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是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
牛晓彦编著的《钱氏家训新解》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氏家训新解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牛晓彦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氏家训》是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 牛晓彦编著的《钱氏家训新解》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内容推荐 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频出俊杰,状元众多、进士无数。钱锣祖孙三代、五位国君,他们的治理使吴越国富甲江南。宋明清时代,钱家涌现出众多的著名学者、政治家和文学家,宋代的钱昆、钱易,明代的钱士开、钱谦益,清代的钱大昕、钱名世、钱曾、钱坫、钱鲁斯等。近代,钱家的人才更是出现了“井喷”。除了大家熟知的“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外,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 那么,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其背后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请您带着问题,在阅读牛晓彦编著的《钱氏家训新解》时细细体味。 目录 第1篇 个人——君子傲立于天地间 第1讲 心明——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第2讲 身正——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第3讲 自省——曾子之三省勿忘 第4讲 尊礼——程子之四箴宜佩 第5讲 慎独——持躬不可不谨严 第6讲 忌贪——临财不可不廉介 第7讲 果敢——处事不可不决断 第8讲 仁厚——存心不可不宽厚 第9讲 思考——尽前行者地步窄 第10讲 视野——向后看者眼界宽 第11讲 能耐——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第12讲 坚定——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第13讲 纠错——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第14讲 守己——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第15讲 读书——读经传则根柢深 第16讲 明鉴——看史鉴则议论伟 第17讲 能写——能文章则称述多 第18讲 厚德——蓄道德则福报厚
第2篇 家庭——吴越钱家,家规良好 第19讲 秩序——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第20讲 亲爱——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第21讲 传承——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第22讲 娶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第23讲 嫁人——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第24讲 帮亲——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第25讲 勤俭——勤俭为本,自必丰亨 第26讲 忠厚——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第3篇 谈社会——公德在上,公益先行 第27讲 交友——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第28讲 关爱——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第29讲 救助——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第30讲 利民——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第31讲 谋福——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第32讲 公益——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第33讲 心胸——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第34讲 远小人——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第35讲 不附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第4篇 谈国家——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第36讲 立场——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第37讲 治国——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第38讲 爱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第39讲 谋天下——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第40讲 谋万世——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第41讲 集思——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第42讲 大智若愚——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第43讲 大有若无——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第44讲 大勇若怯——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第45讲 富而好礼——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第46讲 正气——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第47讲 元气——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第48讲 富强——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第49讲 久安——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试读章节 第3讲 自省——曾子之三省勿忘 《钱氏家训》有言:“曾子之三省勿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功过得失,要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论语》中记载有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钱氏家训》中“曾子之三省勿忘”这句话的典故来源。 实际上,这句话中的“三省”经过几千年的传扬,已经远远超过了“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习传”这三个方面,而进一步扩展到了交友、事业、学业、处世等各个方面。要让孩子明白:自省才能进步,自省才能完善自我,不会自省的人只能停步不前。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这正道出了自省的重要性。 人需要自省,无非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自省,我们就会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进,就会不断进步,日臻完善。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金子的纯度越高,人格的品位就越高。每个人都有几分金子,能否提高金子的纯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自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们迷失自我。现实的世界诱惑太多,我们很容易为事物所左右而迷失。现在,有很多人睁开眼就是吃饭、干活,躺下身子就睡觉,不给自己的大脑以清静思考的时间,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碌碌无为过一生,这就是不懂自我反省造成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自我反省往往显得比成人更加重要。有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在犯错误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明明自己有错却不懂自我反省,而是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别人,妄图让别人来承担自己的错误和责任。