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崇伊
欲说20世纪初的革命党人事件,绝不能忽略19世纪最末几年的戊戌事件。应该说,戊戌维新的失败,才激起了20世纪初激烈的革命运动。
戊戌运动出了一批慷慨激昂的斗士。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愤青,19世纪末的愤青。1902年发生的反清民主革命事件出了另一类愤青。他们本质不一样,但是有关联的。特别后者有不少是直接经历戊戌事变的。
我们这里出场的第一个人物是杨崇伊。
杨崇伊当然不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戊戌君子。更不是那时代的愤青。或许,还有人会说杨崇伊是贼,是小人。
但我们这里暂时只讲过程而少评判是非,不先给任何人戴“贼” “小人”或“君子”的帽子加以评论。如果坚持要说杨崇伊是贼,那不过只是个小贼而已。袁世凯比他厉害多了。历史也总是这样地作怪:小贼的最终下场,往往比大贼惨。
从事实来看,杨崇伊不是獐头鼠目之徒,更不是狗屁不通的庸俗之辈。
他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算是那个时代的才子,也是一时精明过人的于吏。
他进士出身,入过翰林。1895年授御史。注意,这御史是凭真才实学考来的。虽说他这广西道监察御史只是一个从五品官员(相当于副司级)。但作为言官,他可以直接上书弹劾任何朝廷大员。
他文笔犀利,书法上乘。当代书画市上,犹有杨崇伊的墨品在拍卖行交易。
他有家族天生遗传下的一副好相貌。凭才貌,他的幼弟成了李瀚章的东床快婿。他的女儿当上李瀚章的孙媳妇。李瀚章是谁?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大哥,是湘军重要人物,当过封疆大臣湖广总督。
杨崇伊儿子杨云史,17岁刚过,就被李经方招为女婿。还不因为天生一副小白脸和出色的文采?那李经方又是谁呢?李经方是大清外交大员,李鸿章的儿子。
光绪廿一年(1895年),杨崇伊刚出任贵州道侍读御史。第一状就拿康梁的“强学会”开刀。“强学会”立即被取缔。参加“强学会”的那些人,比如大学士兼帝师翁同和、大学士文廷式、封疆大臣张之洞等都只能干瞪眼。据说李鸿章也想参加强学会,并愿出2000大洋的报名费,被拒。原因是甲午败绩,李的名声不好。
次年,就是光绪廿二年(1896年),他又上书参文廷式一本,文廷式遭贬。而文廷式是光绪宠爱的瑾妃和珍妃两姐妹的老师。
这先后二状,都甚合老佛爷的心意。连发二炮,两炮俱中要害,朝野为之一震。
杨崇伊名声上扬。他可以依托的势力圈,就不再只是限于裙带的李家,而扩大到恭亲王奕诉、庆亲王奕勖和立山、怀塔布等强有力的满大员。不知何时起,杨崇伊与突然起飞的荣禄异常热络。
说实在话,杨崇伊并不反对变法,不反对新思想。他觉得,只要对仕途有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出现在那一边。
总理衙门章京张元济从事外交又从事洋务,懂英文还宣传新思想。张元济业余办“通艺学堂”,教授英文和数学,传播西方思想。杨崇伊就让儿子杨云史参加,杨云史是首批30名学员之一。杨崇伊也心里佩服张元济,希望儿子学点新潮思想,将来有好出路。
杨崇伊家的对面,就是已故兵部尚书许庚身的官邸。许庚身任军机处大臣30余年,根基深厚。官邸现在由其女婿张元济居住。杨崇伊眼红张元济:好运气,刚中进士就官运、桃花运一起来。靠山硬,关系广。张比自己晚十年考取功名,却升得飞快。从翰林院,一下就升了刑部主事,没多久,又是总理衙门章京,与自己的官位相当,位置却更令人眼红。还是恭亲王奕诉、庆亲王奕勖和李鸿章的身边人,甚至于还听说张元济可间接通皇上。
