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原新娘/纪伯伦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黎)纪伯伦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坐在我心爱的人身边,听她谈话。我一声不吭地聆听着。我感觉到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力量,我的心为之震颤。那种力量产生电流般的颤动,把我同自己分开。我的心灵于是飞向无边无际的天空,它认为世界是梦,躯体是窄小的牢房。

我爱人的声音同一种魔力相交,那魔力支配了我的感情,让我满足于无言的魅力,疏远了她的声音。

人们,她就是音乐!当我所爱的姑娘说了一些话之后叹息时、因某些话微笑时,我听到了它;它有时断断续续,有时连贯流畅,有时说半句留半句,我听到了它。

我用听觉当眼,看到了我所爱的女人心灵的影像,结果使我全神贯注于音乐的表现,即心灵之声的感情精髓,而不是谈话的精髓。

是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弹拨感情之弦的和风,又是叩击感觉之门的纤指,它唤醒回忆,再现被夜晚隐蔽的事件和往昔。

音乐是有感染力的细腻的曲调。假如它是令人悲哀的,便在想象的篇章上,回忆痛苦和忧伤的时刻;假如它是令人欢愉的,便回忆安适和欣悦。

音乐是令人忧郁的声音的总汇。你听到它,它会使你驻足,让你的心中充满焦虑,像幻影一般为你描绘不幸。

音乐是令人欣悦的旋律汇编。你感受它,它便掌握了你全部心灵,并在你的胸腔里欢快地起舞。

它是琴弦的颤声,携着太空的声波进入你的耳际。它也许成为一滴灼热的泪珠,从你眼中流出;这滴泪珠因情人远离的痛苦和时光带来的伤口而形成。它也许作为一个微笑从你嘴唇绽出,那实际上是幸福和安谧的代名词。

它是临终者的躯壳,有来自精神的灵魂,还有来自心田的意识。

有了人之后,音乐给他以启示,因为音乐是天上的语言。和其他语言不同,它讲述的内容发自内心,只对内心述说,因此它又是心灵的语言。它似爱情,其影响普及众人。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歌唱了,宫廷中国王及他的左右们震动了。失去爱子的母亲把音乐和哀号交融在一起,令无动于衷和铁石心肠者心碎。欣悦者把音乐和自己的欢乐一起广为传播,它是鼓舞遭难者的颂歌。

音乐像太阳,用阳光照亮了田野里的花朵。音乐似明灯,驱逐心中的黑暗,照亮心灵,展现其深层。按我的标准,乐曲是真正自我的影像,或是活生生感觉的幻想;心灵仿佛是明镜,立于世界上,照出各种事件、行为,反映出那些影像和幻想的画面。

心灵是迎着品评之风的一朵柔嫩的花朵,晨风撼动它,露珠压弯了它的茎。飞鸟的鸣啭唤醒了朦胧中的人,人便聆听,感受,同它一起歌颂智慧——飞鸟悦耳的旋律和细微感觉的创造者。那种鸣啭激发了他的思维,他便问自己和周围,这不足挂齿的飞鸟的歌声道出了什么样的秘密,竟能拨动了他的感情之弦,向他启示前人的著述中所包含的意义?他探索,询问:飞鸟是在呼唤田野上的鲜花,还是在模仿树木上的枝权?是在效仿流水淙淙,还是在同整个大自然同席畅饮?不过他找不到寻求答案的途径。

人听不懂飞鸟在枝头上说些什么。也不明白流过鹅卵石的叮咚泉水和从容不迫推向岸边的阵阵涛声在说什么;他不了解滴落在树叶上的雨水所讲的故事,不懂雨水用轻柔的指尖叩击玻璃时所谈的事情,他不知道微风对田野上花朵诉说的情感。但是,他觉得他的心明白和理解所有这些声音的意义;因此,有时他因欢乐而震动,有时’又为痛苦和烦恼而叹息。有一些声音用神秘语言同他密谈,智慧把它置于他的本质之前;于是他的心灵和大自然多次交谈,而他却困惑地站着,张口结舌。或许眼泪代替了语言,眼泪是最流畅的翻译。  快到我这里来,清醒的人!同我一起去回忆的舞台,看看在被岁月掩去的民族中音乐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来吧,让我们沉思默想音乐在亚当之子的各个阶段具有的影响。

