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权谋与功利,带着思想和智慧,读一本真正的历史:杜君立编著的《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个草根阅读者奉献给同道中人的枕边读物。
透视历史小细节,再现世界大历史:马镫又叫“中国靴子”?欧洲的民主源于中国的马镫?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尺寸千年前已决定?火药和印刷术何以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美国内战的根源是轧棉机的发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杜君立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放下权谋与功利,带着思想和智慧,读一本真正的历史:杜君立编著的《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个草根阅读者奉献给同道中人的枕边读物。 透视历史小细节,再现世界大历史:马镫又叫“中国靴子”?欧洲的民主源于中国的马镫?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尺寸千年前已决定?火药和印刷术何以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美国内战的根源是轧棉机的发明?…… 内容推荐 杜君立编著的《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物”在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独特文本。《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大、启迪性强,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它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个草根阅读者奉献给同道中人的枕边读物。 目录 自序:历史的终结 马镫的民主 马的驯化 马的统治 马的历史 马的征服 马的战争 中国靴子 骑士时代 十字军骑士 城堡时代 骑士文化 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 骑士与游侠 骑士的挽歌 轮子的征服 轮子的起源 中国的起源 权力的起源 革命的起源 战争的起源 不平等的起源 现代的起源 速度的起源 机器的塑造 时间的起源 时间的机器 木器时代 棉花革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机器的心脏 工业革命 机器公敌 机器资本主义 美国模式 杀人机器 李约瑟难题 传统遭遇现代 中国的轮回 机器的专制 浮士德文明 机器的终结 美丽新世界 试读章节 马的征服 阴山等地的岩画中出现的牵马图和骑马图表明,早在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部落民族就已经完成了对马的驯化,由此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使草原经济逐渐由畜牧转变为游牧。马彻底改变了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习惯。尤其是马的速度和力量给草原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优势。作为几乎唯一的马匹产地,蒙古高原的游牧者在长达两千多年中一直扮演着世界征服者和人类屠夫的角色,从匈奴的阿提拉到蒙古的成吉思汗,难以生产马匹的中国、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几乎普遍遭到马蹄的蹂躏。中国两宋时期也正是欧洲的骑士时代,成吉思汗不仅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宋帝国的终结者,他也让骑士时代成为最后的绝唱。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马上骑士,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数不清的屠城使许多族群被斩尽杀绝,以至于全世界丢失了逾三分之一的人口,终于在血泊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正是马镫的发明使蒙古人能够腾出双手作战,由此统治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正如500年后的大炮使欧洲人在非洲和亚洲横冲直撞。 由马匹的速度和力量与游牧民族训练有素的组织和野蛮战斗精神结合起来的迅速而坚决的冲击力,辅之以被征服民族的科技力量和人力及物资资源,这就是蒙古人起初横扫欧亚大陆的基本特征。蒙古人发展了骑兵战争理论,充分发挥马的速度,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先扫平了东亚的抵抗力量,进而从后方击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最后让欧洲正统的骑士方阵不堪一击。依靠装备精良的骑兵武装,蒙古帝国在25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所得还要广阔的土地: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达巴尔干半岛。到成吉思汗死的时候,如果他想骑马从蒙古帝国东端跑到西端,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1241年,蒙古人在李格尼兹战役中击败了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将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欧洲骑士们的耳朵全部割下来,最后竟然装满了整整8个大布袋。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骑士战一般都在固定的小战场内进行,再加上欧洲骑士崇信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上诡计多端,把百里方圆作为战场的蒙古骑兵时,那简直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为了保证强大的机动性,骑兵很难提高装甲防护力,因此与严整的重装步兵正面对抗时并无胜算,而追杀和包围才是它的强项。事实上,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也很少直接冲击欧洲的步兵方阵。蒙古骑兵主要的作战方式是长途奔袭,迂回包围,攻击对方薄弱点,而不是硬碰硬。他们往往先用弩炮发射石弹和标枪,使步兵方阵崩溃后,再纵马击杀。 比起欧洲骑士来,蒙古人更懂得对马的速度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这使他们远距离机动能力达到了旷古未有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蒙古人战胜了欧洲人,不如说是蒙古马战胜了欧洲马。蒙古马身材小,速度慢,越障碍能力也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蒙古马耐力超强,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服务于蒙古宫廷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他们(蒙古人)的马只吃草,不吃谷物或者其他粮食。他们习惯于骑在马上两天两夜不休息,马吃草时他们睡觉。……他们的马都经过严格训练,可适应任何变化迅速的动作,一旦有指令,马就迅速转向任何方向,许多胜利就是依靠这些马才取得的。 跟养尊处优的欧洲马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有时甚至连日奔跑而不进食。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穿越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在战争期间,蒙古马除了骑乘之外,还提供马奶作为食物。一个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从地理上说,比利牛斯山将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隔绝,山的北面是平坦如砥的法兰西平原,再向东是德意志平原、波西米亚平原、俄罗斯平原和伊朗的图兰平原。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如果一个人划一条直线,阿姆斯特丹向东经过里海一直远到中国西部,那么他在这5000多公里的旅行中绝不会高出海拔600米以上。”这一片巨大的平原就成为马镫时代逐鹿之地。两干多年间,从斯基台人、帕提亚人、匈奴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直到哥萨克人,马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角。在广阔的平原作战时,相对重甲骑士构成的欧洲军队而言,蒙古人的轻装骑兵具有更大的机动性。欧洲骑士擅长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但却在长途奔袭中被蒙古人打得丢盔弃甲。