张元济在总理衙门时,接手了一件额外的差使:光绪皇帝喜欢新学,爱看新书。衙门指定由张元济物色有关西方新思想的书籍资料。那时,国内这方面资料非常少,弄新书不容易。有时,张元济只好把自己仅有的一些私人书籍,拿来充数。由于书上有张元济的图章,光绪就这样预知了这张元济的人和事。
张元济是厚道人,对邻居的孩子杨云史十分关照,确实希望杨云史与其他30名学生一样成为品格高尚的新人才。
送杨云史上新学堂,这点杨崇伊没错。
后来李经方任驻英公使,在新加坡设立公使馆驻远东英属殖民地的代表处,把这份清闲差使安排给女婿杨云史,小夫妻在那里逍遥享乐。民国后,杨云史也是著名才子了,长期当吴佩孚的秘书。
P6-8
楔子
上编 苏报案
第一章 从戊戌中来
一 杨崇伊
二 明定国是
三 太后亲政
四 六君子遇难
五 革职,永不叙用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
一 张元济到南洋公学
二 蔡元培南下
三 师范院的吴稚晖
四 拒绝八股
五 蔡艮寅与范源濂
第三章 动乱岁月
一 袁世凯升官
二 “励志会”与《译书汇编》
三 经元善通电
四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五 东南互保
六 自立军起义
七 庚子赔款
八 《国民报》与《新民丛报》
第四章 吴稚晖与日本成城学校的留学事件
一 两江总督这个位置
二 上海的张园
三 校长张元济
四 蔡元培与南洋公学特班
五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
六 吴稚晖,钮永建与广东大学堂及广东武备学堂
七 吴稚晖与日本成城学校留学生事件
八 张园会
九 成城学校事件的结尾
十 王宠惠和李复几
十 一 张元济和福开森的世纪之争
第五章 一个墨水瓶的故事
一 新上任的总办
二 蒋梦麟笔下的墨水瓶事件
三 贝寿同等人是怎么说的
四 郭镇瀛老师的故事
五 伍特公和他的同学们
六 校长汪凤藻
七 人去楼空
第六章 爱国学社
一 《苏报》崭露头角
二 办学之路艰难坎坷
三 爱国女校
四 爱国学社的建立
五 章太炎加入爱国学社
六 学界风潮
七 张园演讲与《苏报》签约
八 《童子世界》及“童子会”的愤青们
九 拒法运动
十 拒俄运动
十一 孙文为何又名孙中山?
第七章 钮永建与拒俄义勇队
一 沙俄霸占我国东北
二 拒俄义勇队
三 激情与理智的碰撞
四 邹容、张继、陈由己与姚煜辫案
第八章 自由的代价
一 传讯爱国学社
二 自由的政治代价
三 自由的经济账怎么算——“社”与“会”之间的危机
第九章 《革命军》与《苏报》案
一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二 《革命军》
三 《苏报》案的发生
四 徐敬吾佚事
五 俞明震会客
六 饬查叛党
七 假“孙文”钱保仁
八 邹容投案
九 查封《苏报》
第十章 会审公廨的审判(一)
一 会审公廨
二 初审和失败的劫持
三 引渡之争
四 黄炎培新场历险记
五 杖毙沈荩
六 《国民日日报》
七 震旦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开办
八 革命党云集广西
第十一章 会审公廨的审判(二)
一 额外公堂的设立
二 释放证据不足的其他四人
三 “造妖书妖言”是什么罪名?
四 由谁来证明被告有罪?
