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喻中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喻中所著的《风与草(喻中读尚书)》是以《尚书》为主题的思想文化评论。与《论语》等儒家经典不同,《尚书》因其晦涩难懂,是一本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著作。目前市面上关于《尚书》的图书全部是很学术的专业图书,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本书则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本,以期对《尚书》这部经典著作的普及作出努力。 这本关于《尚书》的通俗读本,并配有几十幅精美的历史图片,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拨开《尚书》神秘的面纱,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尚书》所描绘的苍茫世界,在那里,回望华夏文明的童年与故园,想象一种文明秩序在初生时期的黑白身影。

内容推荐

《尚书》,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经典中的经典。自孔子编出“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以《尚书》为教材培养了三干弟子。从汉代开始,它就作为居于权威地位的教科书备受推崇,数千年间,一直充当着塑造中国心灵、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经典。

《尚书》上起传说中的尧帝,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反映了这个时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论,偶尔也记录了他们的一些行迹。君臣们的言行虽然指涉甚广,内容宏富,但几乎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政治——政之道与治之术。

《尚书》各篇反复论述的政治关系,其实就是风与草的关系: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因此,《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实为“君与民”的隐喻。

喻中所著的《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带你走进《尚书》所描绘的苍茫世界,在那里,回望华夏文明的童年与故园,想象一种文明秩序在初生时期的黑自身影。

目录

自序

虞书

 《尧典》——东方文明的“创世记”

 《舜典》——舜的政治生涯

 《大禹谟》——禅让的背后

 《皋陶谟》——尧舜时代的思想导师

 《益稷》——政治中的服饰与音乐

夏书

 《禹贡》——天下体系的形成

 《甘誓》——禅让制的终结

 《五子之歌》——最早的盛世危言

 《胤征》——枪杆子与刀把子

商书

 《汤誓》——革命的理由

 《仲虺之诰》——舆论控制与危机处理

 《汤诰》——德性政治与暴力政治

 《伊训》——思想导师与政治领袖

 《太甲》——能否驯服君主

 《咸有一德》——信念的力量

 《盘庚》——君主是政治的发动机

 《说命》——贤相造就圣君

 《高宗肜日》——国家与祭祀

 《西伯戡黎》——漂移的天命

 《微子》——政治败亡的路线图

周书

 《泰誓》——政治法律化的成功尝试

 《牧誓》——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武成》——安邦定国的总章程

 《洪范》——占卜是一种统治技术

 《旅獒》——谁在宣扬“以德服人”

 《金滕》——被误解的周公

 《大诰》——政治动员的艺术

 《微子之命》——贵族精神与贵族气象

 《康诰》——德与罚的纠缠

 《酒诰》——政治生活中的理性与激情

 《梓材》——政权的伦理基础

 《召诰》——德的三张面孔

 《洛诰》——教父政治

 《多士》——决战岂止在战场

 《无逸》——模范君主的肖像

 《君爽》——圣君贤臣的诱惑

 《蔡仲之命》——恩惠政治

 《多方》——政治莲花寄生的那片淤泥

 《立政》——天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周官》——西周政制体系

 《君陈》——风与草的隐喻

 《顾命》——政治就像戏剧

 《康王之诰》——旭日初生时

 《毕命》——政治的核心技术

 《君牙》——教化之治与法典之治

 《同命》——臣仆不能承受之重

 《吕刑》——周穆王的法治理念

 《文侯之命》——西周末年的五大矛盾

 《费誓》——方伯体制的利弊

 《秦誓》——为政在人的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尧典》——东方文明的“创世记”

《尧典》是《尚书》的首篇,相当于《圣经》中的《创世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关于中国政治文明初始状况的描述。以时间先后为序,《尚书》分为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尧典》记载的唐尧本是“前虞舜”时代的人物,从理论上说,可以另辟“唐书”予以安置。但是,在《尚书》的结构体系中,并没有“唐书”。《尧典》只好寄身于“虞书”之中。当然,这样的安排也自有其道理,因为,《尧典》的主角虽然是唐尧,但《尧典》的作者却是虞舜时代的史官。因此,《尧典》是后代史官对前代政治人物的追述。

《尧典》的内容主要在于描述尧的德与行。其德之美被概括为:“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其中,“钦明文思”是四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按照郑玄的解释,分别是指:敬事节用(钦)、照临四方(明)、经纬天地(文)、道德纯备(思)。当然,也有人把“钦”解释为“威仪表备”。将这四种内在美德践之于行,尧又显示出诚信、勤勉、善能、谦让的品质。其实,这些德性与品质,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含糊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它们是尧的品质,还不如说是一个理想的政治领袖应当具备的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德性、品质,所以天地之间,四面八方,都充满了尧的光芒与恩泽。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神奇魅力的政治领袖的形象。这种政治形象的核心特征不是武力,甚至也不是智慧,而是美德。因此,政治之德高于政治之智。这样的政治形象,与柏拉图构想的“哲学王”形象是不同的。“哲学王”的意涵是“智者之治”,政治领袖应当由智者充任。但在《尚书》中,政治领袖是“德者之治”,政治领袖的首要品质是德性。

