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悠悠往事--与先生吕同六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岁月(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蔡蓉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吕同六从事意大利文学研究和翻译40余年,是意大利文学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对意大利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有精深的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作者蔡蓉作为吕先生的夫人,用细腻的手法回忆吕先生毕生从事意大利文艺作品的翻译工作,详细地反映了吕先生一生的为人和生平。《悠悠往事--与先生吕同六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岁月(修订版)》让读者不仅了解吕先生的作品,还能从中知道吕先生对家人、对家事所执的智慧和理解。

内容推荐

纪念中国著名意大利文学、文化研究家、评论家、翻译巨匠吕同六逝世十周年。

在《悠悠往事--与先生吕同六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岁月(修订版)》中,吕同六夫人蔡蓉、亲友、众多学者笔墨浓情追述吕同六的学术成就,缅怀吕同六的学问人生。

目录

引子

一、萍水相逢相识相知(1962—1967)

二、“文革”蒙冤矢志不渝(1968—1978)

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1979—1989)

四、甘守寂寞笔耕不辍(1990—1999)

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00—2005)

附录一 家乡亲人的怀念

 ·在纪念吕同六先生逝世三周年暨吕同六纪念文集《永远的吕同六》发布会上的发言

 ·《春蚕吐丝》——在吕同六逝世四周年暨《春蚕吐丝》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亲爱的爸爸,我爱你,永远爱着你

 ·亲情暖心窝—追忆亲人吕同六

 ·怀念我的二哥吕同六

 ·“中意文化大使之家”——记吕同六一家

 ·缅怀姐夫吕同六

 ·在纪念吕同六逝世周年会议上的发言

 ·翻译家的寂寞是一座桥(上)——记意大利语言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吕同六

 ·翻译家的寂寞是一座桥(下)——记意大利语言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吕同六

 ·我们的吕同六叔叔

 ·吕同六先生与中意文化学术交流

附录二 吕同六致家乡亲人的信函

 ·吕同六给兄、姐的信——追忆母亲

 ·致家乡江苏丹阳母校的两封信——深深的怀念、师恩难忘

 ·吕同六给妻子的两封信

 ·吕同六给女儿的两封信

附录三 中意友人的追思

 ·在纪念吕同六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讲话

 ·向生命致敬!——怀念吕同六先生

 ·意大利现任驻华大使严农祺缅怀吕同六先生

 ·意大利驻华使馆代办董贝达代表孟凯蒂大使和意使馆的唁函

 ·虽逝犹生历历在目——我的朋友吕同六

 ·缅怀吕同六

 ·一位大师和益友

 ·吕同六教授将成为所有人的榜样

 ·回忆吕同六

 ·缅怀吕同六

 ·在纪念吕同六逝世三周年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纪念吕同六逝世周年

 ·纪念吕同六同志

 ·“一枚银币的两面”——悼念学者和翻译家吕同六

 ·你就这样匆匆走了——悼亡友吕同六

 ·一位英年早逝的绅士学者—一宦思吕同六

 ·追思同六先生

 ·忆吕同六先生

 ·戏剧让我认识了吕同六教授

 ·缅怀吕同六先生:是怎样的风令我黯然神伤

 ·翻译的秘密——2005年文化年鉴之故人吕同六

 ·怀念敬佩

 ·思念不尽风范永存一吕同六教授逝世九周年祭

 ·回忆与缅怀

 ·中意共同纪念吕同六逝世三周年

 ·深切怀念我们的领军人物吕同六老师

 ·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怀念吕同六先生

 ·无题一写在吕同六老师逝世五周年

 ·悼吕同六先生

 ·假若他还活着

 ·鄂多立克、斯戈隆与吕同六先生——在吕同六先生逝世四周年暨《春蚕吐丝》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我眼中的吕同六先生和蔡蓉老师

