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韩毓海编著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 |
分类 | |
作者 | 韩毓海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跟随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韩毓海编著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内容推荐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和我们一起阅读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作文,直到未完成的《资本论》。 韩毓海编著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作者对马克思的著作及马克思这个人的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理解;二、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尖锐分析;三、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串起了人类思想史;四、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的语言叙述。 目录 1.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 2.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4.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5.爱情的力量是怎样帮马克思摆脱痛苦的? 6.法应该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还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7.为什么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又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呢? 8.什么是共产主义呢? 9.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10.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 11.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斗争,你怎能不打破鸡蛋而幻想蛋饼呢? 12.为什么马克思预言革命将在中国取得成功? 13.为什么说《资本论》颠覆了经济学? 14.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15.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16.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7.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跋 李敬泽 试读章节 2.公民和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留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17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这篇文章把他的老师和校长约翰·海因里希·维腾巴赫惊呆了、打动了,马克思经过“考虑”说出的话,绝不是那时代的德国孩子能够说出来的,倒像是个白胡子的罗马哲人才能说出的话,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少年马克思讲了“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公民,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为共同体献身的人,而市民就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孤立的人。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为什么斯巴达人是公民: 有一个斯巴达妇女的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等待着战事的消息。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贱奴,谁问你这个?”“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到庙里去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 公民,就是那些自愿联合成一个共同体的人,公民的理想是“博爱”,即对共同体的爱,是为共同体的幸福而工作和斗争—而这正是罗马人的品格,马基雅维利和康德把这种品格称为“德性”(Virtus)和“公德”。“服务公益”“重建公德”,这也恰恰是马克思17岁时的志向: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家可能会说:哦!原来“斯巴达婆婆”那样为“共同体”而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儿子的人,才算是“公民”啊!马克思17岁时的人生偶像,原来便是“斯巴达婆婆”那样的人啊!可“斯巴达婆婆”这样的“傻瓜”,如今还有吗? 恭喜你猜对了答案,从而也把你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到了少年马克思的水平。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缺失,就是“公民”的消失和“公德”。 那么,公民是怎样消失的?“公民”是怎样变成“市民”的呢?马克思选择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1843年秋,25岁的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中,考察了西方社会私有化的历史。正是以这篇著作为标志,马克思正式开始了他毕生最重要的工作:探索西方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如果把希腊一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那么,罗马城邦共同体究竟是怎样衰亡的呢?马克思发现:罗马共和制的瓦解、公民道德的崩溃,正预示着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胜利,这一胜利开创了将“公共财富私有化”的历史先河。罗马的公共财产先是变成了教会的财产,然后,教会的财产又变成了私人的财产。 马克思说:“私法是与私有制同时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解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共同体”解体的过程,与罗马“公共财产”私有化的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这肇始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从那时起,罗马不但放弃了共同体的守护神——罗马诸神,而改宗基督教,罗马的公共设施日益被宗教建筑所取代,而且,君士坦丁皇帝还把包括土地和产业在内的罗马公产,赠予了基督教会,而这份捐献文书,也就成为了后来一切“私法”的源头或者范本。 从此后,教会便举着《君士坦丁捐赠书》(事后证明,这份捐赠书其实是教会伪造的)对王侯们表示说:“你们所谓的领土,实际上都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捐赠,由基督教会持有的财产。你们只是受教会委托统治的人员而已。如果你们有任何忤逆土地真正所有人——基督教会的行为,罗马教宗将有权立即收回委托权。” 什么是封建的中世纪呢?由于城邦的公共财产被私有化了,“共和的罗马”才被封建的、基督教的“中世纪”所代替,教士和犹太人也就是这样成了在教会和王侯之间收租放债的“中间人”。而马克思说,最初的市民、资产阶级就是从这样的“中间人”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他一个惊世骇俗的发现。P32-37 后记 一个中国人,他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标准像上那部雄狮般的胡子。中国传统中,长须是年高德劭的标志,所以,在我的少年印象里,马克思是老的,他生于将近两百年前,似乎他的胡须在这两百年问一直在茂盛生长。 到后来,读了马克思的书、对马克思有所了解之后,我忽然意识到,这里边有严重的错觉,马克思的确有一部大胡子,但是马克思不老,他永远不会老,因为他是人类青春激情的恒久象征和希望,他的生命和他的著作体现着青春焕发的理想:人应该而且能够去改造世界,以不屈的意志为公正美好的社会、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来,无数青年成为了马克思的追随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获得钙、获得坚强的骨骼,在精神上挺立起来。 马克思的思想永不衰老,它不仅针对着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的书不是僵硬的经文,他指出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面对自己的时代,不断思考和实践,正是在这种思考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证明着它永不枯竭的活力。 在韩毓海教授的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市场经济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他何尝老去,他就在我们中间,他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的人们之中最具智慧和洞见、说出了最有力的真理的那个人。 通向真理的路从来都是崎岖的,就像我们从这本书里所知道的,马克思毕生为探求真理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样,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书也是困难的。那毕竟是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那毕竟是汇集了人类思想最精深成果的著作,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那都不是轻松愉快的风景,那是高山、是大海,是考验着人们知识、智力、意志的艰难跋涉。 我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时,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立志要读《资本论》,而且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一壮举的过程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最终结果是望而生畏、不了了之。 但是,如果在那时、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到了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那又会怎样? 我想,在这晓畅明白读得懂的文字和道理中,我会更早、更充分地领略马克思的魅力,那是思想的强大魅力,将会吸引着、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终有一天,当我们足够强壮时,我们就会独自远行,会自己拿起那一本本大书,去直接攀登高山、越过大海,去认识马克思。 “伟大也要有人懂”,这是鲁迅的话。这句话中既包含着召唤,也包含着责任,那些伟大而精深的道理应该被人懂,也应该有人艰辛劳作,把通往真理的路修得相对平坦。响应这个召唤、承担这份责任,其实是很难的事。在这本书中,我时时能够感到,在清通易懂的表述背后,作者韩毓海教授付出了沉重的努力,每一个段落都包蕴着许许多多的书,都是对马克思浩瀚思想的提炼和把握。韩毓海教授所做的,不仅是把马克思的思想通俗化,更重要的,他是站在马克思的书中,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话。 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次热烈激越、充满启发和教益的贴心长谈。 我确信,许许多多的人会由此刻骨铭心地记住马克思,马克思的理想和事业会像过去一百多年一样,深刻地融人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他的道理和他的信念,会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像无数前辈那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怎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此后一百六十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又怎样以实践、鲜血和生命,前赴后继铺就了人类解放的大道。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孔丹中信集团前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本书鲜明地体现了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五四的传统:身无半亩,胸怀天下。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于鸿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所有的伟大都起自于平凡,伟人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意志毅力的强健与理想目标的设定,这本书告诉你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马克思,引领你走向灵魂的高地!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本书提醒大家一个普通的、但在当前却常常被人遗忘了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它,知识就能站起来;丢了它,就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曹天予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这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复活了马克思凛凛犹生的形象。 ——陆先高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总裁 这本书带来了一种精神,使人奋进;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使人深刻;带来了一股春风,使人温暖。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话,对当今世界是怎样伟大的启迪。 ——马智宏中远船务集团党委书记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这本书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