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做官样文章(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完颜绍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今中外,只要有国家有政权,就一定有公务员有官场。这本《做官样文章(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系《古代公务员职场指要》丛书之一,作者完颜绍元从纷乱繁杂的史料中就中国古代官场中上下班、机关值班、衙署门卫制、信访投诉、官署保密制、官印管理使用、公务出差、官员任职期限、考核、京官外任、离任审计、巡视机制、“三公经费”、地方驻京办事处、政府编外机构、官吏惩戒、官场连坐、失职与问责、犯赌和禁赌、罢免与复出,等等,一一发掘,细细道来,生动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的原貌,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既有材料,又有故事,还有诙谐幽默之评说,可谓给爱好文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咀嚼回味的“零食”。

内容推荐

“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丛书以宏富史料和精彩案例,从入仕门径、履历填写、见习试职、值班考勤、在职进修、任期考核、选拔推荐、升迁路线,以及住房乘车、食堂公宴、医疗退休、家属待遇、公务出差、节日休假、行话套语、问责惩戒等一系列独特视点,将古代官吏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一一生动呈现,全景展示了衙门上班族职场博弈中的酸甜苫辣、轶事秘辛。完颜绍元编著的这本《做官样文章(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二十七章,内容涉及赴远支边的历史考察、离任审计制度、“三公经费”的曲折历程、地方驻京办事处等。

目录

第一章 从“上班”说开去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有光”“无光”上班族

 进出宫门凭门籍

 朝班与退朝

 放朝三日为泥涂

 官府散衙已临昏

 直日议程一览表

 误卯缺勤打屁股

 上班签到,下班签退

 考勤前紧后松

第二章 夜宿机关话值班

 大小官员要夜值

 宰相年高无例外

 禁中夜半定天下

 轮值数旬一归家

 值夜幸遇真如梦

 西苑宿值写青词

 夜值惊魂二三事

 丰盛的值班馔肴

第三章 门卫·门规·门包

 衙置门卫由来已久

 号房——衙署门卫室

 门簿——人物出入登记册

 公门一入深似海

 出入点检,门禁森严

 门卫收入累千金

 门包之害,上达天听

 门政积弊割除难

 门包断送清王朝

第四章 信访与投诉

 朝门前的谤木肺石

 听诣公车上诉

 击登闻鼓诉冤情

 大收人望的“意见箱”

 设匦利弊,见仁见智

 登闻鼓院与登闻检院

 广耳目,通下情

 勤求民隐明镜悬

第五章 奉公守法谈保密

 为政慎言,多言多败

 漏泄信息量刑不定

 历代自建保密纪律

 晏殊吞吃的历史之谜

 保密制度贯彻不力

 吏胥营私泄官事

 纪晓岚流放为哪般

第六章 掌权行令话公章

 “拿印把子”——掌权的代名词

 从官员之印到官府之印

 “公章 ”诞生在唐代

 官印规格始乱终严

 封之以泥,抑之以印

 印文书体与钤印格式

 官印保管与使用

 基层用印频率高

第七章 奉使出差与公费旅游

 驿政——贯通全国的公务网络

 食宿交通配套供应

 因人而异的出差待遇

 驿券——支取钱物的凭证

 出差住宿的变通

 客房里的身份PK

 假公济私猫腻多

 长官随行皆发财

 馆驿变成八大胡同

第八章 公务笔记面面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捂笏——仕宦身份的标志

 笏囊——古代的公文包

 大小官员人手一本

 执笏非专用于朝见

 由“公事单子”说开去

 笔记本里记“奏对”

 奏对笔记详于官修实录

 御前会议各自记录

 神秘的官员笔记本

第九章 回避:徇私的预防

 禁忌转密“三互法”

 王安石避亲家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江浙苏松人不得为户部官

 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回避之政,利弊两存

第十章 任职周期由长变短

 世卿世禄官无任期

 三载考绩九年一任成定规

 大满小满盆满钵满

 两年一任成常态

 制度嬗替有原因

 任期短促弊端大

 久任吏员藐视限任上司

第十一章 通贯历代的低职高配

 官秩随职,能上能下

 增秩赐金,留任原职

 县官位次在下滑

 北朝兼职县长多

 蹉跎十年“将仕郎”

