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的“互联网+”时代商业思维,领先的免费APP应用指南,鲜活的“移动互联网+”落地案例。
·以颠覆性方式揭开3.0广告精准投放的神秘面纱,有图有真相解决销售转化率提升问题
·100张图详解微信、图文、电商、多媒体四大类免费APP的速成攻略,真正满足移动互联个性需求
·50张图解构稳定性、流畅性更胜一筹,定制成本、定制周期不及传统模式1/10的复杂APP应用策略
·以经典案例解读传统企业乃至大众创业者借力移动互联网,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口”的模式与路径
读懂栾润峰所著的《移动互联想+就+(如何应用免费APP以决胜营销管理与创业)》,你将会节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费用,轻松将自己与移动互联网+起来;你也会从书中得到启发,实现真正的移动互联,想+就+。
2014年,手机上网首次超过PC,移动终端逐渐取代PC设备,成为企业与客户、媒体与读者之间新的沟通桥梁。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传统产业乃至个人应怎样思维?应如何应对?又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用?
作者栾润峰从自身企业(金和网络、正品O2O商场)发展实践出发,为读者解开移动互联网的神秘面纱,让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口”,成为“会飞的猪”。
《移动互联想+就+(如何应用免费APP以决胜营销管理与创业)》共分为九章,主要讲述了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精神与实质,+时代的商业思维、精确营销与商业活动,+时代如何1分钟做出自己的APP,以及如何在+时代创业等内容。
第七章 +时代1分钟做出自己的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现在特指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自从智能手机出现并普及以后,APP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上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有三种,一是苹果公司的iOS系统,二是多数手机使用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三是微软的WP(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其中,使用WP操作系统的手机市场占有率在6%以下。因此,本章主要围绕iOS及安卓系统的APP制作进行讲解。
APP本身又可分为手机系统类APP与应用类APP。应用类APP又分为游戏类APP与其他应用类APP,本章主要阐述其他应用类APP的制作方法。
第一节 应用类APP制作流程
前面章节已经讲过,现在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APP,那如何才能实现呢?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想拥有一个APP,大概有以下几项工作要做:
第一,你要明确,你想要用APP来干什么。
是用APP与友人聊天?
是用APP销售产品?
是用APP宣传你自己,发布你的信息?
是用APP进行组织管理?
是用APP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是用APP提供一项特殊的客户服务,比如方便客户打车?
还是用APP来同时进行对外宣传、信息及时传递、接受准客户的咨询、针对老客户进行服务,以及产品销售,对内进行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协调、培训提升、信息传递和流程审批?
这些明确之后,你还要考虑一下,这个APP要用在哪一个平台,苹果还是安卓,或者在两个平台上都要用。如果两个都要用,那下一步的工作量就会多出不少。
第二,明确了APP的定位后,接下来需要详细写出你的产品需求说明书。说明书能否让APP设计人员读懂,对制作APP的成本影响较大。说明书写好后,要与设计人员认真沟通,并要求设计人员反讲。什么叫反讲呢?就是在与设计人员沟通完后,让他再复述给你听,这个APP是用来做什么的,每一个需求点都应向你解释清楚。如果反讲后你觉得并没有什么出入,那就可以进行下一项工作了。
第三,进行设计开发。首先要决定,是自己组建团队开发,还是请外包公司来帮助开发。自己组建团队的好处是可以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掌控,坏处是你之前如果没有开发APP的经验,那么即使要开发一个单一功能的APP也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一般而言,组建一个开发团队至少需要1个产品经理,1个项目经理,3~5个安卓开发工程师,3~5个iOS开发工程师,安卓、iOS各两个测试人员,以及相应的开发软件、电脑设备和测试手机。测试手机包括市场上的主要型号。注意,要做iOS平台的APP,必须用苹果公司的电脑设备才行。对于一个单一功能的APP而言,完成一个版本一般需要60个工作日。但别指望这个版本可以马上真正投入使用,这离真正做成一个供大量用户稳定使用的APP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般至少需要3~5个版本的不断完善,经过大量测试后,一个APP才基本可以投入使用。
如果你选择请外包公司来开发,相对会简单得多,你只要准备好钱,然后等待验收即可。一个APP的开发需要投资多少主要取决于其需求点。一般而言,费用是在20~80万元。外包开发的优点明显,缺点也是有的。外包的麻烦在于,需求的任何变动都需要与外包公司重新谈费用并拖延开发期限。一般对于APP需求的变化,进入开发期之后,修改30%左右还是较普遍的。外包公司交付给你的1.0版同样不可能达到实际应用的效果,还需要有至少2~3个版才能使用。这里要注意的是,外包公司在开发APP的1.0版时相对弱势,费用谈判时,会较多地顺从你,但到了2.0版、3.0版时,收费就会较强势,因为,到2.0版、3.0版时,你基本上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依赖这个外包公司,你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小。但一开始把全部费用谈妥也不现实,因为对于APP的2.0版、3.0版的需求不可能一下子就出来。最后还有一点,一个能使用起来的APP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这就得长期使用这个外包公司,因为要别的公司来接手完善这个APP难度会更大,因此长期费用的掌控也是个问题。
