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咥哉寿康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王子辉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有一首歌曲取名《辣妹子》,充满着生机、生活、生趣,令人喜欢、欣赏、佩服,愿为之添辣一丛、一枝、一叶。

以临潼为中心的秦人喜欢世间各种味道。一般来说童年时偏甜,年长则偏酸,后又偏辣,有的甚至自称“辣狂”。

偏辣,首出于三秦大地家家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准确地说,是三秦父老那对辣椒特有嗜好的熏陶。按说,吃饭要有菜乃中国人的一种常规,南方人如无菜,米饭就咽不下去,饭与菜同等重要。北方则不同,主要是吃主食,菜肴是很少见的,即使吃也以腌酱之类小菜居多,但辣椒是少不了的。一般人都知道辣椒是一种调味品,是不能单独成菜的。秦人硬是不理这“常规”,吃馍夹辣椒,米饭里调辣椒,可谓“一盘辣椒度春秋”。正因如此,外地人戏称秦人“辣椒是个菜”,并被列为“关中八大怪”中之一怪。

关中是中国出口辣椒的主要产地。其他地方的人给它取了个“秦椒”的名号,内含敬而远之的怯意,可秦人称之为“线辣子”,则有亲近之意。临潼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辣椒。这线辣子长约一柞,色红似枣,细如卷烟。每当秋初,黄色的田野常常露出红红一片,煞是娇艳。入冬悬挂在庭院中风干,把个村舍装扮得格外夺目。辣椒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丙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肪油、红色素、挥发油及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特别是丙种维生素的含量,居群菜之首。它的果皮和胎座组织中含有辣椒素成分,具有辣味,尤其是制成辣椒干后,辣味更浓。用其佐餐,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兴奋精神,增强血液循环。食后每有面部发赤、浑身出汗的现象,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线辣子可配荤素食物煎炒煨炖,或加大蒜砸碎吃,无不是下饭的好东西。将辣子放锅中焙焦研面,加精盐,用热菜油一泼而成的油泼辣子,乃是人人痴情、家家都有的“常菜”,即使豪华的陕菜饭店,餐桌上也必须配置。千禧年的春天,我曾在临潼瑶光楼餐厅宴请流居台湾的一位陕西乡党,桌上就有一罐油泼辣子,乡党端详了许久后说:看见油泼辣子如见三秦人的血脉在异乡是如何流动。由此足见这位乡党的辣瘾、乡愁,真是痴情一片。他把辣子看做自己成长的动力,视为至味,是他精神的寄托。

红亮照人、辣香四溢的油泼辣子更是秦人一种愉悦的享受。每当夕阳西下,关中汉子从地里回到家中,接过媳妇送上的一老碗宽面片,蘸着油泼辣子和醋汁蒜,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比“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的李白还安逸。没有辣子,三秦父老赴国宴吃山珍海味也斥之无味!记得前多年去临潼渭北一位交情不浅的老农家做客,给他讲了在人民大会堂吃过的国宴,他啥话都不说,只问:“有没有油泼辣子?”“没有。”我回答说。“那有啥吃场?”他那很不以为然的样子,竟使与我同去的一位上海人极为惊愕。

秦人的偏辣,多因为从小愿意寻找刺激的东西,于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大人吃辣椒。吃第一口,舌头发麻,皱上眉头,乃至张嘴咝咝吸气。吃第二口,辣火得抓耳挠腮,五内俱焚。第三口吃下去,竞浑身血脉畅通,甚至有意气飞扬之感。就这样,从不敢吃到吃,从少吃到多吃,进而到“不可一日无此君”。其实,辣椒之辣火,正好表达出它的德性来。它不像葱、姜、蒜和芥末的那种辛辣,而是辣得很凶,一进口就像火灼了你的舌头,接着又冲向了喉咙。尤其是辣得很顽固,不是一会就过去,而是长时间在那里辣着你。难怪王力先生说它具有“刚者”之强。王老旷达,我辈岂敢附庸风雅,可听临潼一位挚友讲为了显示自己的“刚”,他在中学时曾与同学进行吃辣椒比赛。方法是每人一罐油泼辣子(约二两),用三个烧饼夹着吃,时间限制为十分钟。其他九人大都吃了三分之一,最多吃了一半,就辣得吃不下去了,而他只用两个烧饼夹完所有辣子,提前三分钟结束战斗,一举夺得“辣子大王”称号。他说:“现在想起因此胃痛了好几天,还辣得大便也十分困难的难堪情景,还真有点后怕。”

世上有些事是很怪的,吃辣子受了罪,还要吃,还要颂。至今,我仍认为辣子是个好东西。其实,中医也认为辣椒性热,助消化,去湿气,易上火。肝火旺盛,就会动情,肺腑之言,赤胆忠心,显而易见。难怪许多名菜都离不开辣椒。有人说陕西人的血液里都渗透着线辣子的味道,干活猛,性子躁,说话火。至于辣椒与革命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至“不吃辣不革命”,我没有作过研究,可人们的饮食与性格密切相关好像也是事实。

俱往矣,秦人已经不属于或不宜于任何狂态的年代与地带了,唯心头尚存或永存一丝忆辣的惘然。文章开头就说过,秦人虽有偏爱,然也爱世间一切味道。从小欲寻刺激,又置身于赏辣、吃辣的环境,能不爱辣?但物极必反,经历过狂辣之后,也应该多少有点忌讳。因为辣火火是不足于应付环境的。辣与甜好像结合起来才好。辣烈太露常常被视为不幸的预兆。可秦人还是弄不明白,世界原本是酸辣苦咸甜各味都有的,世界原本也是多味而又单一的,唯多味方见单一,唯单一方见多味。辣和甜都是多味中均有的,为什么只能偏爱甜而不能偏爱辣呢?

