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剑楼笔记(花影)》是作者梁锦奎多年来撰写的关于风花雪月、鸟兽草木观赏的文化随笔,是作者近几年无心之作。所配用的摄影图片,也是作者率性所拍。虽“无心插柳”,却暗怀“以美储善”之愿。书里这些随笔,只是试图撷取身边能见、常见的一花一木的丽影,借助有关诗词歌赋的提示,对中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花木“意向之美”做一些粗浅概述,以“美”访“真”,以“美”存“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剑楼笔记(花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锦奎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听剑楼笔记(花影)》是作者梁锦奎多年来撰写的关于风花雪月、鸟兽草木观赏的文化随笔,是作者近几年无心之作。所配用的摄影图片,也是作者率性所拍。虽“无心插柳”,却暗怀“以美储善”之愿。书里这些随笔,只是试图撷取身边能见、常见的一花一木的丽影,借助有关诗词歌赋的提示,对中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花木“意向之美”做一些粗浅概述,以“美”访“真”,以“美”存“善”。 内容推荐 《听剑楼笔记(花影)》是一本关于风花雪月、鸟兽草木的文化随笔。作者梁锦奎试图撷取身边常见的一花一木的丽影,借助游观诗词歌赋的提示,对中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花木意象之美作一些概述,以美访真,以美存善。 目录 序 花 海棠红了 碧鸡海棠天下绝 青溪尽种辛夷树 一树玉兰一树香 蕉花,蕉扇,还有蕉鹿 视尔如荍 贻我握椒 山前问柳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杜鹃谢豹山石榴 开不败的月季 一一芳心插 花之梦 红杏初开第一枝 紫荆花开庭草碧 花褪残红青杏小 杏儿熟了 夜凉槐荫影婆娑 采采草莓薄言采之 南天竺还是南天竹 雨打芭蕉 从《雪中芭蕉》的争论谈起 说唱玫瑰 蔷薇蔷薇处处开 忧郁的紫丁香 天国之花——白丁香 紫薇花对紫微郎 再话“紫薇花” 樱桃花,来春千万朵 丽春花,虞美人 “凝视”木槿花 还是凌霄 棣棠与《棠棣之花》 野花啼鸟自春风 三月里的小雨 绿樱花 独立东风看牡丹 立如芍药 五月榴花照眼明 如果天上没有月亮 时见疏星度河汉 皂角如刀 隔帘欲舞广玉兰 栀子花开心无芥蒂 再话栀子花 那一低头的温柔 欲知春色到池塘 所谓“法桐” 枣树做着小粉红花的梦 竹韵 花繁不过红叶李 荷花仙仙 桂花天香云外飘 枝头抱香 麦芒际天摇清波 萧萧芦荻秋 银杏落叶满长安 王母桃花千遍红 再读“桃花诗” 这个秋天,其实很长 一行斜雁向人来 影 图集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年西安春天好像来得特别晚,清明过了好多天,许多大树还未发芽,早该灿烂开放的花只有一些蓓蕾挂枝。倒是海棠花仍然开得早,又开得好。 海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若园中栽上玉兰、牡丹、桂花和海棠,即可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西安常见的海棠多是靓红色的贴梗海棠,花开似锦,姿容潇洒,鲜艳无比,难怪古人诗词里不断赞美海棠。 大文豪苏轼对海棠似乎情有独钟。他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旬《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花开了,白天看不够,晚上还要点起蜡烛继续赏看,痴迷如斯。本来此诗好评如潮,然而清代诗人查慎行却评论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看来,仅仅是惜花、爱花,境界恐怕还不高。 那么,苏轼到了“老境”又如何写海棠花呢?我们看他另一首海棠诗,题目竟然是这样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可见喜爱海棠一如既往。全诗很长,最精彩的两旬是:“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在他看来,海棠花一开,那漫山遍野的桃李花全成了“粗俗”一族!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后写的。定惠院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他在《记游定惠院》短文中特意提到:“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这首诗的前半篇,立感回肠荡气:“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需注意的,这里“肉”字的古音读若“如”。 接下来再读这首诗的后半篇,就能理解东坡先生何以钟爱海棠:“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好一个“忽逢绝艳照衰朽”!“衰朽”的老人忽然遇到“绝艳”的海棠,无疑是得到“上帝送来的礼物”,以至于先生老泪纵横:“叹息无言揩病目。” 据《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自评这首海棠诗是“吾平生最得意诗也”,并每每喜欢抄写送人。钟爱海棠,已经到了与之相知、相怜、相生的境界,谁能不为动情? 无独有偶,大作家营雪芹对海棠似乎也情有独钟。在《红楼梦》里,睛雯一死,竟然令大观园里的海棠树枯萎。探春发起组建的诗社偏偏就叫“海棠诗社”,诗社成立的宗旨是:“宴集诗人于风庭月榭,醉飞吟盏于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诗社成立,第一次雅集就是赛诗歌咏海棠花,只不过不是常见的红花海棠,而是一盆“白海棠”。 夺魁的是黛玉的那首七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我以为,营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这首《海棠》诗,无疑是《红楼梦》百多首诗词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细心人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海棠的“色”,特意回避了海棠的“香”。 