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只要有国家有政权,就一定有公务员有官场。这本《做官样文章(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系《古代公务员职场指要》丛书之一,作者完颜绍元从纷乱繁杂的史料中就中国古代官场中上下班、机关值班、衙署门卫制、信访投诉、官署保密制、官印管理使用、公务出差、官员任职期限、考核、京官外任、离任审计、巡视机制、“三公经费”、地方驻京办事处、政府编外机构、官吏惩戒、官场连坐、失职与问责、犯赌和禁赌、罢免与复出,等等,一一发掘,细细道来,生动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的原貌,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既有材料,又有故事,还有诙谐幽默之评说,可谓给爱好文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咀嚼回味的“零食”。
“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丛书以宏富史料和精彩案例,从入仕门径、履历填写、见习试职、值班考勤、在职进修、任期考核、选拔推荐、升迁路线,以及住房乘车、食堂公宴、医疗退休、家属待遇、公务出差、节日休假、行话套语、问责惩戒等一系列独特视点,将古代官吏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一一生动呈现,全景展示了衙门上班族职场博弈中的酸甜苫辣、轶事秘辛。完颜绍元编著的这本《做官样文章(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二十七章,内容涉及赴远支边的历史考察、离任审计制度、“三公经费”的曲折历程、地方驻京办事处等。
以上所述都是经办政务的机关。此外,在一些掌领专门事务并附设场坊仓储的衙署中,门卫制度中还有出入点检的职能。如北宋时隶属少府监、南宋时改属工部的文思院,附设制作器服、舆辇、册宝、法物、斗器等作坊四十多个,分为上界、下界两片厂区,两界都设有监门官,掌管宫物收支出入登记,凡“文思院等处工作合雇人、入役者,具人数单于监门官点名放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五)。在先隶工部、后改隶殿前司的军器所,门卫还要对出入工匠实行搜身。
何德刚《春明梦录》介绍清代户部银库的门卫搜身:“库兵之入库门也,虽严冬亦脱去衣裤,[库]内别有衣裤(即工作服),亦不能穿之出库。出库时设一板凳,跨之而过,示股间无银也。且[须]两手向上一拍,口叫‘出来’二字,示胁下、口内无银也。”不过该书又披露,库兵们还是有办法偷带银子出库,据说是服用一种药剂后,可使谷道内的一块交骨变松,然后“用猪网油卷圆锭八十两”塞进肛门,“恰可相容”,唯“塞之于内只能容半点钟工夫,稍久亦便出”;“至冬间偷银,又有抽换茶壶之一法:茶壶出库必倒开一验,冬天冰冻,银在茶内,虽倒开亦不坠也”。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门卫检查也很严格,从事编校抄缮者亦各有神通把珍本秘籍挟带出去,文繁不录。
从零星的史料记载看,两宋以前中央部院的门卫系统,多由御史台分管,纳入机关风纪监察范畴。迄南宋,六部门官由吏部从“文臣有才力人”中挑选任命,任期满后可迁转诸寺监丞官阶,最低从八品,最高从七品,也就是说在部级机关当门卫室主任,其级别相当于地方上的县令。
地方衙署的门卫,多归长官直接掌管,由吏胥充任。因为门卫职责除内外防范、司号登录外,还兼有转禀传达、应对访客及文书出入收发等其他多种功能,非娴熟仪制人情者不能胜任,所以“阍吏”(也称门吏、司阍等)即门卫系统的小头头,通常都是长期担任的。
衙署门卫的职掌有这么多,其具体执事人数如“门子”、“门丁”、“门卒”一类,应该不少,但仅从国家认可的衙署编制上看,却并非如此。如《宛署杂记》介绍明代宛平县衙“门子”编制,总共才六名,每年每名支工食银三两六钱。六个门子,仅摊到大门、仪门、宅门这几道关键门户上当看守用,就已觉紧缺,遑论其他。故实际情形总是编制远远少于执事人数,如松江府所属两个县的门子共有八十六名。
到了地方衙署门卫事务日趋繁复、机要性质也日益加重的清代,所谓“门子”已名不副实,大多改为长官的随身侍役,而真正掌管衙署内外门房并分执各项事务的,几乎全换上了长官自己的私人,其中一两个总管级的人物,就是前文所述“阍吏”、“门官”这种角色,更是非长官亲信莫属,反过来还得有几个“三小子”等级的少年侍役服侍他。所以像海瑞提出的门卫应发挥监督长官遵章守纪职能的要求,放在清代,特别是康熙以后,是绝对不可能了。
当然,在级别较高的机关如中央部院或大区行省的衙署,改用私人掌管和执役门卫是绝不允许的。比如凡督抚级衙署,都设置负责传宣的文巡捕和负责警卫的武巡捕,均为占编制的正式官职,相当于分领现代机关的传达室和警卫室。但是内衙门务的总管,必用对长官忠诚且有威望伏众的私人,因为他不仅得管住闲人禁入机要区域,还得看住在内衙供职和住宿的人,包括老爷的亲属在内,不许他们任意跑出来。“盖衙署随处有弊,无内应则不行……不可不慎择而严防”(《学治一得编》)。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为往谒者与长官间发挥传禀沟通作用的人,实为这些长官的亲信“门政”。
