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淑娉评传/品读人类学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庆忠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淑娉是一位女人类学家,从1952年便开始在壮、傣、侗、黎、苗、瑶、畲、仡佬、纳西、彝、布朗、基诺、拉祜、哈尼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在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原始社会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淑娉评传》作者为黄淑娉的弟子孙庆忠,以其朴实的笔触记录了黄淑娉的求学经历,一生致力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为培养后人所倾注的心力。

内容推荐

《黄淑娉评传》由孙庆忠所著。

《黄淑娉评传》内容如下:

1952年她开始用田野经验书写人生履历,曾先后在壮、傣、侗、黎、苗、瑶、畲、仡佬、纳西、彝、布朗、基诺、拉祜、哈尼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在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原始社会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她回归岭南,肩负起了发展中山大学人类学的使命。她是中大校史上第一位女性系主任,是中国人类学界第一位女性博士生导师。她第一次以人类学四分支学科对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第一次全面解答了广东世仆制的性质、由来与演变之谜。

作为承前启后的人类学家,她传承学术薪火的教育意识、她在为人与为学中彰显的刚毅而内敛的个性品质,都在引导着后辈学人精神修养的方向。

目录

导言 女人类学家的田野发现之旅

 近情乡土五十载

 人格魅力传心灯

第一章 中西合璧向学路

 香港英华女书院琐记

 广州培道女中的教育

第二章 岭南才女在燕京

 接受爱国民主运动洗礼

 社会学传统与专业训练

 湖光塔影掠过燕园旧事

 内蒙古呼纳盟牧区调查

第三章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

 中南民族调查组的湘桂之行

 寻访浙、闽、粤畲民的踪迹

 彝族和壮侗语族的民族识别

 参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初创

 民族学研究道路的最初规划

第四章 政治风云里的无奈与坚守

 广西三江的“四清”运动

 “红教工兵团”的“保皇派”

 湖北潜江沙洋“五七干校”

第五章 金太阳照亮了西双版纳

 景洪、勐海和勐腊的民族风情

 曼景兰与曼回“琵琶鬼”寨

 与费孝通、冰心合作《团结与平等》

第六章 少数民族文化与原始社会史研究

 对人类学的进化学派情有独钟

 《原始社会史》的酝酿与出炉

 云南景洪基诺山和勐海布朗山调查

 拉祜族和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比较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的撰写

第七章 发展中山大学人类学的构想

 回归岭南:守望南方人类学重镇

 广西贺县瑶族马窝村思想碰撞

 广东瑶族壮族与海南黎族调查

 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前瞻性主张

第八章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人类学学术交流的海外视野

 民族文化交融:黔东南苗族侗族调查

 寻找失去的文化:玛卡印第安保留地考察

 中西汇流:《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第九章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岭南文化研究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类学视野下的广东汉族三民系

 破解历史文化之谜:广东世仆制

 移民与中国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十章 传承人类学精神与理念之“桥”

 师德如山:秉承学术传统,提携后辈学人

 虚怀若谷:常念前辈教诲,传承学者品格

 动情动容: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奔走进言

第十一章 桑榆灿烂:风雨人生之殊荣

 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学术研讨会

 东瀛之行: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

 红罗寻踪:48年后重访畲族村

 田野映人生:(《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附录

 附录一 黄淑娉先生大事年表

 附录二 黄淑娉先生论著目录

 附录三 黄淑娉先生文稿手迹

后记

试读章节

1947年黄淑娉在保送燕京大学之前已考取了岭南大学,但最后她还是决定去北方,因为北方的大学特别是燕京大学对青年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一年8月,从几所教会学校选拔出来的一群香港、广州男女青年结伴北上。那时火车不通,不可能直接从广州坐车到北京,他们只好坐招商局的货船。从香港坐船到天津,要走十几天,路过厦门、上海和秦皇岛等地,还要绕道去南朝鲜,因为轮船要装货卸货。在劳顿的旅程中,家乡已渐去渐远。这位17岁的姑娘可能不会想到,此次毅然决然的北上,不仅仅是暂时告别岭南的读书生活,而是开启了半生记忆的四十个春秋。接受爱国民主运动洗礼

在燕京大学黄淑娉接受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这所当时与清华、北大齐名的教会大学创办于1919年,至1952年并入北大,33年中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在外交、新闻和医学等领域,很多教授、名人出自燕京,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基于使燕京大学彻底中国化的办学方针,学校聘请了很多国内知名教授,十分重视文史哲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1929年9月22日正式公布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是“燕京精神”的重要体现,树立了民主、团结、向上的校风。“燕大校歌”的末句是“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荩忠”,始终是鼓舞校友们生活实践的精神动力。

