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焦裕禄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敬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焦裕禄画传》由高敬著,记录了这位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的人生历程。

贪廉一念间,荣辱两重天。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干事,简简单单生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让群众信得过、忘不了,让党放心。总之一句话,百姓谁不爱好官?!

内容推荐

高敬著的《焦裕禄画传》讲述的是:“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焦裕禄精神,其实质是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宗旨意识。“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全党同志都要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像煤那样燃烧自己,像火那样温暖人民。时刻不忘群众,坚持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所在。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焦裕禄。他模范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精神,已经、正在并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

目录

第一篇 苦难洗礼

 一、故乡家世

 二、艰难学业

 三、生活重负

 四、九死一生

 五、虎口脱险

 六、流落异乡

第二篇 明朗的天

 一、民兵骨干

 二、入党经过

 三、淮海大队

 四、彭店土改

 五、出生入死

 六、枪毙顽匪

 七、典型“小妹”

第三篇 激情岁月

 一、工业新兵

 二、东北求学

 三、模范主任

 四、带头创新

 五、“政治科长”

第四篇 新的征途

 一、“点半书记”

 二、富民工程

 三、善解纠纷

第五篇 造福兰考

 一、临危受命

 二、深入调查

 三、绿色长城

 四、百战黄沙

 五、共禹论功

 六、鞠躬尽瘁

第六篇 生活风采

 一、伉俪情深

 二、教子之道

 三、两袖清风

 四、良师益友

 五、生活情趣

第七篇 走向永生

 一、共悼英灵

 二、横空出世

 三、领导关怀

 四、不朽精神

 五、走向世界

 六、精神圣地

 七、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故乡家世

在山东省境内的鲁中大地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博山。博山,古称颜神,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大约两千多年前,博山县境内的凤凰山下住着一户郭姓人家。郭家的儿子长大后,娶了一个美貌的妻子颜文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颜文姜刚过门,丈夫就突然暴病身亡。颜文姜年仅19岁,就失去了丈夫。但是她秉性勤劳善良,贤淑孝悌,决心侍奉公婆,抚养幼妹。

然而,颜文姜的婆婆却是个出名的“恶婆婆”,硬说颜文姜是“扫帚星”,“妨”死了她的儿子。从此,颜文姜每天受着婆婆的虐待。那时候,当地水源奇缺,恶婆婆就让颜文姜翻山越岭,到十多里外的石马庄去挑深山泉水。为了不让颜文姜途中休息,婆婆特意找人做了两只尖底水桶,让文姜一路不能放下休息。颜文姜面对这样的婆婆,总是逆来顺受,百般的孝顺。

一天,颜文姜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骑着毛驴经过。时值酷暑,老人向颜文姜讨口水喝。颜文姜爽快地答应了。可没法放下担子。老人用自己的龙头拐杖,在石板上敲出了两个石坑,正好放下两只尖底水筒。老人喝完后,又提出想用这水饮他的毛驴。颜文姜想了想说,你从这个桶里饮驴吧,这个桶的水是我喝的,另一桶是婆婆喝的。老人被她的孝心和善良打动了,于是送给她一条马鞭,并告诉她只要把鞭子系在水缸里,等水少了,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从此,颜文姜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

恶婆婆见颜文姜不去挑水却天天甜水不断,感到很奇怪。于是,她假装关心地让颜文姜回趟娘家。颜文姜很高兴,临走时还问:“我要带点活去做吗?”婆婆假惺惺地说:“活不多,今天去,明天来,七双袜子,八双鞋”。尽管条件如此苛刻,颜文姜还是欣然领受了。

三天后,颜文姜带上做好的鞋袜回婆家。可是,当她刚走到村头,就听村里人声嘈杂,乱成一片。原来,贪婪的婆婆提起了那条马鞭,舍不得放手了,结果水不断涌出,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婆婆手里拿着马鞭子,淹死在水缸旁边。颜文姜看到这种情景,连忙举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向北流去,形成了一条河。为了纪念颜文姜,人们把这条河称为“孝妇河”,后来河边的小城建成后,被称为“颜神城”。

颜文姜的故事流传了三千多年,“颜神”的名字也伴随着这片土地走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这里设博山县,隶属于青州府,“博山”的名字才正式代替了“颜神”。传说中颜文姜“指鞭止水”后形成的那条孝妇河,则一直到今天还流淌在这块土地上于孝妇河冲积成出一条峡谷,附近有一些山头,统称为崮山。人们根据这些山头的位置,又有了北崮山、南崮山、东崮山这样的称呼。在北崮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名叫北崮山村。据村志记载,北崮山村位于博山城南13公里,地处岳阳山、崮山之阳,明正德年间建村,以山名村日“孤山庄”,后沿革为“北崮山”,又因处南崮山村之北,故名“北崮山村”。