 低官位“守”高职位

 两宋京官的带职下放

 漫说七品芝麻官

 官制嬗变得失谈

第十二章 官员考核弹性大

 官吏考核来历久远

 汉代考核三等九列

 唐代考核分类分级

 “四善”与“二十七最”

 “最”实“善”虚,虚实结合

 引据“事实”书写评语

 折算分数古已有之

 考以四格,纠以八法

 难以摆脱的考核通病

第十三章 人走茶凉话休官

 秦汉休官打碎饭碗

 唐宋休官搬出官邸

 平生未有三间屋

 致仕还乡,不给公乘

 离职看病,自己埋单

 海瑞还乡,居舍萧然

 凡事不能光看制度

第十四章 京官外任升迁快

 中央地方适度分权

 竞内薄外成风俗

 下去吃饭再上来

 提升官品,激励外任

 “厚外官薄京官”的薪酬改革

 “官升七级”也不干

 外任成了香饽饽

 退回京朝,降级补用

第十五章 赴远支边的历史考察

 秦汉边区循吏多

 边官久任是把双刃剑

 朝野上下重内轻外

 边官补缺出新政

 规避边远,勘实责罚

 “烟瘴之地”实施特殊政策

 改土归流提出更多支边需求

 赴边任官有多种优待

第十六章 离任审计有制度

 汉代不禁官吏自炒鱿鱼

 唐代刺史迁调必须交割

 唐宋郡守只负领导责任

 明清州县一把手包办

 鸡蛋缝里挑骨头

 不看僧面看佛面

 处理疑难皆有相关规定

 交代不清,县长羁死任所

 卯摊寅粮,百姓遭殃

 缺份也可做交易

 朝中有人好接盘

第十七章 从“学室”到“仕学馆”

 “作吏”必先“以吏为师”

 明习律令学业务

 上司下级,互为同学

 争相传习《甲乙判》

 专业考察管下不管上

 高级官员顺时读《月令》

 今上诏书层层传达学习

 认真学习还要善于运用

 不通律意交部议处

 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十八章 朝廷派来巡视团

 两级巡视体制的形成

 刺史盯住“二千石”

 郡国督邮周巡基层

 分权制衡的两面效应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要求亲过闾里,不许走马看花

 宋代的复式巡察制

 无所不察的明代巡按

 明察暗访相结合

第十九章 “三公经费”的曲折历程

 汉代的“干饭”和拼车

 唐代的“公厨”和“公宴”

 宋代设置“公使钱”

 公费滥用有禁无止

 尹洙的公费晒账

 苏东坡反对控制公费

 奉使出国是美差

 官商混合组团出境

 贷公款做贸易实惠多

 “公费”十有八九被济私

 公车消费太离谱

 晚清的公费改革

第二十章 地方驻京办事处

 郡国都在京师设邸

 连成一片的特区——百郡邸

 逐级上计,奏报中央

 长官僚属,休戚与共

 朱买臣郡邸奇遇记

 买地建房,所费不赀

 名称变换,武将当家

 经营兑换,服务市场

 加强控制,合署办公

 吴处厚与“车盖亭诗案”

 提塘——明清的行省驻京联络处

 “驻省办事处”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五花八门的编外机构

 编外机构自古就有

 随机建制没有印信

 品级无定,水涨船高

 形形色色的“特开”书局

 王安石倡建条例司

 老谱新曲“国用司”

 解决办公用房方式多

 机关跟着长官跑

 匪夷所思话“箔场”

 编外机构有利弊

第二十二章 财经监督与审计

 从“上计”到“勾检”

 财审合一有缺陷

 泡沫预算居然通过

 焚船秤钉核费用

 逐级审计有时限

 收纳须分项,支出要预算

 天子也曾吃回票

 原始记录妥善保管

 监审体系痼疾难除

 事后审计效用打折扣

 凡目既多,不暇详究

 “部费”各有常数

第二十三章 惩戒条例区别实施

 宰相难逃扣工资

 罚俸名目多,破财不丢官

 职务保留降官秩

 黜陟左迁话贬职

 京官谪外堪比流放

 安置如管制,居住乃靠边

 革职降级分四等

 禁锢——政纪惩戒的终端档次

 宫有九条命,鞭捶身满疮

 维护等级,官官相护

第二十四章 一损俱损说连坐

 秦简上的连坐法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公罪”的职务连坐链

 属员犯赃,追究领导

 行政违失,牵连监察

 荐举也要承担责任

 明清公坐,法网更密

 主动纠举,以免拖累

第二十五章 为官失职要问责

 督责之术

 轻罪深督有偏失

 公罪私罪,区别对待

 轮渡沉覆,监官是问

 河决堤防,知州下岗

 环境污染,“主司同罪”