迦勒底人和埃及人把音乐当作伟大的神灵来崇敬,向它膜拜,赞美它。波斯人和印度人相信音乐的本质是上帝的灵魂。一位波斯诗人说过这样的话:“音乐是天上仙界的一位仙女,她恋上了一个人,便从天界下凡。天神们获知后勃然大怒,派遣强风追赶,强风把仙女打得衣衫飘零,衣衫的碎片被风刮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仙女本人并没有死,她活着,居住在人的耳朵里。”

一位印度哲人说:

“优美的旋律加强了我对美好的永恒的希望。”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音乐是强力大神。他们为它建筑了宏伟的神庙,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崇高;他们为它建起了高大的祭坛,献上最美的祭品和最芬芳的薰香。这尊大神,他们称之为“阿波罗”。他们赋予它最高级的赞美形容词,使它像被河水冲浮出来的树木那样竖立起来。它左手抱琴,右手拨弦,昂首挺立,气宇轩昂,眼睛直视前方,似乎洞察万物的奥秘。

他们说,阿波罗的琴声是大自然的回声,它是将飞鸟的鸣啭,流水淙淙,微风吹拂和树枝摇曳移植过来的自然之声。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乐神奥尔甫斯奏出的琴声打动了动物的心,以致一些凶猛野兽也跟随着他。植物也是这样,花儿伸颈探望,树枝偏斜摇晃。连没有生命的物质也闻声而动,纷纷为之绽裂。

他们说,奥尔甫斯失去了妻子,他为之哭泣,哀悼她,悲怆的曲调充满了原野。大自然因此而恸哭,天神们动了侧隐之心,为他打开了永恒天国的大门,以便他同妻子在灵魂世界相遇。

他们说,罪恶之女杀死了奥尔甫斯,把他的头颅和琴扔进大海。头颅和琴在水上漂流,最终漂到一个岛屿,希腊人称之为“歌曲之岛”。

他们说,载着奥尔甫斯头颅和琴的波涛,自那时起,就用它的声音编成令人动心的挽歌和令人悲哀的曲调。这些挽歌和曲调充满天空,水手们都在倾听。 在那个民族的光荣已成过去之后,我们称这些话为源自幻想的奇谈,是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梦想。但是,这些话证明了音乐在希腊人的心中具有多么深远和巨大的影响。他们说这些话是基于一种坚定的信仰。假如我们把这些话称之为来自细腻的感情和爱美之心,是一种诗的夸张,那于我们有什么损害呢?按诗人的习惯,这就是诗吧?

亚述人的遗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图画,它们描绘的是国王的队伍行进时,是以乐器为先导的。他们的历史学家同我们谈起音乐时,说音乐在各种仪式上是荣耀的标志,是各种节日里幸福的象征。是的,没有音乐的幸福如同一个被割去舌头的姑娘。音乐是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喉舌,人们用颂歌称颂神明,用乐曲赞美幸福。当时如此,现在亦然,唱颂歌是一种义务,如同在神庙中做祈祷一样,也像对所崇拜的力量做火祭一样。神圣的火祭起源于内心的感情,祈祷也是受心灵指导和感情震动的完成品。

自由的气息因言词而变得更加激昂,同时也引起了大卫王的后悔。于是,他的颂歌充满了巴勒斯坦大地;他的愁绪创造出来自忏悔的激情和内心悲愁的动人旋律。作为中介,他的芦笛位于他和上帝之间——芦笛向上帝要求宽恕他的疏忽。他的铮铮琴声发自他心田深处,随着血管流向指尖。这些手指的功用在上帝和人们那里都是伟大的。他对人们说:

“你们为主欢呼吧!用号声赞颂吧!用笛子和弦琴赞颂他吧!用鼓赞美他吧!用竖琴和风琴赞颂他吧!用铙钹声赞美他吧!让每个人都赞美主吧!”P2-5

目录

阿拉伯文卷译序

音乐(1905)关偁译

 音乐

 “纳哈温德”曲

 “伊斯法罕”曲

 “萨巴”曲

 “拉斯德”曲

草原新娘(1906)关偁译

 历代灰烬和永恒之火

 班尼的玛尔塔

 疯子约翰

叛逆的灵魂(1908)关偁译

 沃丽黛·哈尼

 坟墓的呐喊

 新人的床

 不信教的赫里勒

被折断的翅膀(1905)关偁译

 前言

 无声的悲哀

 命运之手

 在殿堂门前

 白色火炬

 暴风

 火之湖

 在死神座前

 阿史特鲁特和耶稣之间

 牺牲

 救星

序言

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是20世纪东方和西方公认的杰出诗人和画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开辟了通向新文学的道路,影响了几代人。纪伯伦是20世纪初阿拉伯海外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一 纪伯伦所处的时代

