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是松花江流域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26km,总落差1007m,平均坡降为1.39‰,流域面积约占松花江流域总面积的7%,是全面反映松花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流。松花江所在地正处于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城镇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流的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松花江的污染并影响其水质。
马云、李晶编写的《牡丹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根据北方寒冷地区河流型和湖库型水体的特征,针对牡丹江流域水质超标、水质安全受到威胁、水资源保障性差、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问题,全面系统地解析牡丹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研发集成、工程示范,构建牡丹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示范工程。
马云、李晶编写的《牡丹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思路,通过解析牡丹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特征等水环境问题,研发了底泥疏浚及处置关键技术、疏浚后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强化技术、引水工程运行与水质保障耦合技术、水栉霉控制环境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等,并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牡丹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水环境和水生生态效应进行研究,最终构建了牡丹江水质保障集成技术示范工程,从而有效保障了松花江流域的水质安全,为北方寒冷地区河流型和湖库型水体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河流水质处理及修复的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流域概述
1.2 水环境质量标准
1.2.1 我国水质标准
1.2.2 国外水质标准
1.3 我国流域水质研究
1.4 北方寒冷地区流域水质研究
1.5 北方寒冷地区流域水环境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牡丹江流域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水资源
2.1.4 水系概况
2.1.5 水化学特征
2.2 流域重要支流介绍
2.2.1 北安河
2.2.2 南湖水系
2.2.3 海浪河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常规监测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
2.3.3 有机物污染物和重金属采样分析
2.3.4 分析方法和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牡丹江流域水环境问题
3.1 水质状况
3.1.1 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布设
3.1.2 水质监测
3.1.3 水质评价
3.2 水质变化趋势
3.2.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3.2.2 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3.3 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3.3.1 污染源空间分布
3.3.2 排放重点行业分析
3.4 牡丹江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
3.4.1 筛选原则
3.4.2 筛选方法
3.4.3 筛选结果
3.4.4 优先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分析
3.4.5 优先控制污染物源解析
3.5 控制单元水环境问题分析
3.5.1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
3.5.2 控制单元环境问题识别与水环境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牡丹江水栉霉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4.1 水栉霉事故回顾及研究进展
4.1.1 水栉霉事故回顾
4.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2 监测断面的设置和意义
4.3 水栉霉在牡丹江流域的分布、发生机制及群落特性
4.3.1 水栉霉在牡丹江流域分布规律
4.3.2 水栉霉在牡丹江流域发生机制
4.3.3 水栉霉生长条件及群落特性
4.4 水栉霉对水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4.4.1 水栉霉对水质的影响
4.4.2 水栉霉共生体物质成分分析
4.4.3 水栉霉对河流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4.5 化学法控制水栉霉关键技术
4.5.1 化学药剂对水栉霉共生体的影响
4.5.2 化学药剂对水栉霉共生体控制效果的研究
4.5.3 各种药剂对水栉霉共生体控制效果比较
4.6 水栉霉控制技术选择分析
4.7 水栉霉控制对策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梯级电站建设对牡丹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进展
5.2 镜泊湖水库水温模型的构建及模拟
5.2.1 镜泊湖水质变化趋势
5.2.2 镜泊湖水温模型的构建及模拟
5.3 牡丹江干流水流水质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预测
5.3.1 一维河网水流-水质模型
5.3.2 模拟江段及参数选取
5.3.3 降解系数的调研和率定
5.3.4 城市江段水质模拟预测
5.4 水电建设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影响
5.4.1 干流梯级电站概况
5.4.2 已建电站运行的水环境效应分析
5.4.3 三间房电站对城区水质的影响
5.5 城市江段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5.5.1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5.5.2 城市江段生态需水特征
5.5.3 生态基流的计算
5.5.4 自净需水量的计算
5.5.5 牡丹江城市江段生态环境需水量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河流型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河流型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研究进展
6.1.1 物理技术及措施
6.1.2 化学技术及措施
6.1.3 生物生态技术及措施
6.1.4 组合修复技术
6.2 北安河水环境问题解析
6.2.1 水体调查与评价
6.2.2 北安河存在的环境问题
6.3 生境修复关键技术研发
6.3.1 底泥疏浚及处置关键技术
6.3.2 水体生态修复强化技术
6.3.3 生态缓冲带生境条件的改善
6.4 示范工程建设
6.4.1 底泥疏浚示范工程
6.4.2 水体生态强化示范工程
6.4.3 生态缓冲带生境改善示范工程
6.5 示范工程效果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湖库型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7.1 湖库型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研究进展
7.1.1 水质保障治理技术
7.1.2 生态缓冲带治理技术
7.2 南湖水系水环境问题解析
7.2.1 南湖水系水体调查与评价
7.2.2 南湖水系各湖泡水质分析
7.2.3 南湖水系存在的环境问题
7.3 南湖水系生态重建与景观修复技术
7.3.1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7.3.2 陆生生态系统优化集成技术
7.4 南湖水系水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7.4.1 南湖水系水量与水质关系研究
7.4.2 南湖水系水质水量调控技术研究
7.4.3 南湖水系水质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7.5 示范工程建设
7.5.1 牛角泡、三角泡综合治理和截污工程
7.5.2 生态重建与景观修复技术示范研究
7.5.3 越冬策略研究
7.6 示范工程效果
7.6.1 示范工程实施对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
7.6.2 示范工程实施对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牡丹江水质保障综合技术方案及水环境总量分配
8.1 水质保障综合技术研究进展
8.1.1 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
8.1.2 河道综合整治污染物阻控集成技术
8.1.3 河道清淤及底泥处置资源化技术
8.1.4 水质保障技术
8.2 水环境总量分配
8.2.1 牡丹江水流水质模型建立
8.2.2 水环境总量及其分配优化方案
8.3 牡丹江水质保障综合技术方案
8.3.1 牡丹江水质保障综合技术方案总体思路
8.3.2 实施水栉霉防控措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8.3.3 南湖水系、北安河工程示范,北方地区水体保障技术推广
8.3.4 合理规划梯级电站建设,保障牡丹江流域生态需水量
8.3.5 加大工业源综合整治
8.3.6 城镇生活污染源防控
8.3.7 面源污染防治
8.3.8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责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9.2 存在问题及建议
9.2.1 北安河综合整治与建议
9.2.2 南湖水系水质保障对策与建议
9.2.3 水栉霉控制与建议
9.2.4 牡丹江石岩电站运行方式调整建议
9.2.5 牡丹江重点企业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