 ·回忆与吕同六的交往

 ·出版工作让我结识了意大利文学研究领军人吕同六教授

 ·写在吕同六学长逝世一周年——在吕同六学长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讲话

 ·跨越寂寞写意人生—一怀念一生献给意大利文学研究事业的吕同六学长

 ·吕同六先生与南师大意大利语专业——深切追念吕同六先生在创建南师大意大利语专业中的功绩

附录四 中国和意大利分别赋予吕同六的荣誉与奖励

 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对吕同六的报道

附录五 吕同六年表

附录六 吕同六主要论著、译作、编著目录

试读章节

1963年,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逐渐好转,我正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意大利语专业本科班读三年级。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艰苦、师资缺乏。受意大利共产党派遣来教我们的意籍女教师在当时我国一片“反修防修”的批判声中,中断合同回国。由于没有意籍老师,班上有的同学提前返回原派遣单位边工作边学习,他们觉得那样总比在学院没有教师自学强。为了克服困难,继续完成学业,学院领导为我们请来吕同六先生讲课。同六1962年刚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回国,被我军总参谋部选中,由于同六的志趣是意大利文学,后经人介绍,进人那时候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前身)工作。他生于1938年,年龄比我们班上同学大不了多少,但显得睿智成熟,学识渊博。他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甚严,同学们对他颇生几分敬畏。我和班上另一位女同学共同主管学习,周末轮流去社科院给吕同六老师送全班同学作业本,他批改后上课时再发还大家。一个周末傍晚,当我第一次背着全班同学练习本踏进吕老师工作的办公室时,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他办公桌上插在花瓶中的一束非常抢眼、洁白如雪的鲜花。走近吕老师的办公桌,我一面将全班同学的作业本递给他,一面近距离观察到洁白的花瓣上尚有点点水珠,花朵含苞欲放,散发出阵阵沁人的馨香。看得出来,这是刚买到的鲜花。1963年的北京城,花店寥寥无几,能买到如此鲜嫩的花不是那么容易。价格不会一般。我似乎悟出点什么,不一会儿便告辞回校。我是个循规蹈矩的大学生,60年代初期,大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期间不准谈恋爱,而且从小家庭对我管教也甚严。我母亲肖夏声曾是江西九江市的模范教师。记得小时候,她常把班上生活困难的学生带到家中和我们一起吃饭。母亲年轻时,在九江师范女中学习,她曾在华中地区体育大赛中荣获女子跨栏赛冠军,外号“肖燕子”,为江西省赢得唯一的1分,受到军乐队到火车站列队奏乐欢迎的礼遇。母亲在小学教语文、算术和体育。不到五岁的我被母亲送去上一年级,成绩皆优。母亲受到乡下旧思想浓厚的祖母嫌她只生三个女孩,没生男孩的埋怨,就常对我说:“别人盼子成龙,我是盼女成凤,你一定要发奋努力学习。”

1960年,外交部根据中央指示,从全国各个外国语大学挑选一批学生作为外交部代培生,分送到北京各大学学习小国语言,毕业后留外交部工作,为今后我国同这些国家建交,开展我国外交新局面作人才准备。当时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即将升读本科三年级的我被选中,那次一共选上一名女生,两名男生。我们来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学院负责人说我是女孩,就学意大利语,其他两位男生,一位学葡语,一位学非洲的斯瓦希里语。就这样,负责人的一句话,一锤定音,决定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我的父母非常高兴,母亲尤感欣慰,她认为,家境贫寒,生活在上海一间简陋不足9平方米的小阁楼中的我能被外交部选上去北京学意大利语,毕业后就留在外交部工作,实在是为她争了口气。母亲明确规定我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才能考虑个人大事。快毕业的那一学期,每逢周日,接到吕老师打来约我进城的公用电话,我除了小声地说“不”字,没有二话。同样,接到学院其他男生要求交朋友的信件时,我也总是友好地加上一个信封退回,因为我认为,处在青春花季时的女孩,收到一些异性来信,不是什么奇怪事情,只要自己一不花对方一分钱,二不伤害对方,就能稳妥地处理好这种事情。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单纯简单、朴实听话,像一张白纸。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们,由于食品匮乏,几乎都有轻重不同的营养不良浮肿症,食堂的主食经常是男女生每人两个窝头,副食总是大锅熬白菜。那时还经常停电,灯一亮,往往发现放在饭桌上我的另一个窝头不翼而飞。每月每人的二两点心,我往往咬一两口就存放在枕头边舍不得吃,不像男生那样,发到手后就全部吞下肚。一天上完二节课后,肚子咕咕叫,我跑到宿舍枕边一摸,二两点心也不翼而飞。那时,我们一间大集体宿舍,住了十多个女生,从不锁门,丢了二两点心,虽说是一个月的配额,也就默不吱声算了。兴许,还有像我这样丢了点心不吱声的女生。果然,我班另一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女同学悄声告诉我,家里寄给她的巧克力奶糖不见了。到毕业那年,随着国家经济好转,我们学院伙食改善不少,有肉吃,能吃饱了。一天晚自习后,我走在回宿舍的黝黑小路上,不知学院哪个系的一位男生,人高马大,拦住我的去路说:“对不起,困难时期,我饿得撑不住了,偷过你的窝头、点心。”惊得我马上说:“别用‘偷’字嘛,本来我们女生肚子就没你们男生大,拿着吃就吃了呗!”我还来不及看清这位男生的面容,只见他匆匆朝我鞠了一躬,转身就跑了。后来,我把这事当故事讲给吕老师听,他笑着说:“你们这批60年代初的大学生,憨憨的、纯纯的,你都马上大学毕业了,我星期天请你上午出来,公共电话中你吓得只会小声说‘不’。”