从战争的伤亡比例来说,欧洲军队遭遇蒙古军队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P23-25 序言 历史的终结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很多年以前,因为“历史的误会”,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卷入了一场“历史的纠葛”,他留下了这首绝命诗和一篇《多余的话》。这个人就是瞿秋白。这首诗乃是集唐人诗句而成:第一句来自韦应物,第二句和最后一句来自郎士元,第三句来自杜甫。对现实来说,知识分子是多余的;对死亡来说,思想是多余的;对一本书来说,“序”是多余的——“多余的话”。人类发明语言,与其是为了沟通,不如是为了解释;如果说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解释,那么序就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解释。对一个向死而生的悲观者来说,人都会死去,唯一的区别是留下什么;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他只能留下一份“遗书”,这就是所谓的“作品”。对这个世界来说,无论富贵、权力与荣耀,还是苦难、悲伤和耻辱,所有的一切都会随风逝去,只有历史会留下来。瞿秋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人如果有灵魂,还要这个躯壳干什么呢?人如果没有灵魂,有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呢?”对人类来说,或许只有死亡才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严肃的问题。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棒的发明。”面对死亡,哲学诞生了,进而也就有了历史。正如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所说: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一从知识到智慧:现实的局限与理解的困境 某种意义上,人的一生意味着成长与进步。作为中国古代的智者,孔夫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我离开三十走向四十的时候,也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思考与解释。我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这样,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正如伏尔泰所说:“我想知道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我有幸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惑”吧。我和王小波一样,“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历史情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人类的智力不能掌握着一切整体现象之起因,但是企望发现这些起因的需求却萦绕在人类灵魂之中。”我试图去理解哲学与宗教,虽然我不是一个像样的读书人,更谈不上虔诚。一个人一旦开始介入思想,困惑总会随之而来,每一种事情你总会得到无数种不同的解释。“人可以通过对事物原因的理解而获得自由”,世界如同草木生长,你只能看到其结果,却看不到其过程。其实,人的智慧永远难以超越他的生命。因为寿命和经历的局限,所谓“智慧”往往只是一时一地的见解。今天的人们既然不比古人活得更为长久,因此也绝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说今人与古人有什么不同,那么或许是信息拥有量的剧增。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理论上每个人都拥有全球的图书馆,这种海量信息足以使现代人比古人占有更多的知识。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现代人所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就是对过往历史的研究和再现,而古人对在他们之前发生的事情则知之甚少。”古希腊时代最无偏见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甚至断言,在他所处的时代之前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信息的短缺使他无法得知雅典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贡献。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并不代表知识,知识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财富并不代表幸福,因此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智慧,我们占有的知识依然很少,甚至连常识都如此匮乏。事实上,我们并不比修昔底德做得更好,现代人与古人面临着许多同样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短缺——我们并没有因为信息泛滥而实现信息满足。常言说过犹不及,信息过剩导致的“淹没效应”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虽然这种相对信息匮乏与古代的绝对信息匮乏不可同日而语,但信息的短缺状态依然存在。或许正因为如此,人类好学的美德才得以传承。 正如波兹曼的悲观预言,在一个“娱乐至死”时代,与其说我们面临着奥威尔困境,不如说进入赫胥黎陷阱。奥威尔担心信息被剥夺,赫胥黎则担心有效信息被淹没。面对新技术引发的海量信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或许已经不是创造新信息,而是发现真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说,在一个信息过剩时代,对信息的梳理和整合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一个信息整合者比一个信息创造者更有意义。从内心来说,与其说我是一个写作者,不如说我是一个读者。“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只是想通过对海量信息的遴选、梳理与分析,最后集腋成裘,整合出一些有趣而新鲜的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和“知识”正是我所喜欢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作者,但却是一个好奇的读者。在一个娱乐和低智的时代,英雄与权谋假历史之名大行其道,这里常常没有真正的“历史”。失望的结果,便有了这本《历史的细节》。我常常这样想,发明文字乃至违反人好动的本性去写作,或许都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结果,借用孟子的话来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结束语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从一个业余读者到一个业余作者,我发现人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逻辑。黑格尔说,逻辑的展开即历史;反过来,历史的展开即逻辑。历史是如此浩瀚,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如此海量的信息几乎将我淹没,颇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惑,甚至电脑也频频崩溃。写作是一种孕育,痛苦而又快乐。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个人,从而改变历史。 宋朝欧阳修不满帝国官修的《五代史》,倾半生心血私人“自撰”了一部新《五代史》,并按“春秋大义”写了“序文”。王安石看到后甚不以为然,批评说:“佛头上岂可著粪?”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有记载:唐朝相公崔群游览湖南东寺,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告诉住持如会说,鸟雀没有佛性,对佛大不敬。如会禅师笑道:鸟雀也有佛性,所以它们才会选择在佛头上拉屎;佛性慈悲,宽忍众生,鸟雀一定懂得。可想而知,在当下这个由教授、写手和电视“繁荣”起来的权谋历史主旋律中,这本业余级的粗陋凑趣之作颇有“佛头著粪”之嫌。这或许也说明本人略有几分历史的“佛性”。《六祖坛经》中曾说:“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写作不过只是“小乘”而已,希望读者诸君能够继续延伸阅读加深层思考做到“中乘”;如果有人因为本书启发而改变了“历史”,那或许就是“大乘”吧。 除过“掉书袋”,写作本书导致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啰嗦”,文章越写越长。这在一个文化快餐速食的浅阅读时代一定算不上优点。但是,本文总算结束了——序者,作者之意也。此为序。口占一诗云: 世界兴亡多少事,往来通鉴成春秋。 草根家食无所好,著书不为稻粱谋。 流水今日新煮酒,明月当年旧沉钩。 五千年来谁著史?地球村里说自由。 2012年2月15日,农历壬辰年正月廿四,母亲64岁寿辰 杜君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