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百才工程”
2010年7月12日上午,丁宇星、张永兵、蔡强三名博士和韩籍设计师廉鹤善高兴地从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手中接过新住房的钥匙,房间宽敞明亮,超过100平方米,随后他们每人还领到了10万元的安家费。这是红豆集团为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百才工程”,出台多项吸引、留住重点高级人才的措施之一,也是红豆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人才先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就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样,早已在红豆深入人心。红豆集团对人才的这种高度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那时,担任厂长的周耀庭用几步棋一下子就把奄奄一息的港下针织厂盘活了,但产品质量和一些技术难题仍然解决不了。怎么办?他不惜重金从上海聘请“星期六”、“星期日”师傅到厂里做技术指导。他首先把退休在家的原上海中华第一棉纺厂宋和根厂长请到厂,在宋和根的介绍下,先后有13位退休老师傅来到了港下针织厂。为此,周耀庭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会,他的真诚打动了那些来自大上海的师傅,他们甘愿远离大城市来到港下镇教这些农民兄弟技术,其结果是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让港下针织厂财源滚滚,销售额在1987年一下子就跃升到了1000万元。
在这一年,周耀庭不仅体会到人才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没有大学生到乡镇企业来工作而苦恼。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动了劝说自己在河海大学执教的长子周海江回乡帮他创业的念头。周海江由此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是继续当一个大学老师,还是回乡创业。父亲周耀庭在召唤自己,港下针织厂在召唤自己。20多年前,在大学当个老师被人看成是金饭碗。为什么?收入好而且受人尊敬。而回乡创业不要说艰辛,还会有一定的风险,自己在大学同学中将成为最没有生活保障的人。思考再j,周海江还是丢弃了当时被人们视为金饭碗的大学老师的职位,毅然决然地在当年年底回到了港下镇。一个大学生来到乡镇企业工作,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爆炸性新闻。江苏省省报《新华日报》将此作为重大新闻报道,称他是“改革开放后辞掉公职进人乡镇企业第一人”。这个颇具影响力的报道使周海江发挥着巨大的示范效应,为红豆引来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这些人当中的胡永平、喻琼林等后来成为红豆集团不断腾飞发展的骨干。
从1988年到1992年,红豆共引进大学毕业生300多名,人才兴厂、科技兴厂开始变为现实。针对乡镇企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用一方人”的狭隘观念,周海江提出了“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一方水土用八方人”的新思路。据此,周海江还提出了企业用人的“三不论”:不论地区、不论文凭和不论资历。目前,在红豆集团的干部队伍中,当地人占总人数不到40%,外地人才占到了60%以上。重要的职位都给了那些有远见和有闯劲的人,这和红豆集团倡导的“制度选人、竞争上岗”是分不开的。周海江一直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早在1991年,他送给下属公司的一句话就是:效益是重要的,但比效益更重要的是人才。
据红豆集团宣传科科长卓之敏介绍,红豆的“人才先行”经过了借、引和育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借人才”。在创业之初,他们“三顾茅庐”从上海高薪“借”来老师傅,由他们带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面向国内外广泛招聘人才。1993年,红豆集团以4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聘请台湾专家萧文烽担任衬衫厂负责人,使红豆衬衫迅速红遍全国,从此也拉开了红豆服装系列化的帷幕。1995年,红豆以年薪80万元人民币聘请日本专家加藤担任红豆西服技术部经理,使红豆西服在众多的西服品牌中迅速脱颖而出。当然最出名的是1996年以百万年薪聘请加拿大籍华人陈忠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第三个阶段是大量培训和培养人才。1998年和1999年红豆把饮誉海内外的法国服装名院ESMOD请进红豆,创办了“红豆—ESMOD国际培训中心”,专门为红豆培养国际一流的设计人才,从而带来了红豆服装时尚、品位方面的全方位提升。为了大量培训和培养人才,红豆集团2003年成立红豆培训中心;2005年提出“学校化”建设方针;2006年成立红豆职业学校;2009成立红豆学院;2011年成立江苏省首批示范性企业大学——红豆大学。
2007年以后,为了加快实现集团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红豆集团大力加强了对“双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丁宇星——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现任无锡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同样的人才,已多达十几个。2009年,红豆集团根据“无锡千人计划”动员大会的精神,又推出了“红豆百才工程”,计划引进百名海内外高级人才,并出台了相关引才政策,包括:有经验的重点高级人才年薪不低于25万元,提供100平方米以上住房一套,工作若干年后给产权,并一次性提供装修安家费10万元;集团鼓励下属公司积极引进高级人才,承担大部分引进成本,下属公司仅承担10%的工资费用。
近年来,红豆集团在吸引外国高级人才到公司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通过红豆纽约、洛杉矶分公司招聘海外人才,已有John Shi、Angie等高级人才人职;通过猎头公司招聘,红豆集团聘请了男装首席设计师廉鹤善(韩籍)、女装首席设计师金元英(韩籍)、商品企划师北山淑子(日籍)、西服版型师安东尼奥(意大利籍)等一批外籍高级人才。此外,红豆集团还积极引进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工作的高级人才,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例如,红豆集团旗下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从米其林、普利司通公司引进了三位优秀人才加盟,加强自身的技术力量。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红豆集团50多年来飞速发展的历史为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从20世纪80年代初港下针织厂高薪聘请宋和根来做技术指导,到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教师周海江到红豆工作;从1995年百万年薪面向海内外招聘总经理,到1997年与法国设计名校ESMOD学院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群体设计师;从为了促进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百才工程,到周海江近年来打造500人中层领导群的新思维,可以说,集团的快速发展史,也是一部企业引才、育才的人才史。因此,周海江指出:“红豆所取得的成绩与我们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分不开。对人才培养的一贯重视,是红豆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