五 章太炎和邹容在法庭上的辩词
六 严惩还是无罪或轻判
七 再次引发对外交涉
下编 辛亥风云
第十二章 哑火的手枪
一 哑火的手枪
二 光复会与华兴会的成立
三 逮捕革命党
四 暗杀活动的尾声
五 邹容的葬礼
六 苏报案余音-----卞小吾
第十三章 广西新军运动
一 广西的新军
二 镇南关起义
三 兵备处风波
四 驱蔡运动
第十四章 上海的革命党机构
一 蔡元培与上海同盟会
二 留学德国与欧洲同盟会
三 江苏同盟会,健行公学与南社
四 中部同盟会与上海光复会
五 广东的革命运动与黄花岗起义
第十五章 国会请愿运动
一 预备立宪公会
二 江苏议会运动
三 大清资政院
四 国会请愿运动
第十六章 李平书与上海自治运动
一 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
二 大闹会审公廨事件
三 上海建立本国的民营警察机构
四 上海商团的建立
第十七章 上海光复
一 上海光复的前夕
二 新选的上海商团总司令
三 上海起义
四 江南制造局之战
五 江苏独立
六 辜鸿铭被“礼送出校”与学生军的建立
七 上海都督之争
第十八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诞生及攻克南京
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诞生
二 袁世凯东山再起
三 南京光复之战
第十九章 金陵箫鼓
一 黄兴大元帅
二 海外孙文
三 金陵箫鼓——南京群英会
四 《顾忠琛-廖宇春密约》与伍廷芳-唐绍仪的《南北会谈》
五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二十章 尾音
一 吴禄贞和白雅雨的滦州兵变
二 辛亥北伐与清廷下台
三 爱国学社的三架马车: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
四 章士钊和张继
五 钮永建、孟森、江谦和张相文
六 黄炎培和他的特班同学
七 陈范死于孤苦零丁
金门两日游就要结束了。按照行程,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水头码头候船。
紧挨着码头的一块高地上,是个林木森森的小公园。由于时间充裕,我们中几住耐不住等船的枯燥,决定登高再拍几张海峡彼岸的望乡照。
原来,这是建于1953年的吴稚晖海葬纪念公园。一片绿地,一条小路,一个纪念亭,一尊铜像。铜像屹立在公园尽头的最高点,面向大海。望着远远的大陆山河田野。
当被告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公园一直不曾遭遇意外时,我们意外了:
经历三十年不间断的万炮轰金门,这个离大陆最近的地点,居然能神奇地保住“金身不破”,莫非是奇迹?
但,这就是奇迹。
当然,奇迹靠的是炮战双方的共同维护。
他是89岁那年死去。一辈子怕见医生,怕吃药打针,更怕住医院。可他偏偏要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弥留之际,李石曾从巴黎赶来。他禁不住向老友表达自己对亲人不尽的情感:留在大陆的老婆袁云庆和女儿,念叨着国外治病的儿子。
他并不知道,老婆已先他离开人间了。
这年10月30日深夜,他静静死去。当他睁开最后一眼时,留下的遗言是“海葬!”
而且“只带走一条内裤”。
1949年,吴稚晖被奉化蒋介石先生的专机“美龄号”从广州接到了台北。之前吴稚晖在上海,知道专机“美龄号”要到上海接他时,他借口要到广州会朋友,临时走避。结果那趟专机只接走钮永建。但吴到广州还是免不了同样结果。
吴稚晖知道,奉化父子是需要他和钮永建、居正、于右任等元老作为正统的象征,让他们在台湾重新获得最高权力。他是无法脱身的。
但这造成了他有家不能归,骨肉分离的痛苦。以至于最后到了流落异乡,死为他乡鬼的结局。
奉化父子口口声声把吴稚晖奉为师表,不知是否真心。但蒋介石先生的确十分理解他和体谅他,哪怕是作秀也表演得真切。
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吴稚晖白天上街卖字赈灾为战争难民施粥。晚上,老夫妇执意住草庐,埋砂锅烧粥过日子。蒋先生夫妇登门,让第一夫人宋美龄接替守砂锅烧粥。
内战时,吴稚晖发飙,青天白日提着灯笼四处招摇,甚至大白天提着灯笼去参加“中常会”。蒋先生明知难堪,却赔笑上前: “老先生,您这是?……”
“这里黑暗啊!”没有好话。