允许我们泛爱各种味道,也允许我们由于心境乃至时空的转换而有所偏爱。爱辣吧,因辣中有生机、生活和生趣。允许秦人在自己的心头仍静静地默存一丝狂辣。P11-14

目录

第一章 临潼食尚

一、从临潼食尚说起

二、辣椒是个菜

三、酸菜鱼绮思

四、不同凡响全家福

五、华清韭黄佛开口

六、石烹遗风石子饼

七、醪糟问世数千年

八、肉夹馍的生命力

九、吃树风尚录

十、面条风情纵横

十一、庙会上的风景线

十二、吃菜讲“咬头

十三、三秦一怪葫芦头

十四、羊肉泡馍之“泡

第二章 肴馔古今

一、馄饨古今谈

二、饺子小识

三、素食探解

四、百味之首的饭

五、面条的问世与特征

六、饼、胡饼与月饼

七、始言及心话点心

八、只将食粥致神仙

第三章 食道探究

一、水火相济的奥秘

二、五味调和粗探

三、风味与流派略识

四、饮食审美刍议

五、民以食为天解读

六、饮食文化之道

序言

吃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食色,性也。”告子从人生哲学角度说明吃喝与性欲同等重要。“和如羹焉。”晏婴说中国文化思想体系精髓——中庸之道与饮食之道是一脉相承的。“福禄寿”三星图,原是中华民族生活上的理想,左是福,右是寿,禄居其中。禄者,俸禄,拆穿了说,就是吃喝的东西。老子也曾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吃喝最重要,其他可有可无。俗语“嫖赌吃着”之中,普通人皆认为吃喝最实惠,所谓“嫖全空,赌对冲,吃受用,着威风”,什么都假,只有吃喝到肚子里是真的。从中清楚看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长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渗透了“吃喝”二字。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能吃能喝、会吃会喝、讲究吃喝的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脍炙、羹臛、脯腊、饭粥、饼面、糕点、茶酒和奇珍异馔。中国古今都有主食与副食、干食与稀食、荤食与素食。中国人既吃喝营养,吃喝色香味形,又吃喝食物的组织机理,要给牙齿和口腔带来美妙的感受。中国人既吃喝食物,还吃喝艺术、吃喝文化、吃喝意境、吃喝氛围。中国人的吃喝也不仅仅限于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和表达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过满月,要办弥月宴吃喝,结婚时要办婚宴吃喝,六十岁时要办花甲宴吃喝,七十、八十还办古稀宴、耄耋宴吃喝。这种吃喝,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吃喝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人生礼仪的内涵。这就是人们所看重的饮食风尚。饮食风尚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意识的具体呈现。当然,饮食风尚不只反映在人生礼仪上,还展现在日常饮食、岁时饮食和其他众多社交礼仪活动之中。诸如吃什么,咋烹制,如何去吃,使用什么炊餐用具,选择何种进餐制度与方式,都有哪些特殊饮食嗜好与饮食礼节等,都是饮食风尚也就是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在这里,吃喝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喝”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饮食升华为一种文化盛宴时,吃喝所反映的不单是食物的养生观念和烹调技术成就,而且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和人们艺术审美的体验。其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仅给予华夏子孙生存的原动力,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精神领航者,牵引着历史航船和社会文明的前进脚步。弘扬和继承中华饮食文化,既可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也能给后代留下丰硕的精神财富。

中国吃喝品类历来纷繁万状,隐藏在这纷繁万状背后的渊源和必然规律都有哪些?中外民族都在吃喝,为什么唯有中国才有“民以食为天”的独特命题?世界各国都把“用火烧烤”当做饮食文明的起源,为什么唯独中国将陶器发明后的“水火相济”作为饮食文化的发端?还有像面条、饼馍、茶酒、五味调和、风味流派等等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都需要认真思考,作出必要的回答。

《咥哉寿康》从骊山的传统美食切入,依序介绍了以临潼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别具一格的饮食风情,分析、阐释了菜肴膳馔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探索了贯穿与渗透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与准则。从不同角度彰显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概貌。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画,图文并茂地描绘临潼、陕西和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典故,为读者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画卷。不敢奢望本书对读者有什么大的启迪,只要能让休闲者的心灵与佳肴相互交流,使人们的肠胃和品位相互沟通,也遂我愿也。

王子辉

2011年6月7日

内容推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仅给予华夏子孙生存的原动力,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精神领航者,牵引着历史航船和社会文明的前进脚步。弘扬和继承中华饮食文化,既可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也能给后代留下丰硕的精神财富。

中国吃喝品类历来纷繁万状,隐藏在这纷繁万状背后的渊源和必然规律都有哪些?中外民族都在吃喝,为什么唯有中国才有“民以食为天”的独特命题?世界各国都把“用火烧烤”当做饮食文明的起源,为什么唯独中国将陶器发明后的“水火相济”作为饮食文化的发端?还有像面条、饼馍、茶酒、五味调和、风味流派等等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咥哉寿康》一一作出必要的回答。

《咥哉寿康》从骊山的传统美食切入,依序介绍了以临潼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别具一格的饮食风情,分析、阐释了菜肴膳馔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探索了贯穿与渗透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与准则。从不同角度彰显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概貌。本书由王子辉著。

编辑推荐

《咥哉寿康》从骊山的传统美食切入,依序介绍了以临潼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别具一格的饮食风情,分析、阐释了菜肴膳馔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探索了贯穿与渗透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与准则。从不同角度彰显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概貌。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画,图文并茂地描绘临潼、陕西和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典故,为读者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画卷。本书由王子辉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