P47-50
前言/1
第一篇 红豆为什么活得好?/1
一 红豆:风景这边独好/3
二 2007:红豆的关键年/8
周海江的危机感/8
红豆找到了新方向/12
三 再造商业模式/17
转型的痛苦/17
从产品为王到品牌为王/23
四 整合产业链/32
与外协工厂同生共赢/32
用研发搭建创新平台/35
以信息化管理成本/36
引领主流生活培育品牌价值/38
五 打造学习型企业/41
培养500个团队领袖/41
红豆大学的新使命/43
“红豆百才工程”/47
“必须修满36个学分”/50
六 “相对多元化”与“高度专业化”/53
“一颗小红豆打破上海大围墙”/53
“千里马”驰骋细分市场/57
从“红豆衫”到“红豆杉”/63
七 今天的技术含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容量/67
用制度保证研发投入/67
把研发品变成畅销品/70
八 西港经济特区的红豆经济战略/77
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77
一个企业支撑一个国际经济特区/80
“走出去”的桥头堡/82
九 重振“布码头”雄风/86
搭建“无港口”交易码头/86
电子“布码头”织通全球财富/89
十 铸造品牌之魂/92
“红豆生南国”/92
树立中国第一文化品牌/95
从国家战略理解自主品牌/98
由自主品牌实现自主创新/102
第二篇 红豆为什么走得远?/105
一 “四制联动”:联出效益/109
股权开放的内部股份制/109
效率优先的内部市场制/120
“活成本死比例”的效益承包制/122
“母强子壮”的母子公司制/124
二 “制度选人”:后继有人/127
总裁是选出来的/127
“赛马而非相马”/132
人人都有上升通道/135
三 红豆杉:生态发展/138
产业链上的“四朵金花”/138
红豆杉:绿了家乡富了农民/145
生态产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46
四 文化制胜:驱动品牌/151
“用红豆抵抗玫瑰”/151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155
红豆文化基因解码/158
五 经济民主:基业常青/163
“我的工厂我做主”/163
“红豆是个挣钱的好地方”/168
权益保障制度化/170
经济民主的实践/171
六 社会责任:第三大生命力/173
“我们承诺一个都不裁”/174
幸福红豆,和谐家/176
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179
第一家通过CSC9000T的民企/181
北川来信/183
做环境友好使者/186
“红豆越发展,东港人越幸福” /188
第三篇 红豆为什么重党建?/193
一 舌战外媒:民企为什么要党建?/196
二 创业接力:三代党员的追求/202
三 党建如何推动红豆发展?/207
把党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红豆发展的机遇优势/209
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红豆发展的制度优势/211
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红豆发展的人才优势/213
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红豆发展的文化优势/217
把党的信仰优势转化为红豆领导的素质优势/221
四 红豆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224
五 首家通过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民企/228
六 首创党建工作标准的民企/231
党建标准基本内涵/231
党建标准的内容和方法/231
党建标准提升管理水平/233
党建标准产生广泛影响/234
七 红豆党建引发的启示/236
党的政治优势是企业发展的保障/236
民企党建巩固执政之基/237
正确定位才能有所作为/240
民企党建必须以人为本/241
附录一 关于学习推广红豆集团党建工作经验及开展向
周海江同志学习的决定/243
附录二 红豆集团大事记/247
结束语/253
后记/255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公元15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且“更容易得到应用”,而自进入16世纪以来却很少成就?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75,第3~4页。世人称此为“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为破解“李约瑟之谜”,学界洞见迭出,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虽然“地理禀赋”优越和“经验试错”对于古代中国科学和技术创新产生过重大推动作用,但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落后却是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参见刘迎秋、刘春江:《“李约瑟难题”与中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路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7期,第29~35页。
近年来,一个与李约瑟之谜完全不同但同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长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在此前的30年却完全不可能?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的GDP仅为2683亿美元,人均GDP不过224 9美元,但到2010年底中国经济总量不仅已经超过了日本、GDP达到了5 88万亿美元,人均GDP也达到了4292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6 7695计算。而且还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即使全球经济显现衰退特征的2012年,中国经济仍可望实现8%以上的增长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制高点。长达30多年持续较快增长,实属世界罕见,当然也就成了一个世界性“奇迹”,或者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