一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如果不加重视,就会让孩子养成不知反省、永远是自己对的坏毛病。 自省是自律,是以敬畏之心自觉地约束自己。家长要教育孩子,让他知道不仅要懂得借鉴别人的经验,更应该学会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缺点。如果父母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自省的习惯,让他们在自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律,让孩子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治理自己,那对孩子来说将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钱玄同是现代的语言学大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得力战将。不过,钱玄同并不是从开始就主张变革的,他最初事实上是主张复古的。后来,随着形势的不断更新,他才开始不断自省自己的学术思想,经过两次“自我背叛”,才实现了从复古向新文化的“蜕变”。 1906年秋天,钱玄同来到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留学。他和章太炎一起,在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钱玄同认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 虽然政治上相对激进,但是在学术上,钱玄同受章太炎影响很深,立志要研究国学,并从此走上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他曾经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过六期《教育今语》。给一些失学者灌输文字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国学常识。章太炎等人主张光复旧物,钱玄同也浸渍于中国古典文献里,写起文章来,经常使用古文常用的“春秋笔法”。 1910年5月,24岁的钱玄同归国。两年之后,他离开杭州来到北京,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地理部及附属中学国文、经学教员,不久兼任北京大学预科文字学教员。1915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国文部,钱玄同任国文部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文字学教授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随着“疑古”学派的兴起,钱玄同主动偏离了之前自己的方向。他不断向经学大师崔适请教问学。崔适主攻今文经学,钱玄同正是对古文经学偏重“信古”的态度有所不满,所以才偏向“疑古”的今文经学,这显示了钱玄同对学术变革的认同。这可以算作是钱玄同的第一次“自我背叛”。 但很快,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钱玄同再次自省,修正了自己的方向。 钱玄同本来是坚定不移要复古的。他以为清王朝既已推翻,就当恢复汉民族一切更古的古制——除了“皇帝”之外。但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告恢复帝制,1917年又发生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帝制。这一系列事变,使钱玄同大受刺激,他彻底反省了自己的思想,决定由“反清排满”时代恢复以前汉民族的“古”。很快,他又在新思想的带动下,由恢复以前汉民族的“古”进而发展到反对复古,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这则钱玄同的第二次“自我背叛”。 1917年,钱玄同加入了中华民国教育部组织的国语研究会,会长是蔡元培。国语研究会着手调查各省方言,选定标准语,编辑语法辞典等书,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 当时的学界兴起了主张“改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的思潮,认为在中国即便不能立即推广,也可以考虑先用英语、法语或德语来代替汉语。这种想法完全割裂了中国与传统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行的。 钱玄同最初主张推广使用世界语,后来认识到,这是抱有世界大同之理想而改革文字的一种急进派主张,现代的中国则只能提倡国语,于是抛弃旧有的主张,开始全力投入推广国语的工作中去。 1920年2月1日,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认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心浮气躁、乱七八糟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规定语法…… P12-14 序言 名门望族背后的文化内涵 现代人常说“富不过三代”,还频频指责“富二代”年轻人的种种不端行为。其实大家可能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详。中国古语里这句话的完整版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由此可见,富过三代甚至数代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是看这个家族传承的是什么?家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是啥?不是钱,不是房产,不是美貌,也不是多儿多女,是看这个家族出过多少优秀的人才!财富和荣誉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努力赢来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守业比创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经过磨砺,从而锤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才能,使他们能够成就大业。而其后代面对的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 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家族难以长盛不衰…… 可人才辈出靠什么?靠良好家风的传承、整体氛围的熏陶。家庭风气对家族兴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吴越钱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方来头?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钱镠。 钱镠,五代时吴越国开创者,浙江人,是一位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唐末平定战乱时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心治理,使江南地区富甲东南。他也被称为“打造苏杭天堂的巨匠”。 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日本学者池泽滋子曾对钱镠家族文人群体的形成和成就做过深入研究。乾隆进士钱大昕被陈寅恪推为“清代史家第一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近代钱家的人才“井喷”。除了已编成绕口令的“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钱氏家族人才“井喷”,背后谜底是什么? 《钱氏家训》是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 个人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 家族篇开篇即语:“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让我们看到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有多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 社会篇开篇即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 国家篇开篇即言:“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在国家层面,普通人更多的是在集体层面上,我们要懂得用严明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社会的准则,洁身自好。爱民(对优秀的员工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社会(集体)的蛀虫(蠹),则要坚决剔除。 由此可见,《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它主张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