P36-37
这套“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实为古代官场生态学。这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大课题,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民情风俗等诸多领域,极具中国特色。
对于这一领域,学界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多系从某一朝代或某一方面所作的具体研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性、贯通性研究的成果则不多见。完颜绍元先生多年沉潜于这一领域,孜孜砣砣,日积月累,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文章,出版了一批著作,诸如《封建衙门探秘》、《中国古代帝王百态》、《趣说古代官场生态》等。最近,他对以往成果进行修订汇总,或充实,或改写,或删削,裒为这套丛书。书分《走官界仕途》、《说官衙门道》、《做官样文章》与《看官场生态》四辑,举凡官员的出身、入仕、培训、升迁、权利与义务、官府结构、官衙布置、官场显规则与潜规则、禁忌与迷信、为官箴言、不同层次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行文格式、文书传递、保密制度、官员经济待遇、正常收入与灰色收入、官员各种开支、日常生活及各色应酬,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堪称古代官场百科全书。
所谓官场,即官吏职场,官吏行使职务活动的社会空间。中国自秦至清,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两千多年间,尽管不同朝代的官场,或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官场,往往差异很大,但综合而言,还是有诸多历代相承、事殊理一的内容与规则存在。粗分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十类关系:
一是君臣关系。尽管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君主专制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君臣关系不可同一而论,例如宋代与明清两代就差异很大,但是,君为臣纲则一,君权不可侵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则一。这是官场最大规则。
二是上下关系。君臣关系也属一种上下关系,但那是一种特别的上下关系。除此之外,表现最为普遍的上下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即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关系,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的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上下关系,官虽负管民之责,但民声、民意对官场亦有影响。
三是主宫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关系。主官、正官权大,辅官、副官权小,但辅官、副官并非聋子的耳朵,往往兼具朝廷耳目与监督主官、正官的功能。
四是官吏关系。官地位高,吏地位低;官流动性大,吏流动性小。但官对于底层实情之了解往往不及吏,官在行使权力时要驱使吏、监督吏,又不得不依赖吏。故主官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官与吏也可称一定意义上的上下关系。
五是内外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京师与地方、京官与地方官关系。京官离权力核心近,升迁机会多,风险也大;地方官离权力核心远,升迁机会少,但风险也小,权力寻租机会多。京官欲办地方事,或分地方利,不能不重视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官如欲升迁,亦需结纳京官。
六是行政官与监察官关系。历代御史、宋代通判、明代巡按,均实施对中央或地方官员的监察。行政与监察,监察者复被监察,成为皇权统治的重要环节。
七是平级政府或平级官员关系。中央六部之间、地方省与省、县与县,均存在这类关系,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一官位的前任与后任,也是一种平级关系。
八是官员的亲友关系。亲戚、同年、师生、同乡都是官员要面对与处理的关系,也是会对官员仕途产生一定影响的关系。
九是官位的重轻肥瘦关系。中央各部或管人或管事或管钱,或清闲或繁剧,地方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很大,于是,官位有显赫、清贵、繁难、闲散、肥缺与瘦缺之分,地区有冲、繁、疲、难之别。同一级别官员,在不同位置、不同地区,其地位、待遇可能差别很大。
