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以梁启超小说功用观为中心考察》以梁启超小说功用观为中心考察儒家文化与晚清小说的兴起,并试图以此阐述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革的“自动力”。
作者何光水从“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与“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两大命题出发,把梁启超的小说功用现分为“势力”与“效力”两部分,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章的论述游走于古今中外之间,涉猎史、哲、艺、文诸域,
显示出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术书写能力。
何光水著的《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以梁启超小说功用观为中心考察》以梁启超小说功用理论与实践为个案,探讨了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的连贯性与自动性。著者认为,梁启超关于小说功用的三个层次结构,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同构,两者都显示了由内心道德修养入手而致力于社会政治之用的外在追求。儒家文化从心性出发,通过道德修养、人格完善之途,去达到“经世济民”的外在之用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了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三个层次结构。儒家文化“内圣”与“外王”固有的矛盾,也影响到了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一致。本书在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连贯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提高民族文化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导论
上篇 长时段的考察
第一章 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与反思
第一节 1949年以前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第二节 1949年以后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第三节 海外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第四节 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反思
本章结论:转化与潜流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传统小说功用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大道”与“小道”:史籍定位中的儒家与小说家
第二节“中心”与“边缘”:日常生活中的儒家经典与传统小说
本章结论:位移与铺垫
下篇 个案分析
第三章 “势力”与“效力”: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中外文论背景
第二节 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本章结论:梁启超小说功用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晚清理论界的回响
第一节实用取向:对“势力说”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审美取向:对“效力说”的否定与矫正
第三节宣泄取向:对历代小说创作动机的探求
本章结论:晚清小说功用理论的完善
第五章 “儒化佛学”与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文化原动力
第一节 梁启超与“应用佛学”
第二节 “应用佛学”与小说功用的理论阐释“
本章结论:“儒化佛学”与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文化原动力
第六章 “群学”与“新小说”的民族国家想像
第一节 “小说”与“群治”的近代联姻
第二节 “群学”范畴的东、西方思想资源
第三节 “群学”对“新民”传统的承传
第四节 小说和报刊携手:“新民”理论的演绎与民族国家的想像
本章结论:“群学”与小说功用的“想像”实践
第七章 儒家“文教”与梁启超新小说的启蒙宣传
第一节 梁启超小说宣传思想的变迁
第二节 政治小说宣传功用的引进与儒家文教新变
第三节 启蒙宣传理念与新小说艺术实践的内在矛盾
本章结论:启蒙宣传与晚清新小说的得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儒家与小说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的位置表
二、《长兴学说》图
三、梁启超关于小说功用与作用对象层次图
四、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