 明清制度愈趋完善

 “分所应为”,政治问责

第二十六章 官员犯赌,罪加一等

 颜师伯借赌行贿

 陶侃鞭扑“牧猪奴”

 唐代禁赌,有法不行

 进士犯赌,革去功名

 官员犯赌与百姓同罚

 清朝惩赌,一剑封喉

 司官涉足赌场,移交刑部

 天潢贵胄因观赌革职

 官场牌局,娱乐到死

第二十七章 罢免复出名堂多

 罢免复出门道多

 终身禁锢也能解除

 重新任用三种方式

 特殊的“白衣领职”制

 复职操作程序严

 特事特办说“起废”

 “开复”“捐复”两条官道

 “永不叙复”设底线

试读章节

以上所述都是经办政务的机关。此外,在一些掌领专门事务并附设场坊仓储的衙署中,门卫制度中还有出入点检的职能。如北宋时隶属少府监、南宋时改属工部的文思院,附设制作器服、舆辇、册宝、法物、斗器等作坊四十多个,分为上界、下界两片厂区,两界都设有监门官,掌管宫物收支出入登记,凡“文思院等处工作合雇人、入役者,具人数单于监门官点名放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五)。在先隶工部、后改隶殿前司的军器所,门卫还要对出入工匠实行搜身。

何德刚《春明梦录》介绍清代户部银库的门卫搜身:“库兵之入库门也,虽严冬亦脱去衣裤,[库]内别有衣裤(即工作服),亦不能穿之出库。出库时设一板凳,跨之而过,示股间无银也。且[须]两手向上一拍,口叫‘出来’二字,示胁下、口内无银也。”不过该书又披露,库兵们还是有办法偷带银子出库,据说是服用一种药剂后,可使谷道内的一块交骨变松,然后“用猪网油卷圆锭八十两”塞进肛门,“恰可相容”,唯“塞之于内只能容半点钟工夫,稍久亦便出”;“至冬间偷银,又有抽换茶壶之一法:茶壶出库必倒开一验,冬天冰冻,银在茶内,虽倒开亦不坠也”。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门卫检查也很严格,从事编校抄缮者亦各有神通把珍本秘籍挟带出去,文繁不录。

从零星的史料记载看,两宋以前中央部院的门卫系统,多由御史台分管,纳入机关风纪监察范畴。迄南宋,六部门官由吏部从“文臣有才力人”中挑选任命,任期满后可迁转诸寺监丞官阶,最低从八品,最高从七品,也就是说在部级机关当门卫室主任,其级别相当于地方上的县令。

地方衙署的门卫,多归长官直接掌管,由吏胥充任。因为门卫职责除内外防范、司号登录外,还兼有转禀传达、应对访客及文书出入收发等其他多种功能,非娴熟仪制人情者不能胜任,所以“阍吏”(也称门吏、司阍等)即门卫系统的小头头,通常都是长期担任的。

衙署门卫的职掌有这么多,其具体执事人数如“门子”、“门丁”、“门卒”一类,应该不少,但仅从国家认可的衙署编制上看,却并非如此。如《宛署杂记》介绍明代宛平县衙“门子”编制,总共才六名,每年每名支工食银三两六钱。六个门子,仅摊到大门、仪门、宅门这几道关键门户上当看守用,就已觉紧缺,遑论其他。故实际情形总是编制远远少于执事人数,如松江府所属两个县的门子共有八十六名。

到了地方衙署门卫事务日趋繁复、机要性质也日益加重的清代,所谓“门子”已名不副实,大多改为长官的随身侍役,而真正掌管衙署内外门房并分执各项事务的,几乎全换上了长官自己的私人,其中一两个总管级的人物,就是前文所述“阍吏”、“门官”这种角色,更是非长官亲信莫属,反过来还得有几个“三小子”等级的少年侍役服侍他。所以像海瑞提出的门卫应发挥监督长官遵章守纪职能的要求,放在清代,特别是康熙以后,是绝对不可能了。