P8-11

序言

2005年10月28日,同六告别了67岁又9个月的人生之路后驾鹤仙去。虽然他盛年早逝,却干了相当于百岁人生的工作。他四十余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忘我笔耕,矢志不渝地促进中意文化交流事业。意大利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人文主义,一扫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给意大利和欧洲的社会精神生活倾注勃勃生机,开创了文学艺术全面繁荣的局面,在抒情诗、长篇叙事诗、长、中、短篇小说、戏剧、喜剧、古典散文、文艺理论等诸多领域、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意大利亦是文学传统悠久的古国,从文艺复兴至今,哺育了众多的文学大师,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仅上个世纪就先后出现了六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卡尔杜齐(CARDUCCI)、女作家黛莱达(DELEDDA)、诗人夸西莫多(QUASIMODO)、戏剧大师皮兰德娄(PIRANDELLO)、诗人蒙塔莱(MONTALE)、剧作家达里奥·福(DARILO FO)。在当代世界文学中,意大利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六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评论与翻译的开拓者与领军人,先后向国人翻译、主编、撰写和介绍了一百八十多位意大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经典散文家、文论家的作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六将源远流长的意大利文学、文化瑰宝之花移植到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使之争奇斗艳,开拓国人视野、推进我国新文化的建设。意大利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同六作为一名意大利文学、文化研究者也不妨说是一位文化使者和导游者,同六倾其一生的研究著述、文论、评论、散文以及长篇、中篇、短篇小说,诗歌,戏剧,喜剧、经典散文、文艺理论等译作,是留给国人的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六是永恒的。

同六的岁月不再,我的感情却无法轻易流走,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岁月、太多割舍不下的真实情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备受同六关爱呵护的我早已习惯夫妻双双来日方长的温馨生活,从未想到他会先我而去。突然孑然一身的我,内心悲痛欲绝,茫然不知如何面对从此没有他的日子。“人间真爱金不换,阴阳两界隔不断,四十春秋情未了,唯有梦里再续缘。”我一次次在梦中与同六牵手相会,唯有在梦境中感受些似有似无的欣慰和幸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每当梦醒,常常泪湿枕巾,陷入深深的无奈和伤感之中。

“父爱如山。”年近九旬的老父亲蔡敬范从老家赶来开导我说:“再好的夫妻也不可能一起走,你可要坚强啊!”慈父一席话,语出铿锵,掷地有声,让我茅塞顿开,清醒过来。的确,伤感无济于事,唯有化为力量和行动,理性坚强地面对,做些承志之举的工作,才是冥冥中同六的心愿。

岁月蹉跎,光阴如梭。转眼间,同六逝去近六年,他渐行渐远了……可是,对我来说,他的举止音容依然鲜活亲切,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古人说得好,心灵相通的姻缘知己,乃千年修得的正果,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蚀。记忆就是萦回岁月的印记。生命中需要记忆的余韵,才会刻骨铭心。与同六风雨同舟40年的悠悠往事,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忘却,相反,在我记忆深处,已沉淀定格为永恒。