十是官场的显规则与潜规则关系。官场有些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没有,成文规则未必真实行,不成文规则未必不重要。潜规则在哪里,怎么实施?皇上没说过,上峰不会教,大多要靠官员自己去揣测、琢磨,属于默会知识一类。
这十大关系,是官员通常会遇到的各种关系中的荦荦大者。其中有物质性的、制度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物质性、制度性、刚性、显性的内容,在传统的史书、志书、类书中,多有记载,而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则多散见于笔记、札记、书信或文艺作品中。要研究官场生态,除了要了解前者,还必须了解其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必须了解各类官员在各种关系中的实际表现。这是一般制度史所短而这一书系所长的地方,也是完颜兄的功力所在。单看下面这些关键词,就可以看出这部书多么独特有味了:官场称谓、官场行话、微服询访、衙署营造与修建、衙署厅壁文化、通讯录、官吏画押、政府采购、官场红包、官场公宴、公务接待、机关食堂、公务人员读书、衙门出版物、正官和副职、机关秘书、行政效率、机构膨胀与精简、立碑颂官、官服、官邸、选拔与推荐、见习与试职、官场教材、升迁路线、俸禄折实、官员医疗、节日与休假、做官年龄、官德考核、官太太封诰、官二代荫叙等。
传统官场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场所,它不同于农场、工场,也不同于商场,但是,又与农、工、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兼具其某些特点,有农之春播秋收,工之精雕细琢,商之尔虞我诈。传统中国高度集权,政府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官场统率农场、工场、商场。与此相应,士农工商,士为百业之首,万业瞩目。传统官场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巨大引力场,是了解传统社会的最好窗口。 ……
其四,读书得间,新见纷呈。作者阅读广博,慧眼识珠,不少寻常资料,经他解读,便成为极有价值的社会经济史料。书中讨论古代城市的房屋动迁问题,能从违章搭建中,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坊市制度的冲击。唐代坊市制度,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居民住宅建造在用墙垣围起来的“坊”内,出入须通过晨启昏闭的坊门,除三品以上高官,其他官民禁止临街启户开窗或接檐起楼。从事商品交易的“市”,也用墙垣围拢,早开晚闭。作者从《南史》记载梁朝一官员居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看出彼时已出现民居与商肆邻接甚至混杂的现象。他还从唐代中后期迭次下令拆除临街破墙开设的违章商店,且屡禁屡犯,说明其时商品经济来势汹涌。到了北宋,坊市隔离的布局终被冲破,《清明上河图》中的商店,几乎都是朝街而开。作者指出,违章建筑有不同类型,或侵街,或侵河,或违反礼制,违章者有的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有的是啼饥号寒的贫民。历代对于违章建筑多有禁令,或杖笞示惩,或枷号示众,并将其建筑或拆或卖或改作他用。处理违章建筑的官员,有的雷厉风行,铁面无私;有的体恤民情,变通处理。作者对于古代城市动拆迁过程中如何动员、如何估价、如何补偿、如何处理钉子户、如何照顾小民利益,均有具体论述。这些真知灼见,都是作者从众多笔记、奏章中,披沙淘会所得。
其五,当下意识,有现实感。任何史论,都有论者对其所处时代的关切,都有现实的影子。本书这一特点极为明显。作者论官员铨选与监督、送礼文化之繁盛,说的是历史,但读者都能从当下社会中找到类似的现象。书中介绍古代公务接待,包括接待地点、接待礼仪与供应规格、接待费用,说到各种具体规定,诸如不许出界迎接、不许滥给供应、不许铺张设宴、不许馈送财礼。汉代就已确立地方长官非奉敕不得出界迎接的规定,后来逐渐形成由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代表长官出界迎送的习惯。宋明两朝都规定,凡中央派往各地专使,不得骚动州县,不得举行迎送供馈筵会等,并规定凡饮食供帐,只宜从俭。唐律宋制明确规定,官员出使接受财礼赠送,一概计赃治罪。明清律令更严,不但不许送礼,连土特产也禁限,规定朝使所至之处,除公务外,不得问此地出产何物,以防索贿。读者目击至此,自然会联想到眼下的八项规定。
其六,文字鲜活,引人入胜。此一特点,全书俯拾即是,毋庸赘述,读者开卷即能体会。
总之,这是一部论旨鲜明、视角独特、取材丰富、新见纷呈、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好书,可以箴官,可以淑世,亦可娱情。
好友出书,先睹为快,特草此心得,以为推介。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