当然,在级别较高的机关如中央部院或大区行省的衙署,改用私人掌管和执役门卫是绝不允许的。比如凡督抚级衙署,都设置负责传宣的文巡捕和负责警卫的武巡捕,均为占编制的正式官职,相当于分领现代机关的传达室和警卫室。但是内衙门务的总管,必用对长官忠诚且有威望伏众的私人,因为他不仅得管住闲人禁入机要区域,还得看住在内衙供职和住宿的人,包括老爷的亲属在内,不许他们任意跑出来。“盖衙署随处有弊,无内应则不行……不可不慎择而严防”(《学治一得编》)。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为往谒者与长官间发挥传禀沟通作用的人,实为这些长官的亲信“门政”。

P36-37

序言

这套“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实为古代官场生态学。这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大课题,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民情风俗等诸多领域,极具中国特色。

对于这一领域,学界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多系从某一朝代或某一方面所作的具体研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性、贯通性研究的成果则不多见。完颜绍元先生多年沉潜于这一领域,孜孜砣砣,日积月累,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文章,出版了一批著作,诸如《封建衙门探秘》、《中国古代帝王百态》、《趣说古代官场生态》等。最近,他对以往成果进行修订汇总,或充实,或改写,或删削,裒为这套丛书。书分《走官界仕途》、《说官衙门道》、《做官样文章》与《看官场生态》四辑,举凡官员的出身、入仕、培训、升迁、权利与义务、官府结构、官衙布置、官场显规则与潜规则、禁忌与迷信、为官箴言、不同层次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行文格式、文书传递、保密制度、官员经济待遇、正常收入与灰色收入、官员各种开支、日常生活及各色应酬,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堪称古代官场百科全书。

所谓官场,即官吏职场,官吏行使职务活动的社会空间。中国自秦至清,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两千多年间,尽管不同朝代的官场,或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官场,往往差异很大,但综合而言,还是有诸多历代相承、事殊理一的内容与规则存在。粗分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十类关系:

一是君臣关系。尽管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君主专制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君臣关系不可同一而论,例如宋代与明清两代就差异很大,但是,君为臣纲则一,君权不可侵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则一。这是官场最大规则。

二是上下关系。君臣关系也属一种上下关系,但那是一种特别的上下关系。除此之外,表现最为普遍的上下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即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关系,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的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上下关系,官虽负管民之责,但民声、民意对官场亦有影响。

三是主宫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关系。主官、正官权大,辅官、副官权小,但辅官、副官并非聋子的耳朵,往往兼具朝廷耳目与监督主官、正官的功能。

四是官吏关系。官地位高,吏地位低;官流动性大,吏流动性小。但官对于底层实情之了解往往不及吏,官在行使权力时要驱使吏、监督吏,又不得不依赖吏。故主官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官与吏也可称一定意义上的上下关系。

五是内外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京师与地方、京官与地方官关系。京官离权力核心近,升迁机会多,风险也大;地方官离权力核心远,升迁机会少,但风险也小,权力寻租机会多。京官欲办地方事,或分地方利,不能不重视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官如欲升迁,亦需结纳京官。

六是行政官与监察官关系。历代御史、宋代通判、明代巡按,均实施对中央或地方官员的监察。行政与监察,监察者复被监察,成为皇权统治的重要环节。

七是平级政府或平级官员关系。中央六部之间、地方省与省、县与县,均存在这类关系,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一官位的前任与后任,也是一种平级关系。

八是官员的亲友关系。亲戚、同年、师生、同乡都是官员要面对与处理的关系,也是会对官员仕途产生一定影响的关系。

九是官位的重轻肥瘦关系。中央各部或管人或管事或管钱,或清闲或繁剧,地方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很大,于是,官位有显赫、清贵、繁难、闲散、肥缺与瘦缺之分,地区有冲、繁、疲、难之别。同一级别官员,在不同位置、不同地区,其地位、待遇可能差别很大。

十是官场的显规则与潜规则关系。官场有些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没有,成文规则未必真实行,不成文规则未必不重要。潜规则在哪里,怎么实施?皇上没说过,上峰不会教,大多要靠官员自己去揣测、琢磨,属于默会知识一类。

