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不足、评审方式封闭,是困扰中国学术创新发展的瓶颈。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全国首创以原创为评价标准、以学术共同体和公开评审为方法的“思勉原创奖”,成功地创设了新的评价机制,被正式列为省部级奖。《原创(评价与创新微评论思勉原创奖诞生始末共2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以“微评论”形式,汇集了裘锡圭、钱乘旦、葛剑雄、俞吾金、杨国荣、陈思和等著名学者对学术原创的论述。“思勉原创奖诞生始末”的大量文字和照片,为今后查阅研究这一被称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学术奖积累了历史资料。
01
话题一
思勉原创奖:
以创新的方法奖励创新
钱乘旦 用时代和历史眼光评价学术作品
严绍望 原创是学术基本的生命力
万俊人 学术原创要内外兼修
王子今 学术原创的历史经验仍有借鉴意义
张宪文 原创奖有助于扭转不良学术风气
莫砺锋 改变不利于产生原创的条件
俞吾金 用自荐和专家推荐方法推选原创作品
陈思和 有价值的学术应立足时代和世界
02
话题二
原创,
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
童世骏 用好的评价衡量真的创新
03
话题三
原创是什么,
原创不是什么
王彬彬 我们一方面强调创新、原创,但是同时要警惕原创焦虑症
宁越敏 原创和创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
余南平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原创”的来源可能是不一样的
李政涛 怎么把真空里、实验室里的真理转换为现实中、大地上的真理
04
话题四
学术原创,
想说坚守不容易
陈铁健 坚守学术独立品德、坚持非官方性、拒绝权力介入
李国秋 “延迟评价”很有必要,只有经历了时间检验的才是优秀成果
晋荣东 成果推荐与评审,专家负责制的逻辑根据是“诉诸专家意见”
彭青龙 学术创新是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个人、市场和学术共同体多种因素
05
话题五
为什么我们追求的
只是学术原创
杨国荣 原创包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有可能成为各种学术批评的对象
袁筱一 “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知道的越来越少”
朱志荣 学术批评虽然直接针对的是学术,但会间接地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黄书光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极富原创精神的民族
06
话题六
从吕思勉的学术精神
看思勉原创奖
裘锡圭 如果要创新,一定要有贯通的眼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张耕华 吕思勉先生的学术精神在于“学”与“术”、“知”与“行”的合一
郑忆石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逐渐活成了盗版
朱国华 重要的不是什么东西具有新意,而是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07
话题七
学术原创是怎样炼成的
葛剑雄 评选的过程,可能最后结果不一定公正,但至少程序上一定要公正
郭秀艳 那些敢于拓宽视角、不固着于已有研究的学者才能获得原创性成果
陈赟 真正的原创需要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
叶军 在一个众生喧哗的年代,需要一个平台让原创的成果不被淹没
08
话题八
没有学术共同体,
就没有学术原刨
章百家 学术共同体对创新和跨学科交流可能产生较大的意义
顾红亮 创新既需要自觉的学术共同体,也需要不自觉或不那么自觉的共同体
戴超武 利用新解密的档案,逐步形成跨国的冷战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杨成 学术共同体不能沦为学霸的小圈子
09
话题九
原创,
从学术评价体制的改进开始
陈卫平 应分类制定评价标准,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类的对象是不公正的
郅庭瑾 种种科研评价之所以屡遣非议,根本原因乃学人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文军 如果我们不能塑造一个“新人”,至少也要培养一种“新的关注方式”
吴瑞君 应构建学校、学界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科研评价体系
10
大事记
思勉原创奖大事记
【截至2012年】
11
资料一
“华东师范大学原创奖”(思勉原创奖前身)
部分资料实录
华东师大创新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机制
(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
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奖”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
在华东师范大学原创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华东师范大学原创奖评奖情况汇报
12
资料二
思勉原创奖规程
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章程
思勉原创奖奖励办法
思勉原创奖成果推荐表
思勉原创奖同行评审问卷
思勉原创奖专家评分表
13
资料三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文字实录
思勉原创奖公告(2011年第一号)
思勉原创奖公告(2011年第二号)
思勉原创奖公告(2011年第三号)
在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在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在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在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思勉原创奖缘起与首届思勉原创奖评奖情况汇报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词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获奖感言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获奖者与获奖著作介绍
媒体报道
思勉原创奖正式列入全国性部级奖
14
资料四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影像实录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管委会第一次会议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评审会预备会议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评审会
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
“论原创·奖原创”学术论坛
1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