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良师轶闻(精)/江南大学文化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武//沈贵鹏//庄若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酒逢盛世千杯少——朱宝镛

臧晨光

留学十一年,辗转回祖国

1906年,朱宝镛先生出生于浙江海盐,状元朱昌硕是朱家的高祖。他从小聪慧好学,白天背古文,晚上学洋文。14岁时走出家塾,到上海就读预科,次年考入上海南洋中学,3年后升人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岁时,他告别父母,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预科学习,后人横滨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再转人大阪帝国大学酿造学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留日中国学生纷纷离开日本,朱先生也递交了退学申请。他的教授斋藤贤道曾在法国的巴斯德学院研修过,为朱先生写了一份推荐信。1932年,朱先生乘“阿多斯号”邮轮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研究生阶段的修业。之后,他又入学比利时发酵工业学院,专事“利用大米代替部分麦芽酿造啤酒”的研究,1936年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生化工程师学衔。这一年的秋天,朱先生离开了比利时,辗转柏林、华沙、莫斯科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了他大展宏图的多彩人生。

学科奠基人,首创两专业

受荣德生父子聘请,朱宝镛先生于1949年9月来到江南大学兼课,任农产制造系主任。朱先生心想,新中国要发展食品工业,能否把农产制造系改建为培养食品工业人才的食品工业系?他先向校领导作了汇报,又上北京,向高教部、食品工业部汇报。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接见了朱宝镛,他对江南大学办食品工业系很感兴趣。他说:苏联有食品工业学院,中国也要创建,你们办食品工业系,在国内是首创,一定要把它办好。在朱先生的积极努力下,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于1950年暑假前宣告成立,并于当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朱宝镛从实际出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莫斯科食品工业学院的模式为鉴,策划、开设发酵、制糖、食品(罐头食品为主)、油脂、化工专业、食品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1950年,朱宝镛辞去同济大学职务,专心致志地到江南大学从事教学和食品工业系的建设。他亲手编写《应用微生物学》讲义,还编译了《农业工业微生物学》作为参考资料。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朱宝镛充分考虑专业化和通用化、理论和实践、学工和学农、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学生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机会走进工厂、实验室、农田,在“做”出来的学问里巩固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原江南大学食工系并到南京工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食工系分设发酵、制糖、罐头食品、油脂4个组。发酵组从师资、设备等条件来看最为成熟,因此决定首先成立发酵工学专业,朱宝镛任发酵教研组主任,主讲“工业发酵”及“酿酒工艺学”(以啤酒为主),同时组织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  朱教授所讲授的酿酒工艺学中,啤酒、葡萄酒部分当时并无中文教科书,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编写完成了20万字的《啤酒工艺学》讲义,这是我国第一本啤酒教材。此后,他又花了大半年时间,编写出10万字的《葡萄酒工艺学》讲义。当时我国缺乏大麦原料,他率先提出了以大米与玉米来代替部分麦芽制造啤酒的设想,经实验后获得成功,对啤酒生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迁校到无锡,临艰勇受命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迁至无锡,朱宝镛先生毅然承担起参与创建无锡轻工业学院的重任。他同广大师生一道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自己动手搬迁,整顿校园,因陋就简改建校舍,恢复和建设实验室,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难。1958年11月17日无锡轻工业学院正式上课,1959年2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任命朱宝镛为学院副院长。他是当时学院唯一熟悉教学业务的校级领导。

朱先生十分重视实验室和校办实验工厂的建设,鉴于当时的办学条件,强调勤俭办厂、勤俭办实验室,并与学生的勤工俭学相结合;对于恢复老专业的实验室,强调多维修,少购置,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针对玻璃仪器损坏太多的情况,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操作的基本训练,增强责任心,以减少损失;对于实践教学,强调学校与工厂的密切联系;对于科研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P006-007

后记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创造文化的人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大学毫无疑问是文化的高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和集大成者,正是他们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和标识独特的大学文化。本着对甘为人梯、传承文明的师者的敬仰与怀念,我们编纂了这本《良师轶闻》,这是继《绿色情怀》之后,又一本“江南大学文化书系”出版物,以纪念办学史上为教书、治学、育人奉献终生的众多优秀师者,更希望从他们的言行印迹与精神风采中,感悟到江南大学的文化内涵与精髓。

承蒙厚爱,原中宣部部长、现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所长王忍之先生专为《良师轶闻》题写书名,表明了对传承师德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江南大学广大师者的莫大勉励和鞭策。

本书从征稿到汇编整理、修改润色及至最终定稿,编撰者在采访、回忆、记录、整理与撰写中,无疑经历了次心灵的洗礼与震撼,对“大学乃大师也”的理解也得到进步升华。编撰者深切体会到,对师德进行一般性理论概括似乎略显苍白,对师风开展常规性回顾与总结,也难以表达出其间的真谛。为此,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师者轶司与故事,采用“寓理于情”、“树德于事”的表达方式,同时,在文体文风上也力求生动、清新、诙谐,希望通过师生更喜爱的方式,更加鲜活、更加亲切地还原众多师者治学育人的崇高风范;将诸多良师轶闻连同各位作者的感触评品,并呈现给读者。

