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梅林所著的《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回顾了美国金融史,梳理了自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金融系统中各派观点和思潮的演变;介绍了现代美国金融系统的运行原理,探索了危机的成因,揭示了当今美联储的本质职能;语言通俗精炼,带领普通读者一探现代金融系统的玄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佩里·梅林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佩里·梅林所著的《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回顾了美国金融史,梳理了自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金融系统中各派观点和思潮的演变;介绍了现代美国金融系统的运行原理,探索了危机的成因,揭示了当今美联储的本质职能;语言通俗精炼,带领普通读者一探现代金融系统的玄妙。 内容推荐 佩里·梅林所著的《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通过回顾美国金融史,梳理自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金融系统中各派观点和思潮的演变,这本《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介绍了现代金融业的运行原理,探索了危机的成因,并阐述了美联储如何将欧洲的央行业务智慧运用于美国独特而动荡的金融环境。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围绕联储的争议和误读方兴未艾的当下,《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旨在向公众指出美联储的本质职能——扮演金融系统中的“最后交易商”,以确保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继承了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哲特(Walter Bagehot)1873年的名著《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的优秀传统,用通俗精炼的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在金融系统运行的复杂机理和大众的好奇心之间搭建了桥梁。 目录 致谢 导论 货币观点的角度 得自危机的教训 第1章 新旧伦巴底街 信贷固有不稳定性 旧伦巴底街 新伦巴底街 第2章 当前金融体系的起源 从国家银行到美联储 从战时金融到大祸临头 萧条和战争期间的非商业性贷款 第3章 管理的时代 货币政策和就业法案 学者们的声音 货币瓦尔拉主义 异议 第4章 掉期的艺术 货币掉期和非抛补利率平价准则 美丽新世界 从现代金融到现代宏观经济学 第5章 交易商做些什么? 进入货币市场 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 剖析危机 货币政策 第6章 学自危机 吉米·斯图尔特的深远影响 莫尔顿—马丁压力测试 最后交易商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信贷固有不稳定性 因为某人的现金流入,是另一个人的现金流出,所以信贷的两个方面不仅表现在个人层面上,而且还表现在整个国家层面上。如果信贷诱惑使得某人增加支出,那么直接结果是系统内其他某处收入的增加,而这种收入之后又转变成更多的支出。类似地,如果债务的负担使得某人减少支出,那么直接结果是系统内其他某处收入的减少,而这种被减少的收入也是被减少的支出。资产负债表的相互作用是英国货币经济学家拉尔夫·霍特里(Ralph Hawtrey)所说的信贷固有不稳定性的源头。在他的观点里,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防止信贷推动型泡沫的出现,以及避免必然紧随其后的崩溃。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贷固有不稳定性不全是一件坏事。在上升时,不动产矗立而起,新技术得以采纳,而且产能得以扩张。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一直坚持认为:对于“创造性毁灭”过程这一资本主义动力之源而言,信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构建的重要机制使得新事物能将资源从旧事物那里抢夺过来。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稳定性与增长密不可分,而控制不稳定性的中央银行,总是有抑制上升的新事物并纵容没落的旧事物的风险。 因此,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下面的问题都会出现: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想要抑制的霍特里所谓的投机性泡沫,还是我们试图引起的熊彼特所说的有活力的增长?这个问题难以回答的一个原因是,信贷推动型繁荣显然与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关联。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试着区分投机信贷和生产信贷之间的区别,并寻找以后者优先的渠道贷款。.但是,实际上,在找出二者的界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困难,甚至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实行区别放贷常常是不可能的。就后者而言,金融制度结构,包括规则结构,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潜在的借方和贷方可以在权威部门管辖之外找到对方并达成交易,那么即使社会所需要的信贷使用方法能被区分出来并得以认可,但是将信贷按这些用途分配仍然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信贷总量的控制都是非常困难的。) 在最后的分析中,整个系统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杠杆来源就是中央银行所承担的“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如果银行因其对零售支付系统的管理而成为典型的金融机构,那么中央银行也因其对银行自身所使用的支付系统的管理而成为典型的银行。当一个银行向另一个银行进行支付,该机制就得改写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支付行账户上就会有一个记入借方的款项,而收款行就会有一个记入贷方的款项。在这里,由于中央银行账簿要求记下每天的净支付,那么我们就找到了整个系统的根本原则之所在。 海曼·明斯基将这一要求称为“生存约束”(surival constraint)——现金流入必须足以应付现金流出——而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约束。对银行而言,生存约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储备约束”(reserve constraint),因为银行利用其央行的储备账户来清算净支付。中央银行乐于在更大一级的系统中见到的杠杆最终因以下情况而出现了:没有足够存款来履行支付的银行,就必须从中央银行借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借款出去,否则只有承担支付系统崩溃的风险,但是这样的放贷未必便宜且容易。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刻对价格和可获取资金的控制,是其对系统控制的源泉。 仅仅因为这种支付模式的波动,采取这类控制的机会自然就会经常出现,但是在必要时,中央银行也可以创造这种机会。正因为如此,当中央银行通过卖出国库券“收紧银根”时,整个银行系统必须向中央银行付款的结果就会出现,这就相当于收紧了整个银行所面对的生存约束。或者,当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库券来“放松银根”时,中央银行向整个银行系统进行支付的结果就会出现,这就放松了生存约束。这些银行相互干预的结果暴露了银行推迟支付到期贷款的成本——短期利率。从历史观点而言,中央银行调控的艺术统统都是围绕着提高或降低成本而展开的。 中央银行影响所有银行在日常清算时所面对的松紧程度的能力,对整个信贷体系产生了一些控制,但是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私人信贷弹性一直都是公开信贷的替代物。在央行努力收紧约束时,有时央行最多也就是迫使银行寻找和利用另一种私人信贷渠道。 P14-16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用通俗精炼的文笔追溯了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弹性过剩”的历史……梅林将精彩留到了最后——在那里读者可以读到对联储如何用一系列的借贷计划拯救美国金融体系的精彩描述。 ——Bloomberg News 对本次危机在过往的货币思想和中央银行实务中的历史渊源的追溯,没有第二本书达到了本书所取得的成就。这本书精彩绝伦,具有独创性,且构思完美。 ——Charles A.E. Goodhart(伦敦经济学院) 凭借其对金融历史的回顾和书中提出的简明易懂的模型,《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毫无疑问是关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美联储今日之角色的最好指南。此外,考虑到危机的严重性,这本书还为金融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对于决策者来说,可谓恰逢其时。 ——James K.Galbraith(《掠夺型政府》作者,美国自由派形态教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之子) 面对支离破碎的全球金融体系,很多机构和个人都承担起了重振美国银行业的责任,但对此美联储才负有最根本的责任。如果你希望了解美联储是如何帮助银行的,了解美国金融体系是如何从悬崖边一步步地逐渐挪回安全地带的,这本书,你值得拥有! ——Simon Johnson(《13个银行家: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真实图像》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