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林,1949年生人,1987年至今居住在美国。《美国梦中国魂(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经历)》一书就是他的一部回忆录,内含无忧的童年、困惑的少年、疯狂的年代、艰辛的知青、单纯的司机、勤奋的学生、成真的梦想、陌生的国度、政治的风波、矛盾的家庭、春天的故事、艰难的创业、沉寂的岁月、信主的道路、失婚的日子、焕发的青春十六章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梦中国魂(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经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刘一林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一林,1949年生人,1987年至今居住在美国。《美国梦中国魂(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经历)》一书就是他的一部回忆录,内含无忧的童年、困惑的少年、疯狂的年代、艰辛的知青、单纯的司机、勤奋的学生、成真的梦想、陌生的国度、政治的风波、矛盾的家庭、春天的故事、艰难的创业、沉寂的岁月、信主的道路、失婚的日子、焕发的青春十六章内容。 内容推荐 《美国梦中国魂(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经历)》一书的作者刘一林是共和国同龄人,他的身上贴有“保守派”、“老三届”、“知识青年”、“七七级”、“洋插队”和“海归”等标签。他的经历既反映时代背景,又极为与众不同。他与中国的四京,即南京、北京、东京(开封)、西京(西安)和美国的四都,即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拥有东西方迥异的都市生活经验。尽管作者加入了美国籍,身上还流淌着美国人的血,但却有一颗永不改变的中国心。“谁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爱国,就把他送到国外去。”作者对这一看似矛盾的论断深有同感,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见证。 目录 第一部 美国梦 第一章 无忧的童年(1949年—1962年) 刘家长子生牛庚 辗转四年居三京 稚气未退成学生 艰难困苦度“寒冬” 第二章 困惑的少年(1962年秋—1966年夏) 名列前茅进三班 渐露锋芒当班干 阶级斗争惹人怨 家庭出身定表现 第三章 疯狂的年代(1966年夏—1968年秋) “马列檄文”起祸害 壁垒分明争“左派” “文攻武卫”荡尘埃 无心复课游山脉 第四章 艰辛的知青(1968年秋—1971年秋) 满怀激情下农村 当头冷水泼满身 蔡湖亲情记吾心 贾屯村民送温馨 第五章 单纯的司机(1971年秋—1977年冬) 初入社会遇优待 政治挂帅谈恋爱 有惊无险困上海 匆忙上阵试文采 第六章 勤奋的学生(1978年春—1981年冬) 录取通知添喜气 新鲜论调称稀奇 申请入党受打击 文章挨批转志趣 第七章 成真的梦想(1982年春—1986年冬) 命运转折唤梦起 教学科研唱异曲 政治失意增勇气 幸运福星显祥吉 第二部 中国魂 第八章 陌生的国度(1987年春—1988年秋) 赤手空拳进异域 坚持理念促统一 情意缠绵思故里 孤身独胆闯天地 第九章 政治的风波(1988年秋—1990年夏) 如愿以偿获硕士 举棋不定读博士 义正辞严抗歧视 袖手旁观避“风波” 第十章 矛盾的家庭(1990年夏—1991年夏) 日思夜想盼母来 左右为难作仲裁 博母欢心逛四海 万般无奈说“拜拜” 第十一章 春天的故事(1992年春—1993年夏) “南巡讲话”暖人心 三进校门保身份 慈母病危念母恩 完成学业得新春 第十二章 艰难的创业(1993年秋—1995年冬) 踏破铁鞋觅饭碗 用心良苦推保险 跑遍纽约销石板 投资矿山丢本钱 第十三章 沉寂的岁月(1996年—1999年) 煞费苦心聚乡亲 遍地撒网找客人 走东闯西卖靴子 夫妻不和闹离婚 第十四章 信主的道路(2000年—2002年) 身无分文到硅谷 犹豫不决转国属 愤而辞职营新竹 死而复生信耶稣 第十五章 失婚的日子(2002年秋—2006年) 饥不择食拉新配 开辟阵地奔都会 孰是孰非守立场 发挥余热当“海归” 第十六章 焕发的青春(2007年—2014年) 引进砖机建农村 中原文化寻祖根 美式教育助教改 感谢上帝降大任 试读章节 “红五类小组”还要求我向全班检讨是如何讨得老师们喜欢的。其实我爱玩,很少找老师,更没有讨好过老师。我的每门考试都是班上最高分,你想我人学四门课总成绩比农村生高八十分,他们怎能一下子赶上?老师当然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了,我有什么错?他们认为我检查不深刻,要全班揭发我,继续批斗。有一个平时跟我很要好的同学,过去常在一起打篮球,此时邀我谈心。他属于“红外围”,没有“红五类”那样得势,谈心时对“红五类”们发了一些牢骚,我不明就里,也随着他的话音说了几句。谁知,第二天“红五类”就召开我的批斗会,首先让那个同学揭发我是如何攻击“红五类”的,说我对贫下中农怀有刻骨仇恨。其实过去我的同桌是团支部宣传委员,从民权乡下来的,我生活上对他照顾有加,学习上经常辅导他作业,这在班上有目共睹(我还想以此作为入团的资本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了那个同学的当了,任由他们泄愤吧。有个“红五类”女同学控诉我瞧不起她,平时都不正眼看她,问我作业时对她爱理不理。那个年代,谁敢和女生多说几句话?不要说她了,就连班上漂亮的女同学我都不敢多看几眼。他们批斗完我以后,专门做个“黑七类”牌子别在我胸前,命令我只要在学校就得带着它,全校只有我一人带个“黑七类”牌。 