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存在
这一丛花,在旷野中并不显眼,当我的心走近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自然,瞬间会让艺术相形见拙。
那一天,是十月十八号。北京,狂风。正在圆明园漫步的我,用纱巾包住脸、蹲下来拍它,而它,昂扬着笑脸,一任龙卷的风,含尘掠沙地袭击那粉嫩的娇颜。
人哪,怎么会常常把自己看作是万物尊贵之灵。和这些迎风傲霜的花草相比,人,实际上是多么的卑微。至少,我的心,在生活的狂飙中,是卑微、怯弱的。
站起身,我把一种敬意的目光献给这风中的雏菊。当深秋的寒意,让胆小的人们已裹挟上层层防寒衣时,天真的花儿,却赤裸着稚嫩的灵魂、笑怡天地间。
许是天性的自然,花儿才没有在意自由成长的美丽。无论生于皇家园林,还是地处贫瘠山坡,花儿面对富人和穷人的笑脸,总是一样的嫣然妩媚、令人平生无限温柔感动和怜爱。
也难怪,连同艺术,都要摹仿自然。因为,这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实在是能够唤起人们的快感或一丝忧伤。但无论艺术家的摹仿,是多么地尽善尽美,哪怕他们一辈子端坐在自然面前、盯着它一笔一笔去描摹,这一种人为的通过技术来塑造的颜色和姿态,也绝不会比得上自然本真所具有的那一种高妙和纯粹。
我见过一些很精很美的画作,也听过一些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演奏的曲目,但这些不朽的画魂和音韵,大都逃不脱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摹仿和歌颂。自然,在我有限的阅历中,是一部永远不可穷极的艺术,它生来就具有一种神性的庄严,人类心性永远无法抵达的庄严。
记得有一次,潘石屹和朋友们论及上帝的话题,问大家“上帝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上帝就是人类效法的“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蓬勃向上这一种素朴的庄严、这一种浩渺神秘的力量,就是被西方人顶礼膜拜的“上帝”。
后来,潘石屹送了我一本书。反观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沉思,我也开始叩问灵魂: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会在更高程度上崇拜自然、依恋自然,甚至是最热情地拥抱自然呢?
一次,我和我的一位老师吃饭,把这个问题也带到了饭桌上。老师笑盈盈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其实,古人是自然感受,而今人是感受自然。这不是说我们今人更高地合乎了自然性,恰恰相反,是我们现在的环境状态和习惯的反自然性,促使我们追求真实和天真的本能的觉醒,这种本能就像道德禀赋一样,从真实和天真中流涌出来,不可磨灭地处在整个人类的中心。
当时,我一下子就被老师的解释给迷住了。后来,我渐渐地察觉,那些曾经属于“素朴”的人物,为什么会在一个矫揉造作的时代里,不再是那么地适合于他们的地位了,至少,不可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任性地发展,而必须被一种看似善良的命运所影响,悄悄地掩藏起一生。
这些人,只能出现在群体之外,而且,更多地是作为人们惊叹的陌生人存在着。不是吗,这些日子在看《艺术人生》——“影响中国: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时,那一段段远去的历史,和着一声声他们那个时代的拷问,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他们那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
如果我们能回忆一下古希腊人的美丽与自然,回忆一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开场那诗意的一瞬,再深思一下这个民族怎么能够在他幸福的天空下,十分信赖地与自由的自然完美生活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似乎只有自然——这一生气勃勃的自由,才更能使希腊人拥有这一种超凡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就如同绽放在我眼前的这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它们天性自然的完美无缺,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我心灵的典范,让我、让更多喜爱它的人,从造作的领域中走出,从而进入它伟大的安宁。
