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马克思”: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
一、“千年伟人”:为什么总是他?
二、“马克思”依然在场
三、“走进马克思”
四、“超过马克思”
五、“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逻辑与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特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逻辑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关系辨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
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六、“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七、“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八、“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误区辨正
一、是“中国化”,而非“洋教条化”
二、是“具体化”,而非“马教条化”
三、是“时代化”,而非“学院化”
四、是“大众化”,而非“精英化”
五、是“整体化”,而非“图谱化”
六、是“学理化”,而非“常识化”
七、是“通俗化”,而非“庸俗化”
八、是“民族化”,而非“民族主义化”
九、是“马克思主义化”,而非“相对主义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程
一、引介中传播阶段(1917—1935)
二、系统化发展阶段(1935—1949)
三、曲折中前进阶段(1949—1966)
四、扭曲中停滞阶段(1966—1977)
五、有序中推进阶段(1978—2002)
六、立体化拓展阶段(2003至今)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与“发展”相结合:既不丢“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
二、“反‘左’”与“反右”相结合: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
三、“主义”与“问题”相结合:既高举思想旗帜,又直面现实生活
四、“批判”与“借鉴”相结合:既坚持古为今用,又坚持洋为中用
五、“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既敢于突破陈规,又勇于创立新说
六、“真理”与“价值”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精神,又体现人文关怀
七、“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坚持世界眼光
八、“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既依靠集体智慧,又尊重群众创造
九、“反思”与“建构”相结合:既善于总结历史,又注重引领未来
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反对“空洞的理论”,又反对“盲目的实践”
下篇 历史篇
第六章 应用革命理论于革命实践——中共早期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四、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结语 思想理论常青树
附录 回顾·反思·前瞻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