第四,一个APP的1.0版开发好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购买或者租用服务器来运行你的APP,手机上的APP只是你的前端,只是给用户使用的。而这个应用的数据处理及服务都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服务器来完成的。并且为了保障应用处理数据量的能力,一台服务器往往不够,现在大都通过租用云服务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只租用云服务是不够的,还要租用带宽来支撑手机到服务器之间数据的传输。至于租用多少带宽要看你的APP有多少人使用。电信运营商对带宽的租用有最低要求,这与家庭装宽带不一样,电信运营商商用机房的带宽租用费比较昂贵。原因在于,家庭带宽有竞争性,你可以选择不同的电信运营商,而服务器带宽则需要每月向所有的运营商进行租用。需要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你的APP用户可能会使用移动、电信、联通不同网络制式的手机。要保证用户无论通过移动、电信还是联通的网络使用APP都比较顺畅,就必须同时租用这三家运营商的带宽来连接你的云服务器。
P113-116
今年春天,“+”这个符号开始热起来了,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之所以热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还因为,这几年来人们已开始密切关注新名词跨界,以及多行业的整合,以希冀创造出新的行业。
我写《移动互联,想+就+》,是因为我从1994年创业以来,除了做自己的企业,还在多所大学兼职做讲师,讲授我创立的“精确管理”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有10万多名企业管理者现场听过我的课。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刻地认识到,今天一家企业,如果其管理者只是专注于他自己所在的行业,即使我给他讲授再好的精确管理的思想及方法,他也很难将自己的企业做好。这反映在现实中,是难以应对跨界者的入侵。这些跨界者,不按照原有行业的套路出牌。最可怕的是,这些跨界者往往不向所进入的新行业要利润。他们只要这个行业的某些经营要素,用来补充他在其他行业的投资需要,其中大多数是为了获得客户流量。后来,被入侵行业中有人起来“革命”,引入新的要素,破除本行业原来的做法,以此获得重生。近年来,新要素主要指的是移动互联网。
我在2003年曾思考我自己从事的管理研究及管理软件行业的发展,我决定走出一条新路。我当时的梦想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实现“四随”,即“随时,随地,随人,随需”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当然,我讲的这个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对掌控的需要。因此,我认定,未来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拥有一个移动的信息终端,而这个移动信息终端会如同人身体的某一部分一样。我要做的就是,无论谁在用这个移动信息终端,在这个终端上都会用到我的软件。而这个软件,还不能是微软公司那种PC(个人计算机)类的统一软件,而是人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出来的,是一种能满足他自己需要的软件。我要做一个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这个平台,自助(没有计算机知识的人)、快速(最好是一分钟内)、免费地做出他们需要的软件来。这些在当时看似疯狂的想法,现在都成为了现实。移动信息终端就是今天人人片刻都离不开的智能手机。我们通过11年的努力,于2014年1月31日,中国马年大年初一,向全球发布了“金和IU APP自助工厂(www.appmfl.com)平台”。至今,全世界手机上使用的各类应用软件(APP),许多都来自我们的平台,且是一分钟、免费做出来的。从此,人们将能轻松地将自己与移动互联网+起来。
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让你受到启发,对如何实现移动互联网+有自己的想法!
今天,《移动互联,想+就+》结稿了,经过20多天的紧张写作,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自从去年发布了金和IU APP自助工厂(www.appmfl.com)平台后,看着那么多人忽然之间因为拥有了APP而变得高大上,我每天都处于兴奋状态。为了能让拥有APP的人与单位,能从精神、实质、思维上跟上移动互联网,从2014年8月起,我又开始对有需求的企业家提供了培训课程,讲授传统产业如何借力移动互联网,告诉大家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什么互联网被“传统”了。
今年年初,中信出版社约稿,希望我将讲课的内容写出来,我答应了,书名改了几次,先是叫“精确营销”,延续我《精确管理》的风格,后来又改了两次。最后,修改为
“移动互联,想+就+”,是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角度来说明人人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这也是要回归本书的本意,让人人、事事可以迅速走上移动互联网之路。
写书目前对我来讲,确实是很奢侈的行为,因为我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的日程以小时计,我的助理中华现在每天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为我协调日程。我有个习惯,自己的书必须自己写,这次在中信出版社的不断催稿下,我也一度想换个更有效的方法,我口述,让我们MfG(移动互联事业群)的中高层员工张立、刘方、锦山、耀泉、闫丽、昆仑、乌兰、欣茹、艳平和繁荣来根据我的讲述内容写出初稿,以减轻我的写作负担。但后来发现,这样写出来的内容还是很难与我的写作风格保持一致。写作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情,最终我决定调整一些日程,利用在飞机上和其他能抽出的细碎时间来写稿。不过,书中的一些实例及插图还是我的这些同事帮我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
终于,今天完成了全部书稿。
书稿完成后,我夫人王秋菊帮我进行了通读润色,在此非常感谢她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