从本书的酝酿到付梓,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鼎力支持,并对本书的编撰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各学院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许多精力,努力发掘和整理优秀师者的感人事迹;许多离退休的老同志、资深教师、优秀校友更是尽心竭力为本书撰写稿件,有的作者身兼多职,事务繁忙,仍然如期奉献出美文;原档案馆副馆长王建中、宣传部陈祖建提供历史照片;研究生沈妙利用现代手段对人物画像进行了写意化处理;为打造这本质量较高、可读性较强的作品集,编委会同仁精诚合作,反复商定编排体例,积极推进编撰工作,承担了征稿、审稿、整理、修改、润色、校对、定稿等大量繁复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书未及对故去的优秀师者事迹作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又因篇幅所限,仅从供稿中选取部分与本书主题、内涵、风格相近的师者轶闻,入选者亦不过撷取其一生之吉光片羽,难以概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深感遗憾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对其他众多优秀师者的风范故事进行征集整理,并以不同方式陆续结集面世,以飨读者,也希望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江南大学宣传部  倪松涛

2014年8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江学海源流长

 他日有进,当学韩愈——钱穆

 酒逢盛世干杯少——朱宝镛

 五四运动洗礼,耄耋之年入党——吴菊晨

 擅长中医的纺织专家——李炽哉

 我是来请教一个问题的——向瑞春

 在浴室睡着了,还做了个好梦——沈学源

 微生物是活的,让它跟着你走——丁耀坤

 学外语没有捷径,唯有精读强记——陈玉嘉

 101岁乐观豁达的长者——王鸿祺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汤逢

 有他的指导,必大有收获——龚缵模

第二篇 先师传道恩济航

 希望学生都能超过老师——檀耀辉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刘树楷

 生命不息,学问不辍——夏纪鼎

 小事做不来,大事定做不好——刘复光

 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芬芳——王鸿生

 秉承《钱氏家乘》的楷模——钱慈明

 与显微镜相伴一生——陈锡赉

 对青年教师成长“毫不留情”——童有勇

 戊醇有多少种同分异构体——华静娟

 一曲纯正的《红莓花儿开》——王文生

 他的“严苛”让你当面掉眼泪——刘当慧

 发酵学科“四大金刚”之一——全文海

 育栋梁之才,探食味之究——高维道

 蓬皮肚总统——冯品如

 边修色谱仪,边吹口哨——王荣民

 以学为尊,以生为本——王璋

 难得一知己,设计一英才——沈大为

 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北极导弹发射基地——胡学铮

第三篇 杏坛耕耘桃李芳

 厚德乐生的高寿长者——吴乃扬

 他的高等数学课被喻为“王兴记馄饨”——严希贤

 自行车轮胎体积如何积分——郎公天

 留有他手迹的借书证是我永远的珍藏——吴科征

 有他在,不愁实验开不出——金岭南

 仁医妙手,良师慈母——彭玉蓉

 将人生况味与深层思考融人课堂——杜文园

 寄儿乡里,情系造型——徐里君

 开水泡冷饭,边吃边指导——邓家佩

 亦师亦友赤子心——王新民

 清华六年,江南二秩——方沛伦

后记

序言

“大学,大师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核心思想,他的原话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我有责任重申:“大学,大师也!,,近些年,我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考察其他名校的师资状况,注意收集那些描绘老高校老教师的作品集,想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同时我也大声呼吁:要抓紧收集江南大学的师者故事,不遗余力地推进《良师轶闻》的撰写,并将其纳入“江南大学文化书系”。

江南大学脉系可追溯至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几经更名、扩立、发展,金陵典学名盛九州,桃李天下。1958年,南京工学院之食品工业系整建制迁往无锡,在“鱼米之乡”独立建成“无锡轻工业学院”。当年的学校曾被誉为“中国轻工高等教育的明珠”,是全国轻工高校中唯一的“211工程”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随着世纪翻页,在锡的三所高校合并,于2001年初组建“江南大学”。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江南大学已经跻身全国高校五十强。如果没有早年那些世纪贤德、博硕先师,以及一大批杏坛园丁的辛勤耕耘,我们很难想象,江南大学这棵大树何以枝繁叶茂,干强根深地生长在这片物华天宝的江南水乡,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一所名校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师资队伍,是因为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学校早期的教师源自五湖四海,来自当时国内最好的高等学府,有些是“早期海归”,毕业于美国、法国、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所,他们师承权威、治学严谨、颇有建树,不愧为世纪贤德。有些在“文革”之前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改革开放后,一批教授、副教授成为国内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的首批导师,他们为我校建立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粮食工程、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等博士点和诸多硕士点,发挥聪明才智,做出无私奉献;还有一大批条分缕析、诲人不倦的园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他们深受学生崇敬与爱戴。抢救已故老教师教书育人的文化遗产,整理“良师轶闻”是江南大学师生的使命。我认为,《良师轶闻》是交流教育思想,推崇文理交融,秉承师德文化,推进以“文”化人的精神大餐,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能够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现在这本书作为“江南大学文化书系”的第二本出版物即将出版,我感到有所交代,十分宽慰,也希望类似这样的好书一本又一本地写下去。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

2014年6月

内容推荐

王武、沈贵鹏、庄若江主编的《良师轶闻(精)》为“江南大学文化书系”之一,收录了由江南大学离退休老同志、教师、校友所撰写的部分己故老教师的生前轶闻。溯远至近,生动地记述了这些优秀教师在教书、治学、育人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每篇文章都配有现代手段制作的人物画像,神形兼备,再现良师形象与气质。本书旨在传承育人理念,弘扬师德师风,彰显江南大学“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文化精髓。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学生及校友阅读,也可作为大学新教师岗位培训用的辅助读本。

编辑推荐

王武、沈贵鹏、庄若江主编的《良师轶闻(精)》重点介绍江南大学独立办学以来已经故去的老教师的精神。本书分为三篇,文江学海源流长介绍1914年及更早出生的人物;先师传道恩济航介绍博士生、硕士的导师;杏坛耕耘桃李芳介绍辛勤耕耘的各类园丁。文章内容涉及老教师的不同侧面的小故事,从平凡小事中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与风范品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