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传世插图恒久珍藏)》编著者儒勒·凡尔纳。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她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爱的教育(传世插图恒久珍藏)》编著者儒勒·凡尔纳。
《爱的教育(传世插图恒久珍藏)》是一部儿童日记体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四年级开学到学年结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书按月份分为10个部分,由100篇文章组成,除了恩利科在日记里记录的感人小故事,还包括他的父母和姐姐西尔维娅写给他的带有劝诫意义和启发性的书信,此外还有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九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洋溢着温情与美德的爱的世界。
小学生恩利科的日记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他在巴列迪学校的小伙伴们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角色:其中既有出身富裕、内心善良的德罗西,又有一副少爷脾气的诺比斯和极爱干净、嫉妒心强的沃提尼;火车司机的儿子卡罗纳具有正义感,令人爱戴;炮兵校尉的儿子罗伯弟舍己救人,坚强勇敢;木柴商人的儿子科列帝为家庭忙前忙后,抓紧分秒努力学习;“小泥瓦匠”拉布科的“兔脸”引人发笑;“小商人”卡罗菲的“商业头脑”令人瞠目;铁匠的儿子波列科西隐忍坚强,最终感化了酗酒的父亲;驼背的纳利身体残疾,但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还有手臂残疾、身世可怜的科罗西,表情严肃、埋头苦读的斯达尔迪以及狡猾无赖、欺负弱小的弗朗蒂等。这些小伙伴们具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但他们大都拥有美好、单纯的心灵世界。在小主人公的日记里,小读者们能够领略这些小伙伴的不同风采,也一定会为他们之间的宝贵友谊而感动。
除了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伙伴,可亲可敬的教师也在恩利科的日记里留下了美丽的影像:二年级女教师深爱自己的学生,辛勤工作而积劳成疾,她惟一的愿望便是自己的学生能够记得她,不要忘记她;年迈的校长痛失爱子,几次想要辞去职务却总是被热爱学生的心情说服,决定留在孩子们身边;温柔的“小修女”老师庄重而优雅,但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她面前也服服帖帖;三年级的女老师常常在帽子上插一根红色羽毛,银铃般清脆的声音和迷人的笑容让孩子无比喜欢;过度劳累的班主任即使在高烧时,还念念不忘孩子们的功课,临终时只想看看学生们寄给自己的一张张笑脸;恩利科爸爸的老师柯罗塞提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六十年,直到重病缠身才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
同情弱者,理解苦难,这种情感在小主人公的日记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令人怜悯的失明儿童,还是不能叫出一声“爸爸”的聋哑女孩,都饱蘸着小主人公满怀同情的笔墨,还有为了家庭生计而卖艺的“小艺人”、因贫困而辍学的小童工、意外受伤的工人、不幸夭折的孩子以及赎罪服刑的囚犯,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展现出不同的苦难,还通过苦难颂扬了内心的善良与高贵。比如在写到“小艺人”的时候,先是细致地刻画“小艺人”伶俐的身手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还特别写到“小艺人”为了答谢恩利科的爸爸为马戏团写的新闻报道,双手捧着糖果送给恩利科,并在他脸上亲吻了两下,叮嘱他“带给你父亲一个吻”。
在恩利科的父母以及姐姐西尔维娅写给他的书信中,小读者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长辈的殷切期待,比如如何尊敬自己的父母,如何爱戴自己的老师,如何怀着平等之心善待穷人,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如何遵守文明的习惯,如何与自己的小伙伴们保持友谊,如何爱护身体残疾的儿童,如何敬仰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这些书信穿插在小主人公的日记之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温暖的亲情,相信小读者们也能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除了恩利科的日记和亲人写给他的书信以外,书中还穿插着九个独立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以爱国和亲情主题为主,《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伦巴第的小哨兵》、《撒丁岛的少年鼓手》主要写爱国少年的英雄事迹,而《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爸爸的看护人》、《费鲁其奥的血》、《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则主要写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对于亲人的爱。另外还有《公民英勇行为》和《客船失事》两个故事,写两个少年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往往直到结尾才揭露真相,让人恍然大悟,回味不已。比如《撒丁岛的少年鼓手》,直到最后一刻才让故事中的上尉知道少年为了报信而被迫截肢的事实;又如《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也是到最后才让故事中的父亲发现自己错怪了儿子朱里奥。