的确,无论什么人,在一个管理的很糟糕并且杂草丛生的花园中,是不会获得真正素朴的一瞥。纯粹素朴而才华横溢、青春迸发的人,是这样一种具有雏菊一般坚强、乐观、淡然品性的人,就像藏在宇宙结构后面的神灵一样,他会永远躲在他作品的后面,因为,他就是他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就是他。
其实,在今天我们呼唤自然、亲近自然的时候,我们身外的自然之每一足迹、每一瞥欣妍,都会带领我们复归一种神性的温暖,因为这一种温暖,是唯一没有被扭曲并孕育无限生机的自然。
所以,当我们走过四季轮回,走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时候,一定要留恋珍惜每一种景象,并把它接纳心中,力争把它无限的优点与你无限的善意结合在一起,并从二者之间产生出神圣的东西。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便会像一片田园风光那样自然而然地环绕着你。
在这片田园风光中,你会从人生的迷途中,重新找到路径;在这片田园风光里,你会使自己的勇气和新的信仰汇集成潮流;而且,当理想的火焰在生活的狂飙中容易熄灭时,你还可以把它在心中重新燃起。
P5-7
我和你
我没有想到,我和你,会因一些文字而相识。
我也没有想到,这开篇的一句一句文字,会在一个没有雪花的圣诞节完成。本以为,这一个又一个贴心的字,会在一个遥远的会所里,就着满窗的飞絮,拥着一炉红红的火苗,在长木桌上一片一片地缤纷。
那样,与你迎来一季生命的倾情相诉。
我相信,会有这一天。
冬,已经这么深,雾,已经这么浓,我相信我会带你走人那一片一片雪花飞舞的宁静中。就像夏天某一日,我怀揣一颗心,一脚踏入白云观,看见神殿下眼神清亮的钟道士微微一笑时,心里的那一份洁白和平静。
而此刻这般,也好。我独自一个人,在冬雾弥漫、国际纷争甚嚣尘上的大都市,为一则短信、一份淡去已久的问候而满脸泪痕。这一次次打湿我双唇的,恰似一片片静静缤纷的雪花,为鼻尖送来一缕缕清气,一丝丝清香。其实,这尘世间,真的有如雪花一样的纯洁和美好。想起昨日,一次平凡的足浴,竟让我逢着一份水晶般的纯真。一位十九岁的丽江小弟弟,为了按摩中不弄散我的长发,居然亲切地站在我的身后为我编起了辫子。
那一刻,一份直人心怀的体贴和温暖,让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觉,一颗心悸动得恍若陷入_场梦,整个人仿佛步人一场大雪纷飞的小山村。
那一刻,我多么想闭上眼睛。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欲念膨胀的现代都市,还涌动一份远古的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我也分明感到了,物欲还没有毁掉人心,人间烟火还散发着淡淡的醇香味。
那一天回家,已近午夜,我悄悄地把这一份记忆,夹人自己一摞厚厚的书册中,并安顿自己,明天一定要把它写入这一篇文字,不为一段故事,而为身边一颗温良的心、一份美妙的缘和一个个如你一样真诚走人我心灵世界的朋友。
美好,似乎总如一幅幅画,一次次地吸引我驻足、凝目。而我的文字生涯,有很多的时光是用来采写经济报道。对于一位天性追求简单的女子来说,成天对付一大堆庞杂生涩的专业资料,确实有一些困难。但为了心中一份对职业的虔敬,我全然担负起了这副担子,并以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钻研它,直至今天,有了你将看到的一些文字,一些不够专业、肤浅散淡的文字。
尽管,我和财经知识的相处,郑重的有点像斗牛场上的一场场决战,每完成一篇报道,都得在一种屏息凝神的状态下,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但我对它的喜爱从没因此而减少,反倒是越来越上心了。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小”女子的世界,也可以是“大”的。
我生来是一个多思善感的女子,一直认为,一种理性的思维习惯,再辅以感性的嗅觉,会让我的认识更为坚深和辽阔。因而,这些年,除了完成两百多万字的专业报道外,业余时间里,我大部分的键盘生活,还为了一片柔软心灵的颤栗而起舞。
日常生活中,关乎生命的一木一叶、一川一流、一琴一剑、一壶一茶,只要是触动我心弦的,我都会挤时间一一击字为文、念念不忘、小心珍藏起来,并把它们当成与心灵的一次旷世的相逢,来朝夕相处、相守和相依。
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一位率性的女子。现实的游历中,一些常人不好意思讲或不敢讲出口的话,我敢。我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个体觉醒的时代,我倾诉自己的心声、追寻自己的理想,可以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被历史的沧桑所刺痛。尽管社会的动荡,会伴随一次次思想的沉浮,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洪流面前,我思,我注定敢言;我言,我注定拥有尊严。
记得一次一位朋友对我说,你文字里那么的罗曼蒂克,可生活中又这么的有主见;你说话时那么的温柔,可做事却这么有担当。和你在一起,我不知不觉会被你牵引。
