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和杨茜彦编著的《宽心的智慧大全集》内容介绍:其实,每一个人的心量都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容器,当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当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心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贬低了自己的品格。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任何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任何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路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烦恼如丝,剪不断,理还乱,莫不如一笑而过,脑袋糊涂一点,心胸宽广一些,好好地珍惜时光,享受人生,以一颗宽心,面对一切。
白雪和杨茜彦编著的《宽心的智慧大全集》内容介绍:如果说生命中的痛苦是无法自控的,那么我们唯有拓宽自己的心量,通过内心的调整去适应、去承受必须经历的苦难,才能获得人生的愉悦。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逆境,并从中解脱出来,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以宽容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宽心的智慧大全集》让我们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看待生活。
因为谦恭,所以优雅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被誉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陕西省就是以跪射俑作为标志的。
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状。
如今,秦兵马俑坑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这究竟为何呢?
专家告诉我们,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米至1.97米之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其实,处世也是如此,保持谦卑的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就能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发展自己。
古人常说:“谦卑者其实最高贵。”这是因为谦卑是高贵者的通行证,君子懂得谦让,因此行万里也会路途顺畅。小人好争斗,因此还未动步,路已被堵塞。君子知道屈可以为伸,因而受辱时不反击,知道谦让可以战胜对手,因而甘居人下而不犹豫。到最后时,就会转祸为福,让对手知错而成为朋友,使怨仇不传给后人,而美名扬,以至无穷。君子的道行不是很宽宏富足吗?况且君子能忍受纤微的嫌隙,因此没有打斗之类的争论。小人不能忍受小忿,结果酿成巨大的耻辱。
当然,比较谦虚谨慎的人一般都带有天生的成分,更多的还是见多识广的缘故。许多人先前是心高气傲的,常以为天下人皆不如己,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之后,再翻开所读的书,找到了碰壁的理由,而且对这种理论体会得更加深刻。这种现实环境不是简单的对错能划分、定义得了的。为了与环境共融,狂妄的人渐渐收敛起自己的个性,变得谦卑宽容起来。但要把谦卑包容与唯唯诺诺、个性软弱区别开来,谦卑宽容是一种处世态度,属于一种收敛型性格,并非心无主见,胆小怕事,而是以退为进或顾全大局的处世策略。
开放胸怀,释放灵魂 有一位老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这个心一旦被自己封闭起来就变成了“心域”,会限制我们潜质的发展。所以,要想获得幸福,最关键的是要开放自己的心,让自己能够与世界热吻。
一个人在他20多岁时因为被人陷害,在牢房里待了10年。后来冤案告破,他终于走出了监狱。出狱后,他开始了几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75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牧师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
牧师问:“您因受冤屈在监狱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牧师。
牧师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您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您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50年!”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扼杀。你开始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心理意识和习惯,这些裹足不前的意识渐渐地捆绑住你,让你陷在自我的套子里无力自拔,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创造热情,再也奋发不起来了。P4-5
从前,庙里有个年轻的小和尚,他过得很不快乐,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唉声叹气。后来,他对师傅说:“师傅啊!我总是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
小和尚买回来后,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小和尚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又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小和尚若有所悟。
老和尚所说的容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它的“容量”决定了痛苦的浓淡,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心量宽广的人,看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盐粒似的痛苦,如果你的容器有限,就会和不快乐的小和尚一样,只能尝到又咸又苦的盐水。因此,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就要懂得宽心的智慧。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量都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容器,当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当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心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贬低了自己的品格。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任何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任何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路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烦恼如丝,剪不断,理还乱,莫不如一笑而过,脑袋糊涂一点,心胸宽广一些,好好地珍惜时光,享受人生,以一颗宽心,面对一切。
对待朋友,把心放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欣赏朋友的长处,也悦纳朋友的缺点。
对待爱人,把心放宽。爱情就像一把抓在手中的沙子,当你抓得越紧时却会流失得越多,你只松松地捧着,它却完整地在那里。
对待敌人,把心放宽。站在你对立面的那个人不是你的地狱,而是你的福祉,是他的竞争推动了你的成功。
对待身边所有的人,都要把心放宽。花有百种香,人有百种样。百花齐放才成花园,芸芸众生始成人间。成就了别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对待烦恼,把心放宽,烦恼自来自去,何必多烦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对待挫折,把心放宽,马失前蹄正可蓄势待发,假以时日,定将纵横千里,驰骋疆场。
对待失败,把心放宽,没有光明征服不了的黑暗,也没有无尽头的曲折路。
长镜头看烦恼,特写看幸福,时时把心放宽,才不枉费这短暂的人生。什么时候用长镜头,什么时候给特写,摄影是一门学问。什么事情该较真,什么事情得看开,宽心更是一门学问。
宽心是一双深邃慧眼。世界在近处,自己在远处,把渺小的自己放在博大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看不开。
宽心是一种精神状态。心旷为福门,心狭为祸根。心窄了,阳光大道也变成了逼仄的陋巷,有福也被挤了出去。正如《菜根谭》所言:“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宽心是一门处世哲学。世事如品杯中茶,有苦涩才有清香;人生如杯中茶叶,水中沉浮皆有滋味。
宽心是一种为人智慧。愁肠百结,梨花带雨,不免伤心劳神,莫不如放宽心,随缘任运,糊里糊涂,吃得小亏,享得大福。
宽心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财、权、名、利一切皆是我的,一切又皆非我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莫不如把心放宽;不争不抢。珍惜当下,品味幸福,心安身亦安。
如果说生命中的痛苦是无法自控的,那么我们唯有拓宽自己的心量,通过内心的调整去适应、去承受必须经历的苦难,才能获得人生的愉悦。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逆境,并从中解脱出来,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以宽容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