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聚焦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时的历史时空、文献、场景、图片,既包含当时报刊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介绍,一批早期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传播,又包含当时国际国内背景的徐徐铺开。本书描画出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时的全景图谱,有利于我们今天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作者简介 祝彦,江西省新干县人(井冈山地区),199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延安市委党校兼职教授,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已出版著作有:《晚年陈独秀(1927-1942)》(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陈独秀思想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共产党怎样治理腐败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目录 导语 一、红色风暴孕育于欧洲 (一)“红色幽灵”在小镇诞生 (二)柏林大学寻真理 (三)亡命伦敦纪行 (四)“红色幽灵”出击 二、“幽灵”游荡到中国 (一)欧洲通道 1.开视野之旅:王韬、张德彝、李凤苞 2.李提摩太的“四张面孔” (二)日本通道 1.“求道者”河上肇 2.“激进先锋”幸德秋水 3.“日共创始人”片山潜 (三)苏俄通道 1.“红色密使”布尔特曼 2.“及时雨”维经斯基 3.“播种者”杨明斋 三、砸开封建思想的闸门 (一)上海滩上共谋划 (二)春雷声响《新青年》 (三)两面旗子阔大道 四、圣火传播者 (一)主流群体: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1.北大“双子星”:陈独秀、李大钊 2.一个人·一部书·一件好事 3.华南先驱杨匏安 4.赴法勤工俭学群体 5.赴俄勤工俭学群体 6.留日回国学生群体 (二)不容忽视的群体:国民党分子 1.“先行者”孙中山 2.“拓荒者”朱执信 3.“开路人”陈溥贤 4.“填路者”戴季陶 五、圣火传播的阵地 (一)思想传播的“发动机” 1.《每周评论》 2.《星期评论》 3.《建设》 4.“四大副刊” (二)思想传播的“加油站” 1.少年中国学会 2.新民学会 3.觉悟社 4.互助社 5.亢慕义斋 六、争锋中树主义 (一)辨析“问题与主义” (二)正名“社会主义” (三)瓦解“无政府主义” (四)摆平“科玄之争” 参考资料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