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奇迹的创造,如何解释这样一个“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人们曾经给出过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多数人认为,奇迹源于体制机制的大变革。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斯大林式”的、高度集权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那样一种体制机制下,不可能创造出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接受了市场,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又选择了政府对市场运行过程的宏观调控,从而才创造了一个长达30多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展奇迹。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比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选择更重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这种制度脱离了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实践中难免出现“大锅饭、大帮哄和低效率”,从而不可能创造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奇迹。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基本经济制度,“中国企业榜样丛书”总序不仅保证了政府对市场运行过程的有效调控,而且激活了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提升功能,从而创造了持续30多年的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奇迹。这就是说,由于有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才在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问题;由于有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才在中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增长问题。显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离开了计划与市场的宏观层面结合,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就难于实现持续稳定。缺少了公有与民营在微观层面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民经济的近期增长与未来发展也就难于实现。两个方面不存在互相替代关系,但相对而言,微观层面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更具有基础意义。因为,在实际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微观层面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仅市场及其效率不复存在,就是宏观层面的政府审慎调控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说到这里,人们自然要问,既然微观层面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更具基础意义,那么,在微观层面上真正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的具体载体又是什么呢?
我们的回答是:企业,特别是具有榜样特征的企业。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迅速成长起来的上千万家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特别是如果没有做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且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承担了60%以上的财政收入、创造了50%以上的GDP、资本存量规模和新增投资规模均超过全国总量60%以上的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这些企业作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载体,如果没有作为基础载体的企业的持续成长与迅速壮大、不断创新与健康发展,中国经济是根本不可能创造长达30多年的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和社会普遍繁荣与稳定发展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必须确定无疑地说,企业既是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重要载体,又是国民经济活力的不竭源泉,还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2012年《财富》杂志以企业年销售收入为主要依据,对外公布了全球500强,其中79家中国企业(内地企业73家)榜上有名。虽然与十年前相比,中国在全球500强榜单中的数量扩大了6倍多,可以说是个巨大进步。但是,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角度看,这种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能够和有效支撑中国经济走向强大的,不仅是规模越做越大或者说销售收入越做越多的企业,还应该是质量越做越高、竞争能力越做越强的企业。从这个意义说,我国不仅需要有“财富”500强等掌握众多垄断资源的企业巨头,尤其需要有诸如华为、绿地、沙钢、红豆、金山、中兴以及新希望等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更具榜样特征和时代特色的中国企业新星和市场新秀。大量经验事实表明,只有当我们真正透彻地理解了这类企业新星和市场新秀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意义之后,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类企业新星和市场新秀如何从草根长为大树、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弱小走向强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清醒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奇迹”的创造及其未来可能的更大发展的深层原因与逻辑。然而,这一切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去发现与总结的。