西方在15和16世纪已开始在科学、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及其他方面奠定了复兴的基础。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拉伯东方几乎完全处于闭关自守状态。那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在文学艺术领域,绝大多数人仿效古人,抱残守缺。阿拉伯的诗歌和散文,都一如死水,毫无生气。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黎巴嫩的统治者前往意大利,学习和了解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进步,并签订包括意大利向黎巴嫩派遣专家学者在内的各种条约。意大利人在黎巴嫩开办学校,同时也接受马龙派的子弟到罗马留学。随着交流的扩大和深入,黎巴嫩的复兴在阿拉伯国家之中是比较早的。

在埃米尔拜希尔时期(1789—1840),黎巴嫩出现了文艺繁荣时期。这位统治者把自己的王宫变成作家和诗人聚会的场所,经常在那里举行讨论各种文学问题的聚会。

1860年,黎巴嫩获得独立和自治,建立了省区制度。此后,各种学校建立,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自由,文化得到普及。当时较著名的是外国的大学,如186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和1874年迁入贝鲁特的耶稣大学。1876年,《文摘》杂志开始在黎巴嫩出版,随后又出现了若干家报纸。各种科学和文学的团体相继成立。1880年,贝鲁特建立了东方图书馆,藏有各种珍贵典籍,藏书十分丰富。

所有这些推动了阿拉伯东方、特别是黎巴嫩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唤起了阿拉伯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激起人们反对暴虐、追求自由的斗志。

东方知识分子了解了西方文化及其政治制度和科学文明,开始批评在旧传统束缚下的东方社会。当时,阿拉伯东方处于落后愚昧的状态中,经济萧条,精神生活贫乏,妇女处于无权地位。连年的战乱犹如雪上加霜,给黎巴嫩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后果。西方文明固然为封建社会带来了震动,吹进了改革之风;但其消极的一面是给黎巴嫩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道德的堕落,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腐败。一些文学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抨击社会弊病,号召解放妇女,教育青年,推动社会前进。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有布特卢斯·布斯塔尼和纪伯伦等。

二 纪伯伦生平及其家庭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科奈特索达大雪山遥远的美丽山村布舍里。他父亲赫利勒·纪伯伦是贫穷的牧人,经常酗酒,打骂子女。他母亲卡米拉,先嫁给哈纳·阿卜杜·萨拉姆·拉赫曼,后随他去了巴西,在那里生下布特卢斯。拉赫曼逝世后,卡米拉带着儿子布特卢斯再嫁给赫利勒·纪伯伦。

纪伯伦八岁时,他父亲被捕入狱。他九岁时,被坠下的山石砸断了肩胛骨,造成右臂终生残疾。和当时黎巴嫩大多数家庭一样,纪伯纶一家生活困苦。在西方等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黎巴嫩社会结构迅速解体。许多人抱着对西方文明的幻想,离乡背井,迁往美洲地区。1895年6月,卡米拉也携带着四个孩子——布特卢斯、纪伯伦及其两个妹妹苏尔妲和玛丽安娜,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波士顿,落脚在最为贫困的唐人街。布特卢斯在一家货栈干活,纪伯伦的两个妹妹则靠缝补贴补家用。

1895年9月,纪伯伦开始在奥立佛·布里斯侨民小学学习。他喜爱美国作家的小说,开始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作品。他还在一些画家的指点下,学习绘画。不久,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就展现了出来,在学校里有了“小画家”的雅号。一位女教师发现了他的才能,便把他介绍给著名诗人和艺术活动家法尔德·荷兰德·戴。戴鼓励他为一些书籍设计封面。

1898年,纪伯伦只身回到黎巴嫩,在贝鲁特的希克迈学校学习四年。此间,他在《觉醒》杂志上发表了最初的诗作,同时和戴保持着联系,继续绘制封面。

1901年,纪伯伦重返波士顿。从1902年4月4日至1903年6月28日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小妹妹苏尔妲、哥哥和他挚爱的母亲相继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巨大的家庭悲剧给他的精神以极大的打击,使他倍感远离祖国和失去亲人的孤独与痛苦。

1903年起,纪伯伦开始在阿拉伯文的《侨民报》上发表第一批散文诗作。1905年,他在波士顿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一个叫玛丽·哈斯凯尔的女子学校校长十分赏识他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深刻理解。她同纪伯伦在共同的爱好、一致的见解的基础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哈斯凯尔后来资助他赴法国深造。