正是因为尧是美德的化身,具有先知的地位,所以,他能够创造性地建构这样一种具有文化个性的政治形态:通过发现、甄别、任用有德之士,发挥他们的辅佐作用,首先使“九族”趋于和睦。所谓“九族”,郑玄认为是从高祖到玄孙,共九辈人。在这里,当然不是指九辈人之间的和睦,而是指在九世之前属于同一个祖宗的整个大家族,都能和睦相处,或者说,是泛指宗族内部的和睦。但这只是第一步,在宗族内部和睦的基础上,还要使百官群臣知德义、讲礼法,进而协调万邦诸侯,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能够变得友善和睦。这就是唐尧建构的政治秩序:通过自己的美德影响自己的家族,通过自己的家族影响百官群臣,通过百官群臣影响各地诸侯,通过各地诸侯影响民众,这里的“影响”,其实就是“教化”、“治理”、“调整”。这样的政治秩序及其建构方式,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里所讲的“差序结构”一词,庶几近之。这就仿佛一块石头丢进水里,激起一圈又一圈不断往外推的波澜;尧就相当于那个不断扩散的同心圆的圆心,甚至就是激起波澜的那块石头。波澜所及之处,都是教化所及之处。由于尧的美德的无限丰厚,因此,他激起的波澜将无远弗届,所有的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尧的教化而趋于和睦。这样的政治形态意味着,理想政治的唯一动力就是那个唯一的领袖,他泽被四方,泽被万世,他的美德比其他所有人都高,其他所有人都是被动的,都要接受他的恩泽。一言以蔽之,政治领袖是政治的发动机。

那么,尧的政绩到底有哪些呢?《尧典》列举了以下几项。

首先是主持制定历法:他让羲氏与和氏,小心地记载天象,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编成历法,昭告天下。他的具体安排是,让羲仲住在东方,等待日出,测定太阳升起的时刻,根据昼夜长短,确定仲春;让羲叔住在南方,测定太阳在南方的运行,以确定仲夏;让和仲住在西方,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以确定仲秋;让和叔住在北方,观察北方太阳的运行情况,以确定仲冬。根据这些人收集的信息,尧公布了历法,以之规定百官众臣的职责。

在这里,“历法”就是“立法”。主持制定历法就是主持立法。如果没有历法,任何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都无法形成,时间不能测度,历史不能记录,意义也无法凝聚。因此,历法乃是最具基础性的法。《尧典》叙述尧的功绩,首先叙述他主持编制历法,确实大有深意。在人类历史上,制定历法、规定时间的人,往往就是最有影响的人。在古代中国,尧既然被尊为最初制定历法的人,那么,在象征的意义上,他就成了创造“历史”的人:在他之前,中国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不知今夕何夕”;在他之后,时间清晰了,历史觉醒了。对于历法的意义,写《尧典》的虞舜时代的那些史官未必有清醒的自觉,但是,他(或他们)在尧的诸多圣迹中首先记载了这桩事,而且还不厌其烦地叙述了相关细节,这就意味着,先民们对轻与重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准的程度。

P3-6

序言

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严格说来,本书不是关于《尚书》的学术研究,至少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学术研究。因为,没有训诂,没有校勘,没有笺注,甚至没有区分今文《尚书》与梅氏的古文《尚书》,甚至也没有刻意追求对原文的准确翻译——海德格尔就反复强调过,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对真正的义理根本就挠不着痒处。

本书是关于《尚书》的读书笔记。所读的本子,是现代通行的清代“十三经注疏”本。这个本子中的《尚书》共有50篇——其中,有四篇分别拆成了“上”、“中”、“下”,这样算起来,就是58篇。每读完一篇,就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积月累,等到《尚书》读完,笔记也就存下了50篇。本书就是这些读书笔记的汇编。

为什么要读《尚书》?因为它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自从孔子编出它的“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想当年,孔子就拿它当教材,培养他的三千弟子。从汉代开始,它作为居于权威地位的教科书,长期备受推崇,数千年间,一直充当了塑造中国心灵、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经典。因此,要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东方文明世界,尚书是起点,是钥匙,也是一座绕不开的津渡。

《尚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其实就是一部王室档案的选编。从时间上看,它上起传说中的尧帝,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主要反映了这个时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论——偶尔也记录了他们的一些行迹。君臣们的言行虽然指涉甚广,内容宏富,但几乎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政治——政之道与治之术。

本书为什么题名为“风与草”?选择这个标题的原因在于,《尚书》各篇反复论述的政治关系,其实就是风与草的关系: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因此,“风与草”,实为“君与民”的隐喻。以“风与草”为题,旨在凸现古代政治关系中的两种角色。

为什么写这本书?写下这本关于书的书,写下这一系列读“书”笔记,写下关于《尚书》的点滴体会,绝不敢“代圣人立言”,更不敢奢望“为往圣继绝学”。只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进《尚书》所描绘的苍茫世界,在那里,回望华夏文明的童年与故园,想象一种文明秩序在初生时期的黑白身影。

喻中

2011年8月

后记

作为一册名副其实的读“书”笔记,现在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先应当感谢出版社编辑白丽丽女士的大力支持与精心策划。她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让我再次领略了“北京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把本书做成插图本,也是白丽丽女士的建议。为了给本书配上合适的插图,我请西南大学图书馆的邱竹先生帮我找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书刊行的《钦定书经图说》,并从中复制了部分图片。本书中的插图,主要出自这部古籍。为此,我要特别感谢邱竹先生的热情帮助。当然,也要感谢光绪年间那些不知名的江南画师,是他们把尚书中的象形文字变成了您现在看到的精美插图。

做成插图本,当然是希望图文并茂。但我不敢奢求这样的境界。不是对江南画师们的图没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文没有太大的信心。望“图”兴叹之余,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我的文没有过分地糟蹋这些古朴典雅的图;如果这样的希望也不能实现,那就再退一步,把我的文字看做这些插图的注释吧。

喻中

2011年仲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