今天博山县凤凰山南麓的山头镇西神头村,矗立着一座颜文姜祠,又称“灵泉庙”、“顺德夫人祠”。据《齐乘》记载,颜文姜祠始建于南北朝的后周时期,唐天宝五年(764年)重建。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进行了扩建,以后历代皆有重修之举,一直延续至今。颜文姜忠贞、善良、坚韧的形象,令一代代博山人景仰。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就出生在北崮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据《焦氏族谱》记载,焦氏族人是在明朝初年,由北直隶的枣强(今河北枣强)迁往山东章丘清平乡,后又迁往颜神北崮山。焦裕禄出生的时候,焦氏族人已经在北崮山村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之久。

P3-6

序言

序:百姓谁不爱好官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英雄长逝,精神永存。这半个世纪,是兰考人民追思老书记的半个世纪,更是全国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奋发图强的半个世纪。

焦裕禄,一个饱受压迫的苦孩子,一个共产党队伍里的普通革命者,一个精神饱满的团干部,一个干劲十足的新中国工人,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在42年的短暂一生中,焦裕禄像一个永不停转的齿轮,把他全部的心血花费在为人民谋幸福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他视人民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他是上级瞩目的得力于将,是同事和下属爱戴的良师益友,是忠诚能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此时的兰考,黄沙、内涝和盐碱“三害”肆虐,没有生机,唯有荒凉。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尽管国家每年都下拨大量救济粮,但老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

焦裕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困难,改变穷困面貌。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还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带领着兰考人民与“三害”作起了斗争,到1964年春夏之交,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片黄沙丘种上了绿树,一片片内涝地和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沃土,昔日贫瘠的兰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就在这支奋斗的队伍昂首阔步前进时,领头人焦裕禄却倒下了。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英雄,匆匆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兰考人民说得对,焦裕禄同志是被活活累死的!

从初到兰考,到与世长辞,焦裕禄在兰考奋斗了一年多时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他把共产党员光辉的形象烙印在兰考的大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酷爱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善于总结工作经验。面对困难,他说“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面对灾情,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面对群众,他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病床上,他还牵挂着兰考,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弥留之际,他留下了他的遗憾,“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焦裕禄是说到做到的,在兰考,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冬夜里大雪封门之时,他夜访乡亲,给他们送去救命的粮食;夏日的烈日炎炎之下,他与大家一起走上田间地头,一起种树、挖地;瓢泼大雨中,他冒雨查看灾情,思考救灾办法;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

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样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去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在焦裕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五十年来,焦裕禄精神一直犹如一座巍巍矗立的丰碑,激励、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人。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与学员座谈时说:“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他还说:“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

从2009年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去兰考,致敬忠魂,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他还将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这是党中央对焦裕禄精神的极大的肯定。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回首既往,放眼未来,焦裕禄精神都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去奋斗!

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廖海敏

2014.7.8

后记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半个世纪的时间不算短,焦裕禄当年栽下的小泡桐树,已经长成两三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枝叶繁茂、树大根深。焦裕禄崇高的精神,更是穿越了时空阻隔,历久而弥新,焕发着不朽的光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都是亿万人民心中~座无法磨灭的丰碑,感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焦裕禄虽然只生活了四十二年,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但他这种崇高的精神已经定格在永恒的时空之中,永远不会过时!”

在焦裕禄去世5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焦裕禄,弘扬和传承焦裕禄精神,于是有了这本《焦裕禄画传》的问世。焦裕禄诞生于文化底蕴丰厚的齐鲁之乡,焦裕禄精神发祥于历史悠久的中原大地,在短短42年的时光里,焦裕禄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生,为群众的福祉、为党的事业耗尽心血,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永恒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事迹,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焦裕禄的话语,铿锵有力且直指心灵。本书力图追随焦裕禄的足迹,叙述焦裕禄的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史料。在这里,笔者要感谢这些为记载焦裕禄生平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作出贡献的焦裕禄的家人、亲属、同事、战友和研究焦裕禄的作家、记者以及专家学者,您们的著作或文章,将列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笔者还要感谢焦裕禄干部学院以及学院一些同志的大力协助,特别是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廖海敏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奉上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尚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教!

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