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青年人被寄于厚望的时代。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恢复高考制度,他们有幸考上大学,成为人间骄子,受到众人瞩目,自然有多一点的自尊和自信。
这又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人们风尘仆仆,随着时代的车轮前进,你追我赶,汗流浃背……这个年代,就像夏日里的农贸市场,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汇合在一起,充溢着各种奇怪的刺耳的尖叫,他们似乎不相干,却又好像是互相关联。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心存幻想,可也满怀茫然,大家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而来,来寻找什么东西?又是为什么而去,大多是空手而归。或许,他们都有一种随众的心理,只是来凑凑热闹。偶尔也可以遇见满载而归的胜利者,他们是异样欢乐,因为拾到便宜而无比兴奋!
这也是一个物质主义开始盛行的年代,同时又是理想主义的追梦年代。青年人热情奔放,忙碌着,谋划着前途,寻找着人性的源头,追溯着过去,又展望着未来!
石头编著的《六如亭》讲述了一个成功的“红顶商人”的故事!
石头编著的《六如亭》通过描述叶果玉等-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学毕业生艰难曲折的创业故事,成功体现了国有、集体、私营三种类型企业家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奋斗的不同结果,同时也深度揭示了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社会态势和人文精神。平凡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缠斗、官场玄机、商战奥妙,扣人心弦。
5
在家里寒暄饮茶之后,王绍华便带领着同学们去参观她家的柑橘园。现在,正是柑子成熟的时候,一株株枝繁叶茂的碧绿树冠中间,犹如挂起了一个个小灯笼,金灿灿的圆圆的,在灼灼闪耀。那沉甸甸的柑子好像是绽开灿烂的笑脸,在向人们致意,让人闻到芳香的气味,飘来一阵阵甜蜜的果香。
王绍华兴高采烈,指着柑橘园说:“现在,这些柑橘都算成熟了,大家自己动手,采摘品尝!”
他们几个人走在柑橘园中,看着一颗颗红红的果子,在稠密的树丫枝叶之间,悠然自得地摇晃,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鲜艳!他们都毫不客气,伸手采摘品尝。
张集芬是第一次到这样子的柑橘树下,看着那些又圆又扁,肥厚敦实、色泽光润、灿烂如金的柑子,舒服,舒心。然而当她看到骆仕强和王绍华亲密无间的形态时,触景生隋,想到曾钦祥不在身边,口中的柑橘突然变味,那芳香变成苦涩,那甘甜变成酸味,渗入心田别有一种难受。她用目光搜寻着曾钦祥,曾钦祥向她微笑,点头,移步。
骆仕强忽然诗兴发作吟诵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王绍华也应答地吟诵:“密密金丸不禁偷/最怜悬着树梢头/老人口腹原无分/留得深秋供两眸。”
叶果玉知道,王绍华是在吟诵明代诗人钱士非的诗句。他看着柑橘园里的柑橙,花花点点,心中无限赞赏。
曾钦祥走近张集芬,拉着她的手,摘了个红透的柑子,说:“这个一定比你先前摘的好吃!”
骆仕强把柑子皮剥开,说:“剥开柑橘皮,柑瓣子像姑娘优美,青春暴露无遗。让人人梦,诱人联想。但是,只能欣赏,不可想人非非……”引得大家放声大笑。
曾钦祥把又圆又扁的柑瓣分成两半,一半给了张集芬,另一半塞进口中,字音不准地说:“真甜!”
张集芬有点茫然,不好推辞,也把半个柑瓣放进嘴里。那晶莹的汁水挤出,泻下浓郁的香味,荡气回肠。她感觉到了曾钦祥的用心良苦,仿佛听到了曾钦祥那勾魂夺魄的嘤嘤的呼吸声……此时此刻,她体味曾钦祥的眼神,这种眼神勇敢、狂放、大方……她吮吸着细品着是人的气味,还是柑橙的灵气?她有点莫名其妙的陶醉,任凭已经有点冰冷的风儿吹拂脸颊,好像有一种顿悟的神圣的美好,她的精神也慢慢地清爽起来,杂乱纷飞的思绪得到片刻的镇静,喧闹嘈杂的声音渐渐远去!冥冥的联想,使思绪达到极致。她好像恍然大悟,在这个时节,荷花已经放尽,菊花也已经枯萎,是秋收的季节,丰收的景色就在眼前。她又似乎觉得,自己成熟了,黄金时光从此重新开始。
刘月槐忽然看见,身边的两株柑橘树,叶片中有许多黄花杂色,觉得很好看,她向王绍华招手,问道:“这两棵果树为什么不一样?”
王绍华走过来,脸上掠过一抹忧虑,说:“这两棵感染了黄龙病,是一种不治之症。今年还在结果,明年就不能挂果了。”
叶果玉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吗?”
王绍华说:“这是柑橘园的癌症,柑橘果园染上了,整个果园很快就完蛋了,30年内不能再种柑、桔、橙!我这个果园,再过3年要报废没有用了。只能改种其他作物!”
曾钦祥说:“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什么病都是可治好的。你不要那么悲观!”
王绍华说:“不要说我们,就亚洲第一大的杨村华侨柑橘场,过去是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每年秋末冬初到第二年的春节前,收成的柑橘,远销全世界。感染黄龙病以后,现在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了。专家预测,再过5年这个亚洲第一的柑橘场,就会不存在了。”
张集芬受到王绍华不愉快心态的感染,刚刚有的激情,又荡然无存了!她的脸色,很快地阴沉起来。
曾钦祥看在眼里,立即把话题岔开。
这时候,王绍华的嫂子来了。她带来一个箩筐,招呼大家共同采摘柑子。大家都很高兴,把精力都投入到采摘柑子的热情中。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