到兰考去劳动,可不像在后堌门劳动时当宣传队员那么风光了。住在村里,“红五类”把我分到一个地主出身的家里,却不怕我和地主同流合污,因为地主出身的工分低,分的东西少,家最穷,没东西吃。适逢秋雨,得在泥泞中犁地,其他人都是五个人拉一个犁,唯有我们“黑七类”得三个人拉一个,还得让我拉中间那根绳。一个“红五类”(开封郊区农村来的,会扶犁)自告奋勇扶我的犁,犁地时他把犁按得深深的,然后对别人说:我就得累累刘一林,杀杀他的气焰。我哪有什么气焰?只不过不在乎而已,“大丈夫能伸能屈”嘛。“忆苦思甜”是必上之课,不仅要听苦主(忆苦思甜的主讲,苦大仇深者)哭诉“万恶的旧社会”,还要吃“忆苦饭”。过去“忆苦饭”多用野菜,但中秋以后没有野菜了,就煮快老掉的柳树叶,不放任何调料。听诉苦前大家排队盛“忆苦饭”,盛饭的同学是个“红五类”,别人都是半勺,轮到我,他不怀好意地对我说:“你干活辛苦了,多吃点。”一下给我盛了两满勺。我也确实饿了,端起碗就往嘴里拨了一大口,还以为和野菜一样呢。哇!谁知道竞那么苦,一下把我的喉咙给堵住了。苦也不能吐,没看这是什么场合?接着苦主开讲,我蹲在后面一点儿一点儿往喉咙里塞柳叶。同学们听得痛哭流涕(不知真假),我只顾想怎么把这一碗柳叶塞进喉咙里,敢留一点儿,马上被押上去挨斗。想到自己受得委屈,不禁落泪,他们还以为我有了阶级感情呢。刚干几天,学校又调我班回校负责护校,白天睡觉,晚上巡逻。我们校园很大,后面操场的围墙比较低。“红五类”商量让谁守卫后操场时,有个开封县的同学说:“让刘一林去(他们给我起的名字从未用过),要有贼进来,先用砖头拍死他。”于是就派我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没有贼来,我也安然无恙。可我不明白,我从没有得罪过他(我没得罪过任何人),他怎么就那么恨我呢? 兰考劳动结束,学校就乱了,因为“红五类”争着去北京见毛主席,没人管了。学着大学的样子,学校各类组织揭竿而起,但“黑七类”是不允许成立组织的。不能成立组织,可以参加组织,有个好朋友成立个“…一七造反队”(意即11月17日成立的队),吸收我入队,第一次带上红袖章,感觉很威风(也算红卫兵了)。只要有组织,就能到市委开介绍信进京串联,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匆匆忙忙,总算赶上毛主席的第八次接见。接见那天(1966年11月25日),夜里两点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天还未亮。等着多没意思,唱歌,语录歌那么多,把喉咙都唱哑了。约在十一点多,大喇叭传来《东方红》的音乐,西边的人群开始骚动。不一会儿,一串汽车开过来,速度很快,人们乱挤,我个儿不高,还没看清什么,车子过去了,毛主席检阅过了。接见完就把我们直接送到火车站,坐上到广州的火车南下。第二天接着见最后一批,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落下历史帷幕,我总算赶匕了末班车。 P48-49 序言 我的一个朋友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后,发现孩子对祖国的感情产生了巨大变化,感慨地对我说:“谁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爱国,就把他送到国外去。”我对这一看似矛盾的论调深有同感,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见证。“吾为何人?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萦绕心中,多时无解。何故?盖缘于我的与众不同之处,非能“一言以蔽之”。从我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人生经历中,既可看到新中国“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对政治进步的孜孜以求,又可看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受的歧视;既可看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促使我追求美国梦,又可看到“龙的传人”对母国热爱的中国魂;既可看到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又可看到对基督教的虔诚。况且,在我人生的六十余年间,我与中国的四京,即南京,北京,东京(开封),西京(西安)和美国的四都,即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东西方不同的都市生活经验。再加上,我不仅在中国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反右倾、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共运大辩论、“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还在美国经历了海湾战争、经济危机、网络兴起、“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等,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生活阅历。同时,我还身负着“保守派”、“老三届”、“知识青年”、“七七级”、“洋插队”和“海归”等历史名词。如今,尽管我已经加入了美国籍,并且身上还流淌着美国人的血,但却有一颗永不改变的中国心。倘若哪位读者耐心看完我的自传后,能对我这个人“一言以蔽之”,我定千恩万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