这时候,一辆马车在校门口停下来。过了一会儿,校长怀里抱着罗伯弟走出来。罗伯弟的脑袋靠在校长的肩膀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大家都默不作声,只听到他母亲的哭泣声。脸色苍白的老校长停了一会儿,两臂举着罗伯弟让大家看。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异El同声地悄悄说:“罗伯弟,真了不起!”“真勇敢,可怜的孩子!”大家边说边向他送去飞吻,老师和学生都围着他,吻他的手和双臂。他睁开眼说:“我的书包呢?”被救的孩子的母亲给他看书包,两眼泪汪汪地对他说:“好孩子,我们可爱的天使,我给你拿着呢。给你拿着呢。”说完她去搀扶两手掩面、还在哭泣着的罗伯弟的母亲。他们走出来,把罗伯弟安放在马车上,马车驶走了。我们静悄悄地返回教室。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
二十二日,星期六
昨天下午,正当老师告诉我们罗伯弟今后要拄着拐杖走路时,校长领进我们教室一个插班生。这个男孩皮肤是棕色的,长着一头黑发,两只水汪汪的黑色大眼睛不停地转动着,浓密的眉毛贴着前额。他的一身黑衣服格外醒目,腰里还系着一条摩洛哥黑色皮带。校长在老师的耳旁咕哝了几句话,留下男孩出去了。男孩露出惊恐的神色,用他那双大眼睛注视着我们。老师拉着他的手对全班说:
“大家应该高兴。今天,有一个出生在列佐·卡拉布里亚市的男孩来我们学校念书,他的家乡离我们这里有五百多英里。你们要爱这位远道而来的伙伴。他出生在一个意大利引以为自豪的地区。那里为国家产生过杰出的人物,卓越的劳动者和骁勇善战的军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茂密大森林,雄伟的高山;居住着勤劳、智慧、英勇不屈的人民;是我们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你们要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同学,别让他感到自己是远离家乡的外地人。你们必须使他看到一个意大利的孩子,不管他来到哪所学校,都会找到亲如一家的兄弟。”
老师说完站起来,在一张意大利地图上,指着列佐·卡拉布里亚市的地理位置,对那个总是得头等奖的孩子喊了一声:
“埃尔纳斯托·德罗西。”德罗西马上站起来。
“到这儿来。”老师说。德罗西离开座位来到讲台前,面对卡拉布里亚的孩子。
“你是学校的优秀生,请你以全班的名义拥抱新学友,表示欢迎。这是皮埃蒙特区的孩子拥抱卡拉布里亚区的孩子。”老师说。德罗西紧抱卡拉布里亚男孩,用他那响亮的声音说:
“欢迎你!”男孩亲吻德罗西的面颊。大家热烈鼓掌。老师大声说:“静一静,教室里不准鼓掌。”可以看出,今天老师特别高兴。那个男孩同样非常高兴。老师分配给男孩一个课桌,送他到座位上坐下。老师接着说:
“你们要牢牢记住我说的话。一个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来到都灵②要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一个都灵的孩子到了卡拉布里亚也能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我们的祖国为了这一目的奋斗了五十年,有三万意大利人为国捐躯。你们每个人要学会互敬互爱。如果有一天,你们中间有人因为男孩不是我们省里的人,就做对不起他的事,这种人就再也不配在我们美丽的国土上仰望冉冉升起的三色国旗。”男孩刚坐下,周围的孩子纷纷送给他钢笔和画片,坐在最后座位上的一个男孩送给他一张瑞典邮票。
我的同窗好友
二十五日。星期二
送给卡拉布里亚男孩邮票的那位同学叫卡罗纳,是我最喜欢的朋友。他快十四岁了,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他头大,肩宽,脸上总是挂着讨人喜欢的微笑。他经常像成人那样思考问题,处理事情。
现在我认识很多同学了。科列帝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同学。他穿一件巧克力色的毛衣,戴一顶猫皮帽子,性情活泼开朗。他的父亲原是木柴商人,曾作为温伯尔托亲王麾下的一员干将,参加了一八六六年的战争,荣膺过三枚勋章。小个子的纳利其貌不扬,有点儿驼背,面容憔悴,可怜的纳利!那个穿戴漂亮的孩子叫沃提尼,他有个总爱揪浮在衣服上那些小绒毛的习惯,衣服总是一尘不染。坐在我前面位子上的那个孩子的父亲是泥瓦匠,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泥瓦匠”。他有一张酷似苹果的圆圆脸盘,长着一个蒜头鼻子。他有着非凡的才能,会做兔脸。大家经常纵容他扮兔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戴一顶软绵绵的小毡帽,不戴时,往往揉成一团塞进衣袋里。小泥瓦匠旁边坐着卡罗菲,他身材细长,瘦骨嶙峋,长着一个猫头鹰般的鼻子,眼睛小得眯成一条缝。他常用钢笔尖、画像、火柴盒等小玩意儿跟别人做交易,经常把课本上的内容写在指甲上,以便随时偷看。那位叫卡尔罗·诺比斯的是个神气十足的少爷。分别坐在他两旁的两个孩子也让我喜欢。一个是铁匠的儿子,穿着一件长至膝盖的上衣,脸色苍白,像是刚刚生了一场大病似的。他总是露出惊慌失措的神色,从没有笑过。另一个孩子长着一头红发,一只胳膊因病残而失去了工作能力,吊在脖子上,垂到胸前。P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