 元小说的概念和特征
2.3.2 《五号屠场》的元小说叙事形式
2.3.3 非线性叙事结构——历史性书写
第三章 叙事文本内部的“跨媒介”叙述:德里罗的《欧米伽点》
3.1 唐·德里罗与媒介文化
3.1.1 聚焦美国社会现实的唐·德里罗
3.1.2 德里罗与媒介文化的交集
3.2 电影与小说之合谋: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
3.2.1 《欧米伽点》:两种媒介叙事的交响乐
3.2.2 “慢”与“快”的寓言:艺术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3.3 《欧米伽点》的“跨媒介”叙事特点
3.3.1 两种媒介的杂糅
3.3.2 跨媒介叙事的叙事效果
第四章 女性主义叙事的多角度阐释
4.1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叙事
4.1.1 20世纪20年代的女权运动及“新女性”
4.1.2 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叙事
4.2 精神的困顿,自我的塑造:苏珊·桑塔格的《在美国》
4.2.1 苏珊·桑塔格及其激进的美学
4.2.2 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女性叙事:多元叙述聚焦
4.2.3 女性形象与自我的塑造
4.3 孤独与爱的对峙: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
4.3.1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笔下的小镇人
4.3.2 隐藏中的“第二故事”,讲出“不可叙述事件”
4.3.3 性别的叙述:冲破“男性的欲望情节”
4.3.4 孤独与爱的二元对立
第五章 修辞性叙事视域下的族裔文学
5.1 芝加哥学派
5.2 寻找回家的路:托妮·莫里森的《家》
5.2.1 莫里森与非裔美国小说叙事
5.2.2 双声部复调叙述
5.2.3 从“不可靠叙述”看男性人物的伦理观
5.3 文化夹缝中的生存:汤亭亭的《女勇士》
5.3.1 从家庭故事看美国华裔文化身份
5.3.2 自传小说的多层次叙事
第六章 文明冲突中的叙事维度:“9.11文学”
6.1 “文明冲突”的社会历史语境
6.1.1 冷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四个范式
6.1.2 “文明冲突论”的主旨内容
6.1.3 反恐主题:“9.11”后的美国社会
6.2 他者的书写: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6.2.1 厄普代克式的书写
6.2.2 “后9.11时代”美国社会冲突的全景呈现
6.2.3 信仰的危机:当代美国人的彷徨与恐惧
6.2.4 同情的叙事角度和别样的他者书写
6.3 沉默者的言说: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
6.3.1 审美转向:“9.11”事件的反叙事
6.3.2 创伤叙事
6.4 文学想象中的救赎之路: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6.4.1 科伦·麦凯恩的双重身份
6.4.2 结构主义的渊源和空间转向
6.4.3《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结构主义叙事:时空并置
6.4.4《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二元对立的政治寓意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