1908年,纪伯伦来到巴黎,先后在几所绘画学院进修,并曾得到欧埃斯特·罗丹的指点。他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创作的油画《秋》获得巴黎传统的春季绘画艺术展览的银奖。

纪伯伦游览了罗马、布鲁塞尔、伦敦等文化名城,访问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他十分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的力作《大卫》——象征为正义而奋斗的力量——给了他极大的启迪。

在欧洲期间,他潜心研究西方文化,大量阅读各国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他喜爱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好的作家。他深受英国诗人艺术家威廉·布莱克的影响,以致罗丹及其朋友们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1910年,纪伯伦自法国返美。不久,他由波士顿移居纽约,栖身于艺术家聚居的贫民区——格林威治村。

1920年,纪伯伦和米哈伊尔·努埃曼等旅美的十位阿拉伯作家一起创建了笔会,纪伯伦任会长。“笔会”的会标为圆形,圆圈中有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印有“上帝有一个人间的宝库,它的钥匙即诗人之舌。”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因患肺病,在纽约逝世。

三 纪伯伦的思想倾向

纪伯伦看到祖国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现象,认识到统治者凭借权力压迫人民,教会中的头面人物利用和歪曲宗教欺骗人民,统治者互相勾结攫取了社会上大部分财富。因此,他与统治者的权力和传统道德发生冲突,希望得到个性的解放,赢得民族和祖国的独立。

从巴黎回到美国后,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尼采关于暴力的主张引起他的共鸣,他便向一切信仰和宗教宣战。他揭露说,由于宗教界占统治地位的人蓄意歪曲,真实的耶稣已面目全非;他们所鼓吹的最高境界不过是虚妄和一无所有。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个纪伯伦式的诗人,富有感情并且宽宏大量。

纪伯伦崇拜自我和个人的意愿,同时把对自我的爱与对祖国的爱结合在一起。他说:“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他认为,祖国的自由应通过个人的反抗和欲望的满足来实现。他还主张摈弃一切人世权力,希望一切国家和民族都消失。他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所有的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主张人们自由往来,所有的人共享地球上的财富。

在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等作品中,纪伯伦对贫苦人民寄予极大的同情,怒斥统治者有钱无心肝,发出“打倒暴政、奋起抗争”的呼声。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中,他塑造了一群威武不能屈、立志创造美好未来的先驱者的典型,他们反抗统治者,揭露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性,抨击封建礼教的陈规陋习。该小说集中《不信教的赫里勒》的主人公斥责教会是鱼肉人民的吸血鬼,神父是助纣为虐的工具。这部小说集激怒了当局。纪伯伦的作品遭禁,他也被逐出教门。

尼采一度是纪伯伦的向导,他孤独中的朋友。尼采在他心中所激起的风暴,几乎把他从东方的土壤中连根拔起。纪伯伦曾经认为自己十分接近尼采笔下的查拉图什特拉。但纪伯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位东方人,同尼采的气质不尽相同。纪伯伦作品中不乏歌颂阿拉伯各民族友好情谊的词句。他在指出东方民族当前面临的问题后,认为东方民族将是朝气蓬勃和充满活力的。

纪伯伦的人生哲学是积极的。他明确反对《圣经》中关于人生是空虚的悲观论调,而对人生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同,在《火写的字》中,提出“声名用火写在天空”。他指出,人生是克服困难,历经艰险,寻求真理,走向光明的过程。

纪伯伦崇尚“爱”与“美”。这一点在散文诗集《泪珠和欢笑》中表现得最为集中。“爱”和“美”也是他创作中最关心的主题。他认为“美”是艺术的极致,是他崇拜的主神,“美”中有真理和光明;“爱”则是圣洁的顶巅。他还认为,爱和美是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和美是一对情侣,智慧则是它们的女儿;爱的力量是“幸福和光明的源泉”,“它是那样坚强不屈,春来生机勃勃,夏到硕果累累”。

《泪珠和欢笑》这部集子脱稿后,纪伯伦心中的风暴逐渐平息下来,他因愤激而痛苦的心缓慢转向深思。他为自己的浅陋感到羞惭,更加重了他唤醒世人、用智慧之果武装他们的责任感。他生活在金元帝国的底层,忍受着物质生活的匮乏,更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升华。他的这种思想与伊斯兰神秘主义——苏非派十分相似。