这十大关系,是官员通常会遇到的各种关系中的荦荦大者。其中有物质性的、制度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物质性、制度性、刚性、显性的内容,在传统的史书、志书、类书中,多有记载,而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则多散见于笔记、札记、书信或文艺作品中。要研究官场生态,除了要了解前者,还必须了解其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必须了解各类官员在各种关系中的实际表现。这是一般制度史所短而这一书系所长的地方,也是完颜兄的功力所在。单看下面这些关键词,就可以看出这部书多么独特有味了:官场称谓、官场行话、微服询访、衙署营造与修建、衙署厅壁文化、通讯录、官吏画押、政府采购、官场红包、官场公宴、公务接待、机关食堂、公务人员读书、衙门出版物、正官和副职、机关秘书、行政效率、机构膨胀与精简、立碑颂官、官服、官邸、选拔与推荐、见习与试职、官场教材、升迁路线、俸禄折实、官员医疗、节日与休假、做官年龄、官德考核、官太太封诰、官二代荫叙等。

传统官场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场所,它不同于农场、工场,也不同于商场,但是,又与农、工、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兼具其某些特点,有农之春播秋收,工之精雕细琢,商之尔虞我诈。传统中国高度集权,政府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官场统率农场、工场、商场。与此相应,士农工商,士为百业之首,万业瞩目。传统官场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巨大引力场,是了解传统社会的最好窗口。  ……

其四,读书得间,新见纷呈。作者阅读广博,慧眼识珠,不少寻常资料,经他解读,便成为极有价值的社会经济史料。书中讨论古代城市的房屋动迁问题,能从违章搭建中,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坊市制度的冲击。唐代坊市制度,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居民住宅建造在用墙垣围起来的“坊”内,出入须通过晨启昏闭的坊门,除三品以上高官,其他官民禁止临街启户开窗或接檐起楼。从事商品交易的“市”,也用墙垣围拢,早开晚闭。作者从《南史》记载梁朝一官员居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看出彼时已出现民居与商肆邻接甚至混杂的现象。他还从唐代中后期迭次下令拆除临街破墙开设的违章商店,且屡禁屡犯,说明其时商品经济来势汹涌。到了北宋,坊市隔离的布局终被冲破,《清明上河图》中的商店,几乎都是朝街而开。作者指出,违章建筑有不同类型,或侵街,或侵河,或违反礼制,违章者有的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有的是啼饥号寒的贫民。历代对于违章建筑多有禁令,或杖笞示惩,或枷号示众,并将其建筑或拆或卖或改作他用。处理违章建筑的官员,有的雷厉风行,铁面无私;有的体恤民情,变通处理。作者对于古代城市动拆迁过程中如何动员、如何估价、如何补偿、如何处理钉子户、如何照顾小民利益,均有具体论述。这些真知灼见,都是作者从众多笔记、奏章中,披沙淘会所得。

其五,当下意识,有现实感。任何史论,都有论者对其所处时代的关切,都有现实的影子。本书这一特点极为明显。作者论官员铨选与监督、送礼文化之繁盛,说的是历史,但读者都能从当下社会中找到类似的现象。书中介绍古代公务接待,包括接待地点、接待礼仪与供应规格、接待费用,说到各种具体规定,诸如不许出界迎接、不许滥给供应、不许铺张设宴、不许馈送财礼。汉代就已确立地方长官非奉敕不得出界迎接的规定,后来逐渐形成由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代表长官出界迎送的习惯。宋明两朝都规定,凡中央派往各地专使,不得骚动州县,不得举行迎送供馈筵会等,并规定凡饮食供帐,只宜从俭。唐律宋制明确规定,官员出使接受财礼赠送,一概计赃治罪。明清律令更严,不但不许送礼,连土特产也禁限,规定朝使所至之处,除公务外,不得问此地出产何物,以防索贿。读者目击至此,自然会联想到眼下的八项规定。

其六,文字鲜活,引人入胜。此一特点,全书俯拾即是,毋庸赘述,读者开卷即能体会。

总之,这是一部论旨鲜明、视角独特、取材丰富、新见纷呈、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好书,可以箴官,可以淑世,亦可娱情。

好友出书,先睹为快,特草此心得,以为推介。

2014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4: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