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减灶诱敌、避实就虚、后发制人,这些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法究竟是怎样的呢?田单、孙膑、韩信、张良,这些古代的著名谋士或者将领有着哪些令人称道的经历呢?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这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究竟是如何铸就的?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瓦岗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不同时代的农民起义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似和不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炎黄和蚩尤曾进行过怎样的激烈对决?西楚霸王项羽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乌江自刎的结局?八王之乱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窝里斗”,其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所有这些疑问,你都能从胡杨编著的这本《历代战争全档案》中得到答案。
胡杨编著的这本《历代战争全档案》以时间为线索,精心遴选了中国历代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若干战例,并挑选了一批与战争相关的图片,力图从战争背景、战争经过、战争意义和影响,乃至相关历史人物生平、逸事等多个角度,呈现原汁原味的战争全过程。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渠道和途径,去解读历史、解读战争。
秦楚巨鹿之战:秦王朝名存实亡
巨鹿之战,是指秦末大起义过程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此战过程中,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畏缩不前时率先猛攻秦军,最终带动诸侯军一起全歼王离军,并在数月后迫使章邯二十万秦军投降,铸就了中国战争史上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引发的,又为何被后世学者称之为“项羽最得意之战”呢?
秦军出兵攻赵
秦始皇一统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然而,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开始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刑政暴虐,赋役繁重,劳作的人得不到休息,饥饿的人的不到衣服和食物,获刑的人无处伸冤,全国多地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全面激化,并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最终,陈胜吴广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各地的起义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而巨鹿之战无疑将起义浪潮推向了最高点,并给秦朝以致命打击。
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的九月,秦军上将军章邯击败并处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随即率军渡过黄河,和二十万王离军会合,一起攻打赵国,并大败赵军。之后,赵王赵歇赵国大将陈余,以及国相张耳纷纷逃往巨鹿城。接着,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巨鹿,自己的军队则驻扎在巨鹿南,并负责给王离军输送粮草。而赵国一边,陈余则率领几万名士卒,也就是所谓的河北军,驻扎在巨鹿北边,严阵以待。
赵王见形势危急,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然而,秦军实力强大,救赵诸军全都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敢去迎战。期间,陈余曾派陈泽率五千人出战,打算试试秦军的实力,结果全军覆没,这更使得诸侯联军畏缩不前。
楚怀王分兵两路,一路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数万军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与此同时,楚怀王还许下承诺,称谁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楚国援赵大军抵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希望在秦赵两败俱伤后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下令赵军在安阳逗留了四十余天,而自己则每天在营帐中饮酒作乐,绝口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结果,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找到宋义说:“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凶相万分,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里应外合,如此一定能够大败秦军!”不料,宋义却回答说:“你哪里懂什么兵法!我这样做是为了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到时我们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你不用跟我争了,论冲锋打仗我可能比不上你,但要说到出谋划策,我肯定比你强!”项羽一时语塞,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军帐。而宋义也紧跟着颁布了一道命令,声称将士打起仗来要像虎狼那样凶猛,但前提是必须服从命令,否则格杀勿论。”这明显是冲着项羽来的。
之后,在一天的清晨,项羽全副武装直入宋义军帐,再次要求宋义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勃然大怒,喊道:“军令已下,你难道要以头试令不成?”项羽随即也大吼一声:“我今天就要借头发令!”说完一剑斩下了宋义的脑袋。将士们见宋义被杀,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楚怀王将错就错正式封项羽为上将军,并让英布和蒲将军手下的两支楚军也归他指挥。
楚军破釜沉舟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起义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随即派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之后,二将初战告捷,项羽遂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并命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粮食,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于是,楚军轻装上阵,迅速赶往巨鹿,最终击溃章邯军,断绝了秦军粮道,并包围了王离军。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此之后,楚军以一当十,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则举火自焚,围困巨鹿的秦军宣告瓦解。
就在楚军大战秦军的同时,其他救赵诸军全都挤在城池上面,听着震天的呐喊声,看着楚军冒死拼杀,吓得一声也不敢吭。击溃秦军之后,项羽来到诸军的军营前,主将们全都跪在地下,连头也不敢抬。人们纷纷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是了不起,从古到今也找不到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就这样,项羽成了各路反秦军的实际首领。
巨鹿解围后,章邯军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则驻扎在漳水之南,两军成对峙之势。章邯见势不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求援。而此时秦廷由赵高专权,他心怀猜忌,不仅无意出兵援助章邯,反而想要杀了司马欣。
司马欣只得潜回棘原,劝章邯找寻其他出路。就在章邯犹豫不决之际,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过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了秦军归路,随即亲自率领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强势进攻下,章邯无路可退,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二十万部众投降。至此,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军获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刘邦乘机灭秦朝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该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彻底扭转了战局,为反秦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战争过程中项羽破釜沉舟,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并最终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也令无数后世人景仰万分。也正因为此,明朝学者茅坤称巨鹿之战为“项羽最得意之战”。
另一方面,就在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并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之际,于秦二世三年,即公元前207年的八月突破武关,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因此可以说,巨鹿之战是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一战。
P58-61
自人类诞生以来,战争就和人类文明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有多久的文明史,就有多久的战争史。
战争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手段同时也是最暴力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政治外交手段。引发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国家矛盾、宗教信仰、利益纠纷、权势之争,甚至于私人之间的恩怨情仇,都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而战争的结果,通常意味着秩序和格局的重建。国家之间、部落之间的战争,通常会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或者新国家的创立;国家内部的战争,也通常会让政权易手乃至民族独立。
客观而言,战争是解决矛盾和纠纷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但与普通的政治外交手段不同的是,战争是残酷而暴力的,其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通常是彻底而无法弥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战争似乎历来都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不过,尽管我们有很多理由去痛恨战争、排斥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了解战争、倾听战争。历史是当今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给人借鉴和警示,战争同样能够做到。通过了解和品读战争,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同时意识到当今的和平与安宁有多么珍贵。此外,战争中体现出来的谋略和兵法,也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参考和指引。不拘小节,放眼全局,灵活处事,处变不惊,所有这些素质或者说能力,其作用显然不仅仅拘泥于战场。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精心遴选了中国历代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若干战例,并挑选了一批与战争相关的图片,力图从战争背景、战争经过、战争意义和影响,乃至相关历史人物生平、逸事等多个角度,呈现原汁原味的战争全过程。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渠道和途径,去解读历史、解读战争。
在此书中,你既可以一览波澜壮阔、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可以领略到军事谋略、兵法阵法的云谲波诡、常用常新;既能体会到作战将士视死如归,抑或胆战心惊之情,又仿佛能够听到无辜百姓的呐喊和哭声。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避实就虚、后发制人,这些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法究竟是怎样的呢?田单、孙膑、韩信、张良,这些古代的著名谋士或者将领有着哪些令人称道的经历呢?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这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究竟是如何铸就的?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瓦岗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不同时代的农民起义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似和不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炎黄和蚩尤曾进行过怎样的激烈对决?西楚霸王项羽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乌江自刎的结局?八王之乱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窝里斗”,其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所有这些疑问,你都能从此书中得到答案。
那么,让我们翻开书页,拨去时间的迷雾,在和平的时代里,观尔虞我诈,听铁马之声,徜徉历史,重新感受一下历史的温度和脉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