这次海葬的仪式,蒋介石先生也是尽心尽力:派军机遣军舰,“太子”亲自护灵下海播骨灰。自己又是献“痛失师表”的挽联,又是亲自审定吴的铜像模型。铸成的两尊铜像分别立在台北闹市区的敦化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和金门水头码头。
水头码头的高地上,看大陆最真切。
那是故土,是祖国。是一辈子奋斗不息的地方,是叶落归根之处。
金门料罗湾离大陆最近,让灵魂附着骨灰,从海上漂过去。漂上大陆,漂进扬子江,漂到太湖,漂至无锡雪堰桥。
雪堰桥就是外婆桥啊!吴稚晖从小在这里由外婆养大。
到了雪堰桥就到了家乡。就可以拜见外婆,可以见到老太婆和女儿了,盼望叶落归根。
高处的铜像凝望着,这一望,五十六年。
其中有三十连年,这里万炮轰鸣,排山倒海。他没有动摇。
岁岁月月,日日夜夜,岁月蹉跎。酷暑寒霜,狂风巨浪,他不改初衷。
终于,盼到了。
虽然他没有孙子,没有外孙。但无锡乡亲在2009年把他的铜像从台北搬回故乡。
叶落归根,他可以安息了。
吴稚晖是个时代人物。
是个既受争议,又得到肯定的人物。
他逝世十周年前夕,第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他为“世纪伟人”。近代中国,他是唯一得此殊荣的。
作为同盟会的元老,孙中山的挚友,他终身从事民主革命,是得到大众认可的。
作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是组织了留法的勤工俭学,这是受到公认的。
他作为学者,向中国介绍新学,传播新思想。他是1928年中央研究院22名评议员(当时不设院士)之一,又是1948年中研院首批院士。他的学识,是公认的。
特别是作为语言学家和中国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推广他的“豆芽符号”作为注音符号。提倡并推广统一汉语的发音,是有功劳的。
他一生清廉,生活清贫,靠卖字为生,靠卖字施粥救济战争难民。这点是大众看到的。
他与钮永建、沈尹默还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三大书法家。
但对他的诟病,也绝不比赞誉少。
邋遢,粗口,行为怪癖,政治立场极端。 他也被骂为疯子,笑为老顽童。
他代表了一代人。
按现代语言来说,他或许可称为老愤青。
他的的确确是20世纪初那个时代的愤青,而且是个终身愤青。
他革命历程的开端,始于上海1902年到1903年的爱国学社学潮和苏报案事件。那里,汇集了中国20世纪初的一大轨精英,汇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代愤青。
以此为以下全文的楔子。
本书是由施原编写的《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的内容提要如下:
清末民初,一个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大上海,一座最早向世界开放的中国都市;南洋公学,一所聚集众多华夏英才的学校;苏报,一张倡导言论自由而因言罹祸的报纸。
蔡元培、张元济、章太炎、吴稚晖、邹容、章士钊、陈独秀、蔡锷……一群闪耀在中国近代史的人物。从满怀理想的愤青,到勇敢无畏的革命者,再到笃实坚毅的建设者。他们中间许多人,用一生才完成这种化蛹为蝶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命运,和110年前的《苏报案》有着太多的关联。
施原编写的这本《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详尽介绍的是上海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两起重大历史事件:《苏报》案和辛亥革命。
名为《苏报》案的那起事件,是清政府为镇压上海的爱国学社学生运动而一手制造的。由于清政府指控爱国学社成员的证据是摘自刊登在《苏报》上的文章,所以该案被称为《苏报》案。但绝多数涉案人员均逃逸,被捕且被判“有罪”的邹容和章太炎偏又不是《苏报》报社成员,而报社的其它相关人员最后均无罪释放。牵涉《苏报》案的许多人员,后来参与了晚清的新军运动﹑议会运动和地方自治活动。这里也较详尽地介绍这三种力量在在上海的辛亥革命中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导致大清皇朝的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