宋代刘子翠写海棠诗:“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前面苏轼的诗里也说“香雾空蒙月转廊”,都用了“香”字,凡花必香,似乎天经地义。但海棠花实实在在没有香味,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的一大遗憾。 据说古代只有原产四川嘉州的海棠有香味,而且还是“奇香”,后来不知为何失传,今天嘉州的海棠也没有香味了。宋代大诗人王禹偁《诗话》中记载:晋代大富豪石崇说“若使海棠能香,当铸金屋以藏”。释惠洪的《冷斋夜话》也记载了一个叫彭渊材的人后被传为“经典”的所谓“五恨”:“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见卷九)虽说彭渊材此人平日言谈极度夸张,“迂阔好怪”,但此言还是令他人至今难以反驳。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也提出“雅士之情”的“人生十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有毒。”“恨”了这么多草木,偏偏没有“恨海棠无香”,但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又提出“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再一次使“海棠无香”的话题引起反响,可见人们对“海棠香”的期望有多强! 既然海棠无“香”,那么,海棠折服众生的必然是“色”,那就是海棠独特的招牌般的“红”色。确实极少见有其他红花有贴梗海棠红得这般“绝艳”。 李清照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夺目之句,自然是“绿肥红瘦”的色彩。 古人写红色,多用画红色的颜料“胭脂”和“朱砂”来形容,其实这两种颜色都不够红,真是没办法!宋人陈与义《春寒》诗:“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只能如此形容。王禹偁《别堂后海棠》诗乖巧,干脆就只用“红”字:“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吴芾《领客赏海棠雪作》把海棠的“红”写到极致:“撩拨游人思不禁,也缘尤物荡人心。今宵雪向花间作。应妒此花红太深。” 还是唐人郑谷知道海棠折服人的魅力所在:“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裱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其中,“秾丽”和“娇娆”两旬确实堪配海棠之艳。 P13-15 序言 这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花影》是关于“风花雪月”、“鸟兽草木”观赏的文化随笔,是作者近几年无心之作。所配用的摄影图片,也是作者率性所拍。虽“无心插柳”,却暗怀“以美储善”之愿。 罗丹说过一句话,被大家广泛应用,大意是: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美,需要人发现”;另一层就是“人,需要发现美”。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对美和审美关系的理解。 中国人没有原罪的困惑。出生便是喜事、美事。“庆生”、“乐生”,是国人审美的价值基础。“拯民于水火”,“先天下之忧”,是仁人的道德追求。“独善其身”是志士处于二者之间开阔地域的行为规范。古人常用“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样的情境来历练意志、陶冶心智。花木草虫的丰富多彩是大自然的造化和送给人类的厚礼,“一花一世界”,许多内涵值得人们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荣格创立分析心理学,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给过他“无限的启迪”。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多以“风花雪月”、“鸟兽草木”等原始意象取比为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智慧,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的显著特征。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以事父,远以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认为从“鸟兽草木之名”中增长见识是《诗经》的一大功能。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对“鸟兽草木”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辞赋首次进行了文化归纳,意义重大。宋代兴起“鸟兽草木之学”,《宣和画谱·花鸟叙论》写道:“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欧阳修、范成大、陆游、陈思等众多文人编写了《牡丹花品》、《梅谱》、《菊谱》、《海棠谱》等花谱,对植物名称、特性、产地作了初步探索和解释,为后世的专业园艺著作提供了效法。到了明清,《群芳谱》、《广群芳谱》等专著的出现,把园艺技术和文化归纳结合起来,扩充完善了《艺文类聚》编纂体例的内容,形成了系统的中国花木文化。清代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在《芥子园画谱·学画浅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宣和画谱之著论也,谓花木具五行之精,得天地之气。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擎敛,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百色,虽造物未尝用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故诗人用寄比兴,因以绘事,自相表里。”这些精论虽发自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济”哲学思想,历久而弥新,仍可以陶冶今人的情怀,摆脱拜物的庸俗。可见,“辨花名、记荣枯、寓兴情、彰文明”,也是写文章的一大妙事。 《花影》是一本文化随笔,类似各种花木的“诗话”,不是花木草虫的科普简介或园艺读物。