燕京大学在当时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给予当时的青年学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这对黄淑娉的一生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所大学不仅给予她以知识的滋养,也使她在解放前夕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接受革命的洗礼。尽管她在香港出生长大,但抗战期间在内地的生活.使她亲眼看到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北上求学之后,她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如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还有反映解放区情况的《冀东行》等。同时,她参加了学校的基督教组织活动。在团契的名义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地下支部的进步教育。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她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等学生运动,如1947年11月下旬在北大召开的追悼浙江大学于子三烈士的大会,抗议1948年4月9日国民党逮捕学生的“师范大学血案”,以及1948年6月9日的“反美扶日”大示威等。此外,她还参加了多次大游行,有时从燕京步行去清华,和他们的队伍一起乘火车到西直门,然后在城里徒步游行一直走到东单举行大集会;有时在北大红楼集合参加游行。尽管在这些运动中她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但在思想上逐步对共产党有所认识,始终在考虑国家的将来,考虑自己应该往哪里走。燕京大学的读书生活、让她坚定了一种信念,无论做教学、学术研究或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国家所用。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就像当年父母反对她北上读书的结果一样,毕业时她还是决定留在了内地工作。她的家庭只有她一个人留下来,父母不了解新社会,始终不同意她留在内地,直到他们去世。2003年3月14日,她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所做的“回忆田野工作”的演讲中说:“我一个人离开香港到内地,这几十年,香港的家人都不在左右。20世纪80年代末迁回广州,很高兴终于能靠近香港一点,但家人却已经先后移民海外了。改革开放后,我回香港探亲,但父母亲却已经去世,我感到很悲痛。我是台山人,但是台山也没有亲人。香港是我的故乡,发愁时会想香港的家人,梦境里出现的,就是小时候在香港居住的地方。”P21-23

序言

中国的人类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近十余年来,学科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呈现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这套丛书是以个人评传的方式呈现的,叙述聚焦于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的人类学家,而不是诸多田野民族志所关注的村庄乡民。应当意识到,对于人类学家个人学术历程和生活经历的总结,对当代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关注个人,一方面,能够以个案的方式展现学科的发展历程,说明时代变迁和学科发展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类学家的学术实践,他们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跌宕起伏的语境中,是如何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特别是个人体验和学术创新,发现在创建与转型过程中,学科是如何经由他们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从而重新观察和认识个人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丛书的作者,是入选的人类学家们最亲近的弟子或继承前辈衣钵的亲人,力求借助功底扎实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翔实的访谈资料,从学术经历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立体地展现人类学家的风采。通过对他们求学经历的追溯、学术著作和学术思想的概括,我们可以更为深切地感悟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治学精神,更为充分地感受人类学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智慧。通过对人类学家日常生活经历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平凡的起点开始,历经艰难和磨砺,由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最终成为了颇受学界景仰的大师。

丛书力求展现人类学家的成长背景、名校的熏陶、名师的濡染、经典著作、著名观点、学术贡献、重大活动、生活佚事、美好的情感故事、名言警句等不同方面,并采取了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其中许多当年拍摄的珍贵图片使读者更易于发现那些可能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细节。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能够充分展示前辈人类学家们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让追求学术的后学,沿着先驱的脚印,踏上挑战纷呈的学术之路;也让更多热爱生命、关爱人类自身的人们由此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民族出版社

2009年7月

后记

掩卷搁笔,此时仿佛又置身康乐园,坐在老师的身旁倾听教诲。这种昔日重来的幸福感受.委实令我沉醉。1998至2001在中山大学学习的三年,是我22年读书生活中最充实、快慰的日子,我也因此迷恋那里满眼的绿色、满园的郁香。然而,当一次次回首这一刻都不忍忘记的日子时,我才清楚地意识到,我对母校的感情,对所学专业的热爱,都是源于恩师精神魅力的感召。离开中大的日子,虽不时与老师通话,但对老师的想念依然常在心头。评传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为老师所感动,她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所付出的艰辛,为培养后辈学入所倾注的心力,无不令我增添敬爱之情。

承蒙民族出版社相约和周大鸣教授的推荐,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品读老师的田野人生,重读先生不同时期的研究心得。期间尽管有唯恐不能读懂老师的不安与焦虑,更有因笔力不足而难传胸臆的沮丧,但与老师的人生阅历同行,感悟人类学研究之真义的思考过程,的确让我终身受益。作为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全程参与者,先生的学术研究和师者风范本身就是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评传已不再是对老师个人经历和学术思想的叙说和评价,而是学科发展史的别样文本和另类书写。

评传付梓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几位师长和朋友。龚佩华教授是黄先生的挚友,她们从20世纪50年代相识,到近二十年来的相知,共同的志向使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为我一次次娓娓道来的讲述.让许多尘封的旧事重现,人类学家的田野情怀和心路历程也因此成为了寓意深刻的“教育叙事”。尤为令我感动的是,自从我进入中大学习之日起,她的关怀、鼓励和期待,始终与我相伴,这份情义让我感念至深却无以回报。

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施联朱先生为我讲述了1953年畲民识别组在浙江、福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并提供了六张承载了时代记忆的田野图片。2008年8月正值黄先生78岁生日,当我告诉施先生我把扫描后的照片当做生日礼物寄给了黄老师时,他还风趣地说:“这份让黄老师高兴的礼物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噢!”徐仁瑶教授与黄先生曾经共事多年,在她的印念中,“黄老师是一个始终对自己有要求的女学者”。感谢她为我讲述了老师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时的诸多往事,这之中既有林耀华先生对我老师的倚重,也有宋蜀华先生等老同志对她离开民院的不舍之情。

感谢胡鸿保教授对老师评传的关注,提供资料信息,提出批评意见。他的《学步忆实》记录了他与老师的拉祜与摩梭之行,文字不长却甚为难得,不仅写出了老师果断、独立又机智的个性品质,也传达了田野调查中学生的心态。感谢我的同事侯玉峰博士,从照片的选取到扫描制作,他都协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源于他的努力和设计,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连同每一幅老照片带给我们的想象,才得以与黄先生的人生故事一并呈现。

孙庆忠

庚寅年立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