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编辑部编著的《漫忆(名人传记精华本)》讲述名人或回忆名人的国事、家风和人情故事。作为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亲历者,他们见证了那段不寻常的往事;作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风尚的传承者,他的一切,都让后辈心怀无尽的思念;朋友之间,演绎的是情义;亲人之间,倾诉的是心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漫忆(名人传记精华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名人传记编辑部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人传记编辑部编著的《漫忆(名人传记精华本)》讲述名人或回忆名人的国事、家风和人情故事。作为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亲历者,他们见证了那段不寻常的往事;作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风尚的传承者,他的一切,都让后辈心怀无尽的思念;朋友之间,演绎的是情义;亲人之间,倾诉的是心事。 内容推荐 名人传记编辑部编著的《漫忆(名人传记精华本)》按“国事”、“家风”、“人情”三个专辑精选数十篇名人传记,其中包括林克: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挺过寒冬的彭真;在执行周总理专机任务的日子里;朱德搬出中南海始末;我的父亲沈从文;我的妻子张允和;张爱玲与胡适的“悲欢离合”等,反映了《名人传记》大气、厚重、文化内涵丰富的风格。 目录 国事 林克:我所知道的毛泽东 挺过寒冬的彭真 在执行周总理专机任务的日子里 朱德搬出中南海始末 杨尚昆与中共中央第三次大搬家 和领袖们在一起的日子 ——访中南海原警卫员俞标 父亲张自忠殉国前后 邬吉成侧观庐山会议 我的父亲吴德峰曾是“中共特务三大亨”之一 我所了解的胡风案件点滴 家风 追忆父亲胡耀邦最后的日子 秦铁:我所认识的父亲博古 有趣的老爹熊向晖 我眼里的父亲梁启超 王东明:我的父亲王国维 这就是我的父亲——梁漱溟 我的父亲沈从文 人情 鲁迅和郭沫若的笔墨官司 “国宝”陈垣与诤友胡适 张恨水与周瘦鹃的文字之交 我的妻子张允和 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张爱玲与胡适的“悲欢离合” 祖父刘文辉的寻常之事 我的姐姐川岛芳子 ——中国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讲述姐姐的一生 试读章节 林克:我所知道的毛泽东 ◎口述/林克文/王凡 林克从1954年起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毛泽东英语,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十二年之久。 初人中南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的格局重新整合,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新生政权的领袖,毛泽东敏锐地感到,如果不能把握住“乱云飞渡”的时局,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居于有利地位,新政权的巩固、战后的复兴都无从谈起。毛泽东感到需要一个懂英文的国际问题秘书。 几经物色,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我被选中。1954年10月,我住进了中南海静谷的一个四合院,住在一起的还有逄先知。当时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负责人田家英,就住在我隔壁的另一个四合院内。走出小院,毛泽东居所丰泽园的尖尖屋脊,尽在视野之内。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又搬进丰泽园,与毛泽东的寓所相邻。院内是个小花园,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散步。 进中南海后,我的工作关系就转到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因而,在见毛泽东之前,田家英先找到了我。“你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决心坐冷板凳,要刻苦钻研,否则可能三五年内,在工作上帮不上主席的忙。”身兼毛泽东政治秘书的田家英,说出了自己多年的体会。 我由此而知毛泽东对秘书的要求较高,不免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一职务生出一丝疑虑。但党交给的工作就要尽全力做好,这是我的信条。 我给毛泽东当英文老师 我担任秘书工作后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 池水清清,树影婆娑,却无法拂去我当时心中的忐忑。刚刚在池中舒展罢的毛泽东,情绪颇佳,微笑着让我坐到他身边的藤椅上,工作人员已为我们斟好了茶。 “什么地方人哟?好大年纪?”毛泽东乡音难改。 “籍贯江苏。二十九岁。”我有点拘谨。 “口音不大像嘛。” “是的,我小时候在保定读书。‘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往北平,后来上了燕京大学,读国际经济专业。” 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在南北游历中曾到过保定,并“沿着城墙走了一圈”。此时我提到保定,立即引起毛泽东的谈兴。 “保定很有名喽。你晓得那里有个莲花池吗?那是北洋军阀头子曹锟修的私人花园。” 触及历史,毛泽东谈锋更健:“曹锟用五千银圆一张选票,收买了五百多名‘猪仔议员’,很下本钱哪。他是个很有名的贿选总统哩!”曹锟贿选期间,毛泽东正置身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他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抨击污秽的军阀政治。 而后,毛泽东话锋一转,眉宇间透着诚恳,说:“你做我的老师,教教英语,好吗?” 一番寒暄,一段生动风趣的旧闻,已使我恢复了平静自然。毛泽东接着说:“过去,我做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做学生,拜师喽。”言罢,抱了抱拳,无忌地大笑起来。 在我新接受的工作中,即有教主席英语一项。我从有关人员那儿得知,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自学过英语,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学习从哪儿人手,尚无头绪。于是我建议说:“您看,是不是从学习一些短的政论文章开始?”毛泽东欣然同意。我随即拿出一本事先准备好的英文版《人民中国》杂志。 从那天起,我开始给毛泽东当英语老师。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毛泽东学英语的兴致颇高,无论在京还是在外地,他常能挤出时间学习,一般是个把小时,有时三四个小时,兴致高时,最多达七八个小时。甚至在出巡的火车、轮船、飞机上,这种学习也不间断。 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后来被称作是毛泽东“飞机上的工作照”,郭沫若还为之赋诗一首。实际上那并非毛泽东的工作照,而是毛泽东在飞机上学英语的照片。 对此我记得十分清楚,那是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从照片上看,桌面上有两只对放的茶杯,两份对摆的文件,显然应有两个人。那是我正与主席学英语。两份“文件”是《人民日报》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英译本。当时侯波同志来跟我打招呼,说是要为主席摄影,我便闪到了一边。拍照的那一天,是3月19日晨,从徐州飞往南京的途中,我的日记上有记载。 也是在那一年冬季,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了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当时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的领袖会谈,并参与起草了共同宣言,毛泽东还作了多次讲话,并提出十五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在整个会议进程中,他都非常紧张繁忙。尽管如此,毛泽东的英语学习却始终未曾中断,每每在天色未明时,他便邀我到他的寝室——原俄国沙皇的寝宫去领读。 那时,毛泽东已年逾花甲。他自谓学习英语“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但他毅力非凡,表示“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能够看英文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