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拔罐养生治病一本通/大众健康养生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田贵华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于拔罐疗法来源于民间,经过长期防病治病实践,再通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充实和提高,故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能治疾病日益增多。凡是能够用针灸、按摩、中医、中药等方法治疗的各科疾病都可以使用拔罐治疗,有些疾病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疗效不佳时,应用拔罐疗法往往奏效,即使对器质性病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急慢性炎症、风寒湿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本书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的拔罐治疗,内容全面,操作方便,适宜于作为家庭保健书收藏。

内容推荐

拔罐疗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疗效相比打针吃药一点也不差,并且无药物的副作用,更没有痛苦,在民间极为盛行,用拔罐疗法来治病防病的家庭非常多。本书将告诉您拔罐的理论基础、准备事项、操作方法和救急方案等,让全家老小都有个健康的好身体!

目录

第一章 拔罐,古老又现代的实用保健技法

 中医治疗的一颗明珠

 中医对拔罐的认知

 西医对拔罐的认知

 拔罐疗法对诊病的意义

 适用广泛的拔罐疗法

 简单适用的拔罐疗法

第二章 超简单的实用拔罐技法

 工具种类知多少

  罐的种类

  拔罐的辅助器具

 操作方法要记牢

  罐具排气方法

  拔罐方法

 操作技巧细分明

  拔罐常用的体位和部位

  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拔罐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拔罐时间与疗程

  拔罐后的反应与处理

 注意事项不可违

  严格掌握禁忌证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日常保健,小罐解决大问题

 祛除浊气

 强身健体

 培补元气

 增加活力

 补肾壮阳

 呼吸道保健

 益智健脑

 调补精血

 健脾和胃

 胃肠道保健

 镪血管保健

 缓解疲劳

第四章 中医八大保健拔罐要穴

 大椎穴

 足三里穴

 内关穴

 三阴交穴

 神阙穴

 合谷穴

 涌泉穴

 尺泽穴

第五章 内科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神经衰弱

 面神经麻痹

 惊悸

 头痛

 三叉神经痛

 支气管炎

 肺炎

 肺结核

 感冒

 发热

 咳嗽

 腹痛

 腹胀

 肠炎

 呕吐

 便秘

 心绞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结肠炎

 脂肪肝

 胃下垂

 胃炎

 胃痉挛

 消化不良

 呃逆

 阑尾炎

 胆囊炎

 高血压

 低血压

 糖尿病

 肥胖症

 阳痿

 早泄

 遗精

 前列腺肥大

 失眠

 健忘

第六章 外科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肩周炎

 落枕

 颈椎病

 急性腰扭伤

 腰痛

 腰间盘突出

 膝关节痛

 痔疮

 脱肛

 足跟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网球肘

 疖病

第七章 妇科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病

 崩漏

 外阴瘙痒

 乳腺增生

 乳腺炎

 慢性盆腔炎

 妊娠呕吐

 产后腹痛

第八章 儿科常见病拔罐疗法

 小儿高热

 百日咳

 小儿肺炎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疳积

 小儿遗尿

 小儿腹泻

 小儿积滞

 小儿厌食症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惊风

 小儿麻疹

 小儿麻痹后遗症

第九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湿疹

 荨麻疹

 带状疱疹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

 白癜风

 黄褐斑

 雀斑

 痤疮

 酒糟鼻

第十章 五官科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急性结膜炎

 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眼

 麦粒肿

 溢泪症

 牙痛

 慢性咽炎

 复发性口腔溃疡

 扁桃体炎

 鼻出血

 慢性鼻炎

 耳鸣

 耳聋

第十一章 美容拔罐

 皮肤粗糙

 皮肤老化

 皮肤晦暗

 面部皱纹

 眼袋

 瘦臀

 瘦腰

 将军肚

 手部皲裂

 狐臭

 口臭

试读章节

起于先秦时期的国粹疗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激痈疽后,用角吸出脓血。这便是最早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遗产之一。有专家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详细的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

备受医家推崇与弘扬的实用疗法

拔罐疗法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历代医家对拔罐疗法不断完善与总结,最终成为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晋唐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因为当时这种治疗方法非常盛行,如果应用不当便易造成事故,因此,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并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这种病症即使在今天,也是不适宜拔罐的。

到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隋唐的医籍《外台秘要》中便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这里指出拔罐时应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不同的竹罐,而当时所用自方法,也是我们今天所用的煮罐法。

到了宋金元时期,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的方法。并且,在这个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在操作方法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的水煮罐发展为药罐,即是拔罐前,先将竹罐放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兀代医家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至清代,拔罐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罐具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适应证、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状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

又如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药、针刺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及对预后的预测,书中写到:“痈疽阴证半月间,不发不溃硬而坚,重如负石毒脓郁,致生烦躁拔为先,铍针放孔品字样,脓鲜为顺紫黑难。”

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亦不断改进与提高。罐具种类从竹罐、陶瓷罐发展到玻璃罐、塑料罐、金属罐、橡胶罐,直至近年来新研制的磁疗罐、红外线罐、激光罐等。罐型也更多样化,有小到l厘米的,也有大的全身罐。排气方法从吸吮排气法、火力排气法、水煮排气法、药煮排气法,发展为抽吸排气法、挤压排气法、注射排气法等。罐法从留罐法发展为闪罐法、走罐法、响罐法等。凡此种种都为发展拔罐疗法作出了新的贡献。

P2-3

序言

拔罐疗法,古代亦称之为角法。拔罐治病历史悠久,因为拔罐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保健,在民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更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绿色物理疗法。

拔罐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旨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而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培本固元的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病、颈椎病、腰背肌肉劳损、腹痛及哮喘等病症的治疗。

拔罐疗法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来讲是通过形成负压、摩擦皮肤、牵拉浅表肌肉刺激经络穴位,从而调整气血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病与强身的目的。

拔罐可通过对经络穴位等部位的皮肤的刺激,鼓动经脉气血在全身的运行,濡养脏腑,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认为,拔罐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治未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拔罐疗法本身来源于民间,拔罐方法比较容易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当然更好,即使没有文化的农村老太太也能学会,因此,许多人有病都会自己在家中进行拔罐治疗。一般瞳得中医针灸的医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掌握拔罐的操作技术,并能够临床应用。不懂中医针灸的人只要按图索骥,掌握好要领,同样可以疗疾治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拔罐疗法来源于民间,经过长期防病治病实践,再通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充实和提高,故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能治疾病日益增多。凡是能够用针灸、按摩、中医、中药等方法治疗的各科疾病都可以使用拔罐治疗,有些疾病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疗效不佳时,应用拔罐疗法往往奏效,即使对器质性病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急慢性炎症、风寒湿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本书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的拔罐治疗,内容全面,操作方便,适宜于作为家庭保健书收藏。对于被环境污染、工作压力这些“杀手”包围的人群更为适宜,用拔罐排出毒素、缓解压力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最后,真诚希望读者朋友在本书中得到自己所需,让本书为大家在通往绿色健康的道路上保驾护航。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6: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