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编
第一章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二、马克思主义者、西化派、东方文化派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再认识
第二章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一、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之东渐
二、拷问“合理的人生”与文化诉求
三、反省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文化关系
四、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
一、借重但不认同:“更不欲此时之中国人盛从其说也”
二、借鉴与吸纳:打上了反省现代性的印记
三、转向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铺垫
四、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第四章 “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一、中国进步思想界的共同客人
二、名哲讲学与“东方文化派”的崛起
三、名哲讲学与国人的“以俄为师”
四、名哲讲学与中共建立“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思想的提出
五、名哲讲学在西学东渐史上的意义
第五章 欧战后国人的“对西方求解放”
一、两种视角的交汇:欧战后国人“对西方求解放”思潮的兴起
二、从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到取向社会主义
三、两种视角的分道扬镳与唯物史观的魅力
四、推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内在张力
第六章 “五四”后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
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二、“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何在?
四、思想分歧中孕育着善果
中 编
第七章 陈独秀与反省现代性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发动新文化运动与对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借重
三、质问《东方杂志》的实质何在
四、认同反省现代性与转向马克思主义
第八章 从反省现代性到服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思想新论
一、从不认同到认同
二、反省现代性与服膺马克思主义
三、西方现代思潮变动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第九章 “理智化”的偏见:胡适与反省现代性
一、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兴起无动于衷
二、“理智化”的偏见
三、偏见的代价:弱化了自己的思想张力
第十章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一、反省现代性:一个新的思想支点
二、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求同存异
三、殊途同归:归趋“整理国故运动”
四、重新认识梁启超
第十一章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
一、《欧游心影录》与“中国人之自觉”命题的提出
二、思想的“绝大之革命”:服膺反省现代性思潮
三、新文化主张的个性
四、文化自觉:战后国人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向度
第十二章 梁启超的爱国论
一、从《说群》到《爱国论》
二、爱国与救国
三、爱国与“国民之自觉”
四、现代意义的爱国论的首倡者
第十三章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
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概括
二、“民族主义”、“爱国”与“民族精神”
三、“文化力”与中华民族精神
四、梁启超认知的现实性意义
第十四章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一、前后期的角色转换
二、发展新文化“便要从普及教育入手”
三、兼容新的思想支点
四、一生的成就:“只在开出一种风气”
下 编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媒体对日本论评的转变——以《东方杂志》
(1904—1931年)为中心
一、走出“心醉日本”的误区
二、全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第十六章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
一、现有近代史教材的局限
二、近代史教材编写与所谓“范式之争”
三、关于近代史教材改革的几点想法
第十七章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一、区分两种“碎片化”
二、尊重历史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三、多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