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文主编的《藏彝走廊——文化多样性族际互动与发展(上下)》收录的论文涉及的议题和内容丰富多样,有从整体上把握藏彝走廊特征者,有研究藏彝走廊中历史和现实的族群及族群互动者,有研究藏彝走廊中的民族文化者等等,涵盖了藏彝走廊的所有范围及周边区域,研究角度和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论文整体质量高,学术成果丰富,展现了藏彝走廊研究的多学科的地域性研究局面,并将推动从藏彝走廊向中国民族走廊的研究转向。根据论文内容,全书分为综论、历史记忆与文化交融、族群与互动、物质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变迁、文化多样性与发展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 综论
藏彝走廊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藏彝走廊:当代中国研究中的学术平台(英文)
藏彝走廊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历史记忆与文化交融
唐贞元铁桥之战后滇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变化——兼及唐代藏彝走廊南端民族迁徙的原因
藏彝走廊中藏缅语人群的起源
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
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及其嬗变研究述议——以从汉文史籍角度的探讨为中心
岷江上游羌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以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为例
从藏彝走廊认识近代天主教在川滇藏交界地区的传播特点
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1917一1918年康藏纠纷中的活动与角色
西藏地方修志史
近代西藏巨商“邦达昌”研究——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邦达·多吉在康区的政治与商业活动
古代藏汉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以木给与建木、卵生说与阴阳五行说为例
第三部分 族群与互动
多续藏族:藏彝走廊中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文化符号与藏彝走廊的多族群共生现象——对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田野调查
伯一纳日的共生、依存和认同互构关系:历史与现实
论藏彝走廊的“纳系族群”。
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别居住模型
主体性:探究民族认同的新视角——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回”的身份认同为例
越南“倮倮”民族(英文)
族群认同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重构——陇南宕昌藏族的实例
论卡力岗人的族群认同及认同维度
从“帕措”看三岩藏族的身份认同
论“陇西走廊”的概念及其内涵
生活在国家与祖先边缘的俚濮人——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龙村彝族
俚濮人为例
第四部分 物质与精神文化
新华村白族银铜工艺的变迁
中国西南藏族、彝族的木器制作
走廊秘境中的文化古遗存——以四川藏区为例
俄亚大村大麻的种植、加工和使用
保护扎巴藏族的语言文化
人类有野人吗?(藏文)
舞者的信仰与风俗——藏彝走廊乐舞文化解读
论对羌族及其释比文化研究的意义
藏族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图像学解读——以“饕餮”纹为例
藏族祥巴(版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藏族军事领域中的宗教性因素
第五部分 制度文化及变迁
羌族、川西南藏族、嘉绒藏族、普米族以及纳西族的“祭山”——祭山的系谱
云南藏区多偶婚姻的人类学解读——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为例
凉山彝族的“坎下法庭”
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
论木雅藏族婚礼与妇女的地位(藏文)
甘洛县新市坝镇尔苏藏族婚俗调查研究
摩梭文化保护传承与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家庭背景下的教育基本观——对摩梭人家庭教育的一点看法
第六部分 文化多样性与发展
藏彝走廊回族研究之文献综述
历史上藏彝走廊的回藏贸易简述
藏彝走廊:“5·12”地震后羌族人口的发展问题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藏彝走廊——兼论康巴藏族
论藏彝走廊中的回藏关系——以甘肃甘南地区为例
藏彝走廊里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互动初探——以云南泸沽湖畔落水村为例
车窗内外的田野——西部行走札记
九龙县尼玛堡子纳木依藏族考察纪要
藏彝走廊的旅游线路与社区互动分析
一个摩梭女人的文化研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