为了更多地发现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力、同时榜样特征和时代特色特别明显的企业新星与市场新秀及其典型经验,在多方支持和广大典型企业的积极推动下,我们决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起,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中国企业榜样丛书”。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目的是:“发现和弘扬新星”、“总结和推广新秀”、“阐发和诠释典型”、“倡导和宣传榜样”、“引导和促进发展”。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基本原则是:“不求企业十全十美,重在阐述企业榜样特征及其典型经验。”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基本方法是:“以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通俗的语言,通过近距离生动介绍榜样企业的典型案例及其代表人物的优秀趣闻轶事,正面和盘托出企业的榜样形象、企业文化理念及其发展与成长潜力。”
榜样企业的选定和榜样企业经验的总结是编辑出版好这套丛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遴选好榜样企业,我们将着力采取部门推荐、企业自荐、专家推荐、比照企业业绩以及由丛书学术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民主评议确定的方式。在开始阶段,企业样本的选取重点将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品牌及其竞争力,品牌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植根于市场、植根的深浅及其市场竞争力大小的一个基本因素;二是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与机制,制度及其治理结构与机制是决定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程度及其市场运作与竞争能力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典型经验与实践,技术创新是决定一个企业后发能力及其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则是决定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遴选范围会逐步拓宽。
榜样企业经验总结工作的执笔人也即丛书著作人的选聘,将采取丛书学术委员会编委会和专家推荐、主编确认并签订著作协议的方式进行。经选定的丛书著作执笔人,既是“中国企业榜样丛书”的独立著作人,又要在丛书学术委员会、编委会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与文稿写作。作为丛书著作人,其完成的书稿应尽可能充分地体现其个人的著作水平与写作风格。作为丛书著作执笔人,其书稿还必须充分体现这套丛书编辑出版的指导思想和文字质量要求,保证达到丛书应有的理论和文字水平。为此,每本丛书著作人完成书稿后,除需要得到所写企业的认可外,均需要经丛书学术委员会和编委会指定的专家学者进行审核评阅并提出评审报告后,才能最终决定其执笔的丛书著作是否可以送交出版社正式编辑出版。
经研究,我们决定在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正式启动这套丛书,然后将尽我们所能地一直把它编辑出版下去。这套丛书启动后,大家一致赞同把生动描述红豆集团为什么能够持续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经验的《红豆道路?》一书作为这套丛书的开山之作。由于《红豆道路?》的作者参与这方面的调研与写作经验不足,加之时间仓促,还不能说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表达风格,一定是后续著作人的必须参照。但是,作为“中国企业榜样丛书”的开篇之作,后续著作人完全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并由此逐渐形成这套丛书的特有风格,达到趣味性、通俗性、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内在统一。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与经验总结和榜样企业文稿写作过程中,其他著作人到底愿意或喜欢接受与使用哪种文字风格和表述方式,到底愿意或喜欢接受与使用哪些语言和案例来更生动地描述与刻画一个典型企业的榜样力量,还是要由具体著作人根据丛书编辑出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照自己的偏好和习惯进行,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有效保证丛书质量。我们也坚信,由此调研和撰写出来的“中国企业榜样丛书”,一定会更加耐人寻味和更能充分展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大量典型企业的榜样作用,从而会被更多的企业和广大读者认可与接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意向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李扬欣然接受邀请,出任这套丛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以极大热情应邀出任这套丛书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编委会成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教授还亲自挂帅组织成立了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小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和专家教授更是对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值此“中国企业榜样丛书”正式公开出版之际,我们要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这套丛书陆续编辑出版的单位、部门、企业和各位领导与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让我们共同努力,遴选、调查、研究、撰写、编辑、出版好这套“中国企业榜样丛书”,为推进和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企业榜样丛书”主编
2012年9月10日
于北京小倦游斋
贾根良、徐建民编著的《红豆道路?》通过讲述红豆集团在转型升级、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上的先驱性实践,解读了其成功的奥秘。
《红豆道路?》适合政府相关部门官员,民营经济研究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我们不敢说“红豆道路”适合于各类民营企业,但要承认“红豆道路”给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和抓住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是民营企业成功的基础,而经济民主、社会责任和企业党建则是民营企业未来做大做强的三大法宝。
贾根良、徐建民编著的《红豆道路?》通过讲述红豆集团在转型升级、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上的先驱性实践,解读了其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