作者没有能力涉及大自然现有的“万木千花百卉”,也没有能力通览古今有关文献资料,书里这些随笔,只是试图撷取身边能见、常见的一花一木的丽影,借助有关诗词歌赋的提示,对中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花木“意象之美”作一些粗浅概述,以“美”访“真”,以“美”存“善”。如果能对朋友观察留意自然、欣赏善待自然等方面有些帮助,就是作者一大幸事。 除了《花影》,作者正在写作、计划出版的还有《云烟》、《书梦》和《人世》等系列文化随笔,冠以《听剑楼笔记》的总称。按题材和内容分,《云烟》收录名城胜地的观感;《书梦》汇集读书、藏书的情趣;《人世》记叙良师益友的教诲。不言而喻,这些随笔只不过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说到文体,随笔当然是散文的一种,信笔写来,随兴发挥。可不成体统,不可无知妄说。书中如有言谈不妥、资料谬误之处,还望朋友们不吝指教。 梁锦奎 (2013年8月20日写于西安) 后记 “看剑”与“听剑” 近几年利用“新浪博客”写点自己的小文章。注册时需要一个网名,由于从年轻时期就敬重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斟酌再三,觉得以“醉里挑灯看剑”为名不错,结果无法通过,原因是辛弃疾的粉丝甚众,早被注册过了。当然不甘心,遂改一字注册成功:“梦里挑灯看剑”。朋友见到询问:“是不是记错诗了?”后又反思:辛弃疾年轻时威武,孤胆深入敌营,活捉叛军首领,率万众渡江回归南宋,令高宗赵构“一见三叹息”。当然有资格“挑灯看剑”,我侪何德何能,遑论“看剑”?另外,贾岛有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如果看这样的“剑”,杀气也忒重。唐人窦巩《老将行》诗云:“唯有酬恩客,时听说剑来。”与好友谈“剑”论“道”,岂非雅事?这样就把网名由“看剑”改为“听剑”。古人还有“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集诗对联,意境恢弘,便在“听剑”后加一“楼”字。这就是网名的由来,也作书房名号,请老同窗、国内篆刻名家赵熊刻印一方:“听鐱廔”。 历史上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全才的诗人并不多见,有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如此壮举的诗人更属罕有。刘备曾赞扬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辛弃疾年轻时也“一身都是胆”。他给南宋皇帝写过《美芹十论》的军事策论,俱是可行的救国方略,可惜未能实施。这种情怀与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宋代“豪放派”诗人的重要代表。虽然他后来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无从施展强军救国的政治抱负,仍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报国情结。他在《送剑与傅岩叟》诗中表现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镆邪”,也作“莫邪”,传说中的古代名剑。由于铸剑过程对合金技术和锻压热处理工艺要求极高,所以名剑往往带有神秘色彩。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帝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陆游《长歌行》诗云:“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王圭:“许下绿槐空白老,匣中长剑为谁鸣。”借“剑鸣匣中”的典故抒发壮志或展现豪情,也期待认可。 辛弃疾赠剑给朋友,还特意嘱咐:“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剑”和“琴”为古代文人随身之物,寓“刚柔相济”之意,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杨巨源《上刘侍中》:“听琴知思静,说剑觉神扬。”薛能《送冯温往河外》:“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陆游《出都》:“重入修门甫岁余,又携琴剑返江湖。”真文人应当有“琴心剑胆”,否则太迂腐。李白《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韩愈《答张彻》:“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孟郊《答韩愈》:“欲识丈夫心,会将孤剑说。”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身边的好友,没有他们的鼓励、帮助和鞭策,这本随笔不可能结集出版。想起钱起《江行无题》诗:“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剑气”指剑的光芒,也借喻才气。李商隐写过“书被催成墨未浓”,才气不够,也可能会令朋友们失望。最后还要诚谢本书责任编辑关丽峡老师,正是由于她的细心、精心与耐心,原稿中许多粗疏、舛误之处才得以纠正,免去了因仓促成书后我的汗颜和窘愧。 这本随笔,取名《花影》,文字灵感来自宋人张先的“三影”典故:“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首词中的“影”字恰到妙处,时人便称他为“张三影”。有好事者还指出,“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中的“影”字也用得好,应称“张四影”。那么,“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的“影”字也用得好,莫非再称“张五影”?其实,一个“影”字用得好,入诗便有许多奥妙。我想,如果用来做书名,似乎也可增加一些玄虚。 书中摘引的大量古诗词句,都一一标明了作者和诗题,引用的有关古籍资料,文中也都标记书名及章节,为的是方便读者检索全诗和全文。个别诗句有不同版本,为省篇幅,文章只取常见的一说。除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新旧唐书》等常用工具书外,其他部分重要参考书目列于书后。为方便检索,《全唐诗》使用了中华书局出版的电子版。此外,书中引用的《广群芳谱》章句,来自清代《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御定广群芳谱》影印版,原文无标点,引文中的断句如有谬误,盼原谅并赐教。 (2014年6月15日于西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