四 纪伯伦的创作特点

纪伯伦是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创作的作家。他的经历使他得以在创作时融会东西方文化,写作风格别具一格。

纪伯伦的文字优美、典雅、绚丽、流畅、洒脱。他的创作发自内心,不太注意语言的凝重,也不追求严密的科学性,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和炽烈的感情为语言涂上一层绚丽的色彩。他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有时歌颂,有时暴露,有时严肃,有时幽默;他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时而是汩汩的清泉,时而是熊熊的烈火,时而是幽雅的牧歌,时而是激越的鼓点。

他的散文诗几近出神入化的地步,因为他从诗歌中撷取了灵魂,从散文中借来了舒展宽松的形式,从绘画中吸取了绚丽的色彩,从音乐中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因此,他的散文诗同时兼备诗美、散文美、绘画美和音乐美。

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其抒情性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个性。他常以洗练、生动的语言去说明生活中一个深刻的道理,起到劝诫警告的作用,产生发人深省的效果。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运用了意蕴丰富的隐喻,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他巧妙地利用喻体的引申意义,启发读者回味其中的深意,获得艺术的美感。他并不侧重于形象地再现生活,而是向读者倾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受和理解。

他崇尚公元10世纪阿拉伯诗人穆泰纳比在诗歌结构上的整一,同时又打破了传统的格律。在此基础上,他的一系列由警句、格言组成的诗歌既相对独立,又自然地有层次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构成有机的整体。

他除了大量运用传统比喻手法外,还借鉴了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梦幻和象征手法,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因此,他的作品既有新鲜活泼的形象,又蕴含深沉的哲理。  五 纪伯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之一,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六位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是本世纪初阿拉伯海外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运用散文诗体的优秀代表。

阿拉伯散文诗的兴起有其时代背景。当时阿拉伯民族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渴求个人自由和民族的独立解放。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创造新的、比较自由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青年中抱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那一部分人,尤其欢迎具有深邃的哲理倾向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散文诗。以纪伯伦为代表的散文诗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纪伯伦等人在美洲创建的笔会对团结侨民作家和旅美派——阿拉伯海外文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而海外文学则对促进阿拉伯民族解放、社会改革运动以及阿拉伯本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

阿拉伯著名文学家哈纳·法胡里认为,在阿拉伯现代作家中,纪伯伦是“最有个性、最大胆的作家之一”。

纪伯伦不仅在阿拉伯东方享有崇高的声誉,在西方也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称赞纪伯伦“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六 纪伯伦在中国

早在30年代,茅盾先生就把纪伯伦的作品介绍给我国的读者了。1923年9月3日和17日,茅盾先生在《文学周刊》第86和第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和《圣的愚者》等五篇寓言体散文诗的译文。这五篇散文诗均选自纪伯伦的英文作品《先驱》。

1931年9月,冰心先生所译的《先知》在上海问世。1981年《先知》中译本再版时,冰心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话:

“一般说来,年轻时都会喜欢泰戈尔,而年纪大了,有了一段阅历之后,就会转向纪伯伦。应该说,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在艺术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过,由于泰戈尔的一生比纪伯伦要顺利,生活也不像纪伯伦那样清贫,所以,我总觉得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表现的似乎更天真、更欢畅一些,也更富于神秘色彩。而纪伯伦的《先知》却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处世为人的哲理,在平静中流露着悲凉。这是因为纪伯伦一生经历过许多忧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世界文学》翻译并介绍过纪伯伦的一些作品,大多是从英文、甚至是从俄文转译的。一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了纪伯伦阿文作品的译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出现过一段介绍纪伯伦作品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纪伯伦全集》会给人们以启迪。

1993年12月于北京劲松

内容推荐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全集》是一部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一股来自东方、横扫西方的风暴,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经千锤百炼的文学瑰宝。

《草原新娘》为“纪伯伦全集”阿拉伯文卷,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关偁等由阿拉伯文译出。

《草原新娘》包括作者《音乐》、《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被折断的翅膀》四个集子。

编辑推荐

我坐在我心爱的人身边,听她谈话。我一声不吭地聆听着。我感觉到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力量,我的心为之震颤。那种力量产生电流般的颤动,把我同自己分开。我的心灵于是飞向无边无际的天空,它认为世界是梦,躯体是窄小的牢房。

《草原新娘》为“纪伯伦全集”阿拉伯文卷,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关偁等由阿拉伯文译出,包括作者《音乐》、《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被折断的翅膀》四个集子。原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采用双色印制,并改正了原书的一些文字方面的讹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