人总是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论长短,活的于国于民有利就有价值,就有意义。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顺遂的,不幸、重厄和病魔常常会不期而遇。“多难兴邦,磨难育人。”“自古雄才多磨难,少有纨绔成伟男。”有了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人生会因磨难而不断升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六不是一个完人,却是视工作胜似生命的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人品和文品兼优、执著、勤奋的人,一个精神不倒、乐观向上的人。这样的人,就算他的肉体不复存在了,也总是令人怀念。时至今日,真情缅怀同六的文章源源不断。事实说明,现在依然深深怀念同六的人,远不只是我、女儿和家人……

我要衷心感谢那些不断鼓励我将同六遗作整理结集、敦促我写出更多真实回忆的朋友们,如安徽文艺出版社前总编裴善明先生,人民出版社的林敏女士,中国国际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专家学者们,他们至诚至义,始终赋予我力量和勇气。更要特别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领导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和胆识,在当前出版严肃学术著作尤其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支持出版《吕同六全集》功德无量的壮举。毋庸置疑,《吕同六全集》凝聚了吕同六先生在研究、译介意大利文学、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事业四十余年的主要成果。在我国改革开放愈来愈深入发展的今天,借鉴和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愈益成为改革开放国策的需要,也愈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我国杰出诗人艾青先生说得好:“阳光,谁都不能垄断”。越是民族的经典,越是属于世界的经典。意大利历史悠久,珍贵的文学、文化成果,是整个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意大利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学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样,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

早在青年时代,同六将他的笔名定为吕凝,看来,这个“凝”字,恰到好处地反映在《吕同六全集》中,它们凝聚了吕同六先生毕生对意大利文学的研究和译介事业,凝聚了他的灵魂和心血,凝聚了他的学识和智慧,凝聚了他的整个生命。如果说,凤凰在烈火中获得再生,那么,同六在他倾其一生的文学研究、译介事业中,在他的《吕同六全集》中获得了再生。同六生前清醒地知道,他作为一名意大利文学研究者的毕生努力目标,就是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帮助人们认识意大利文学和文化,踏踏实实地推动意大利文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遗余力地去推进中意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友谊、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而他所从事的这一工作,也是建设自己祖国——中国新文化的伟大事业的一部分。意大利授予他的许多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研究、翻译意大利文学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的见证。从长远看,《吕同六全集》也是中意文化、文学交流的一部见证史,具有久远的价值,是吕同六先生以毕生心血献给祖国、留给后辈的一笔无价文化遗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传承下去的代代后人可以在《吕同六全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一步促进中意文学、文化交流的深人发展,不断增进中意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我想这就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和我共同致力于出版《吕同六全集》的初衷和目的。

在同六逝世后的数年中,我深居简出,日子过得宁静淡定而充实。一面照顾耄耋之年老父亲的起居生活,一面潜心阅读、整理同六的遗作,竭尽全力完成同六未竞的译作。尽管晚上很少在12点前就寝,但日日徜徉在书海中,真切感悟到同六生前常说的“读而知渺小,写而知不足”、“阅读可以将生活中的烦恼时刻变为美好时光,阅读好书的生活就是真生活”的真谛。毋庸否认,回忆也是痛苦的心灵历程。我冀望通过对同六的回忆、怀念与铭记,来充实、激扬自己的情感,使对他的祭奠,在超越了单纯的哀思和感伤后,承载一点担当和承志之举。同六和我同属长在红旗下,是与我们共和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一代人,也是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参加者和见证人,我们目睹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人民解放和幸福、国家富强和民主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激烈、最巨大的改革开放年代。展现真实的历史事实,是对逝者、对读者、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作为当事人、知情者的妻子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鉴此,本着真实第一的原则,我尽量要求自己不负众望,通过手中之笔,在重点回忆同六的学术道路的同时,把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真实、重要往事,和着泪水写成文字,以彰显和见证同六鲜为人知的人格魅力的另一面。同时,借10卷《吕同六全集》出版问世和本书修订再版之机,为同六逝世十周年献上妻子的祭奠和深切思念。

我的回忆如能为读者进入《吕同六全集》起到一点铺垫的作用,我就十分满足,觉得可以告慰同六的在天之灵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