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商法体系哲学研究》不拘泥于民法学具体制度,从哲学、经济、历史等更宽广的角度和更深的层面研究民商法体系及其价值,研究角度新颖,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读来一气呵成。
总论部分,作者王明锁开篇即指出中国民商法理论体系上存在诸多的重大问题,乃至体系之间的相互矛盾之处,随后考察大陆法系民商法典体系的渊源以及中国古代民商法典的体系,为我国当代民商法典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分论部分,作者则从具体制度的编排,以及各个具体制度内部体例的安排的微观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其对中国民商法典体系应如何编排的见解。作者探讨了人身权编应该包括的内容,并详细的阐述了人身权编体例编排的合理性;在物权部分,作者则详细论述了物权法在民商法法典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并对将来民商法典编纂过程中,物权部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还对知识产权、继承、债等将来民商法典的重要编章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证,并对我国法律体制中现存的一些问题予以反思,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回应,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总论卷(通则)
1.体有病,君知否?
——民商法理论体系上存在着诸多重大的矛盾与问题/1
2.观今须鉴古,言法必罗马
——民商法典体系之源流/2
2.1 大陆法系民商法典体系之源流/2
2.2 中国古代民商法典体系之源流/5
3.三起两落久徘徊
——新中国民商法典草案之概况/6
3.1 新中国民法典草案体系/6
3.2 新中国民商法律成果及其类型/8
4.为民商法典而奋争
——中华几代领袖学人之心愿/9
4.1 为民商法典制定而奋力/9
4.2 为民商法典体系而论争/12
5.平常太过价不知
——民商法典体系价值探讨/15
5.1 市场经济及其成熟的标志/16
5.2 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19
5.3 国家民生关注与科学发展之标志/21
5.4 社会文化繁荣与社会文明程度之标志/22
5.5 民族创新能力与政治法学家眼界胸怀之标志/24
5.6 法学专业学术水准与一国去律体系特色的明显标志/26
6.万事俱备,东风成就
——民商法典体系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性条件/28
7.整体谋思路,守成并创新
——民商法法典化的步骤与创新/31
7.1 中国民商法法典化的步骤/31
7.2 民商法典六编制体系之意蕴/33
8.基本法与单行法并行不悖
——《民商法典》不是民商法律大汇编/40
9.罗马人对世界法律文化的巨大贡献
——罗马查士丁尼立法及其影响/44
9.1 查士丁尼立去概况/44
9.2 查士丁尼立法原因/46
9.3 查士丁尼立法的地位与影响/48
9.4 查士丁尼立法成功的原因/52
10.《法国民法典》为何能常青?
——法典的编纂修订技术及其价值判断/54
10.1 罗马法的修改技术与价值判断/54
10.2 《法国民法典》的修改技术与价值判断/55
10.3 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修改的价值判断/58
10.4 我国《票据法》修改的价值判断/60
11.理论都是灰色的吗?
——理论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的/63
12.经由罗马法、超越罗马法
—一对罗马法体系的继承与超越/66
12.1 罗马法体系的沿革/66
12.2 中国民法法典化的趋势/70
12.3 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应当具备的内容体系/72
12.4 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应当具备的逻辑体系/77
13.民商法典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与民商法品格/80
13.1 多样性特质与多元性品格/82
13.2 交换性特质与契约性品格/82
13.3 平等性特质与平等性品格/83
13.4 自由性特质与自主性品格/84
13.5 利益性特质与利益性品格/85
13.7 知识性特质与知识性品格/86
13.8 开放性特质与开放性品格/88
13.9 竞争性、法治性特质与竞争性、法治性品格/89
13.10 公平公正公开性特质与公平公正公开性品格/89
14.民商法体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民商法法典化/90
14.1 市场经济对民商法典具有特殊的仰赖/91
14.2 民法法典化需要市场经济/93
14.3 中国的民法典应当是一部新型法典/96
14.4 分编修纂切实可行/103
15.民商合一的新路径
——中国民商立法及其模式选择/104
15.1 民与商的含义/105
15.2 民商本为一体/107
15.3 民商分立之困惑/108
15.4 民商合一之局限/112
15.5 中国民商立法模式之我见/116
16.不可为而强为之
——商法地位独立的难关/119
16.1 对象方法不确定/120
16.2 内部体系不科学/121
16.3 外部关系难协调/123
16.4 自身地位无体现/123
16.5 价值目标不明确/124
16.6 经济根据少认识/125
分论卷
人身权
物权
知识产权
继承
债
结束语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