“不知不觉会被你牵引”。一句话,一下子让我精神振奋了起来。你可知,我私下里,常常是一个极度自卑的女子。一直以来,我非常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也由此心甘情愿地走上一条更为静默的道路,在一次次观望彼时风月的无限中,让自己收获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产生一丝丝定力。
自去年以来,介于个人生活的安排,我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应酬和社会活动,只一心闭门做自己的事。这段无声的日子,在常人看来虽有几分寂寥,但于我,浸泡其中也很满足。一来,我满足于一种不落入纷扰的自在和清为;二来,我满足于一束精神之光照耀下、一场灵魂独舞的神性美。
一个人,一天天和自己的心独语,这注定会忍受孤寂。是的,这么多的时光里,我一个人确实忍受了很多的孤寂,也许,这也是生命的需要。我深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应负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业的成功和一时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留下的,不过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所以,淡去一时的光环,回归一世的宁静,在为文为女的时光里,安然去付出,等待某一天忽然成为了一位母亲,此生,我的心也便安了。
也许,人生中就是一些挚小的细节,才会让人为之动容。我的个人生命中,一点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情感,往往会成为我笔下最刻骨铭心的表达。
冰河兄常叹我写作的速度之快,实际上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缓慢的。每一次开笔,我都得积聚长时间的力量,才能迎来“刹那”的爆发。有时,我甚至得听上好久谭盾的音乐或马友友的大提琴,才能有一息灵感在键盘上清吟。
在沸腾的文化街市之上,寻找我心灵的一片天空,一路上,我全凭的是信仰的温柔和圣子的指引。有的人,一生都与“刹那”无缘,因为“刹那”只在一个人把灵魂奉献给冰一般圣洁的世界时才闪现。
想让一片心灵颤栗的瞬间化为永恒,就永远不可丢失让我心灵莫名颤动的微笑。丢失东西,这在生活中比较平常,然而丢失这一份出神人化的、让人心灵莫名颤动的微笑,我就无异于宣判了自己灵性的麻木和爱欲的死亡。
颤动的微笑,一种生命的感觉,它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与羞涩和虔敬相关。它是一颗敬畏心,一种精神品质,当我面临虚无时,回望人世、人生和自我的遥远亲近时,所涌动的喜悦。
万顷的颤动,最动人处,莫过于回眸时含泪的那一抹微笑。试想,在宁静的夜里,当你独自伤神、潸然泪下时,却见朋友手执一盏灯烛,在前方微笑着向你走来,你的目光如何能无视于这一份静默?
一朵颤动在风雨中的微笑,那是花儿;一双明眸间颤动的微笑,也是一朵花儿。如同今夜一字一句浮现在你眼前的这些文字,静止的文字、寂寞的文字、一个女人的文字,她一笑了之的淡然,也似一朵花儿在吟唱,一阵清风中逸出的妙音,飞到空中时已然一片辽阔。
佛说:致一切忧喜于心外者,得大自在。我平生虽不曾达过,但一心做个眉眼含笑的女子,在独善其身之时,亲力亲为一点有益之事,在一片红尘嚣乱中不浮不躁,写出一番清新独异的话来,也不失一种追求。
时光,匆匆又去一年。人生,舒畅行文、扬眉淡笑,也得另外一种生活。在寂寥的心之深处,在与零落声息不可分割的生命时间里,放下外在利欲的煎迫,在一碧澄川的心海里,和你相伴体验神明之光永恒的静境,这是我不知疲倦、乐于书写最为欢欣的时刻。
这一刻,你和你一片洁心的出现,若一瓣梦里飘来的雪花,伴我寻回了一路丢失却又弥足珍贵的气息,灵慧的气息,微笑的气息。从这一刻起,我和我的文字会紧握你的双手说:我们将终身为友。 王 博
2009—12—25圣诞节
本书是由王博著的《颤动的微笑》。《颤动的微笑》是一本关于变化中的私人生活与公共世界的哲思文集,里面略带“私密”色彩的“私旅”、“私忆”、“私声”和“私想”,将让读者看见一个在平常生活中淡然前行、美丽生活的女子侧影。这个侧影,一颗柔弱的灵魂,始终映射着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对国运民生的思考。
王博著的这本《颤动的微笑》,里面收录有110篇妙曼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财经女记者对生存世界的生命体验和现实思考。文字涉及文学、艺术、经济、历史、政治……有人间情怀,无媚俗姿态。它让你看见,一个国家、一代人,面对社会变迁带给人类价值观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反应的热忱、丰富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