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官界仕途(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完颜绍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完颜绍元编著的这本《

走官界仕途(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分入仕、任职、待遇三篇,以读书札记的形式生动呈现了官员初入仕途所涉猎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历史上官僚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官界仕途”讲究多,入仕甄选有门道。从历经“公务员考试”,到举债赴任之闻,再论俸禄“五斗米”,作者在古代官场中行走自如,笑谈仕途人生,冷观世俗人情。本书以古喻今,不论是对如今在岗的公务员群体,还是政治热情日益升温的普通民众,都有学习借鉴之用。

内容推荐

“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丛书以宏富史料和精彩案例,从入仕门径、履历填写、见习试职、值班考勤、在职进修、任期考核、选拔推荐、升迁路线,以及住房乘车、食堂公宴、医疗退休、家属待遇、公务出差、节日休假、行话套语、问责惩戒等一系列独特视点,将古代官吏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一一生动呈现,全景展示了衙门上班族职场博弈中的酸甜苫辣、轶事秘辛。完颜绍元编著的这本《走官界仕途(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二十五章,内容涉及做官年龄、官德考核、告老还乡、官俸折轶闻、官员休假、古代的公费医疗等。

目录

第一章 “公务员考试”的由来

 才子也叹做官难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隋唐创科举,上岗要竞争

 以笔试定成败

 出身不同试卷有别

 王安石改革考试法

 防不胜防的作弊

第二章 捐官买缺门道多

 爵位公卖自古有

 推陈出新售“三公”

 官价高低也论地域

 捐官也能打折

 人事部门猫腻多

 层出不穷的卖家

 一条龙服务

第三章 当官也得排队上岗

 排队参加铨试

 捐官搭上直通车

 官多职位少

 老死不获一命

 坐穿冷板凳

 选人诉苦政府叹难

 有钱还愁没官做?

第四章 荫叙——“官二代”的入仕通道

 刨根问祖寻荫叙

 从任子特权到“门荫”

 世家子弟得官易

 有了荫补出身还得考试

 升官发财争挽郎

 吕蒙正带头降削

 明清兴“恩荫”

 和凝做法难持久

第五章 漫说做官年龄

 做官也得看年龄

 不拘一格选人才

 自古英雄出少年

 凭门第占尽便宜

 “官年”“实年”不对等

 政绩不敌年龄线

 增年减岁亦平常

第六章 一张“条子”可通天

 为避“条子”丢了官

 一纸推荐分量重

 与此人一员好官

 皇亲国戚都用条子

 裹着特权襁褓的“官二代”

 “堂除”现场记

 向皇帝讨内批

 “条子”泛滥

第七章 考试“泄题”防不胜防

 “泄题”第一案

 押题命中率高

 严防试题泄露

 “泄题”的渠道

 唐伯虎陷“泄题门”

 “助考”生意经

 翁同龢笔下的防泄攻略

 百炼成“精”利益链

第八章 填写履历有一套

 履历细密定仕途

 虚报年龄,乱认祖宗

 太学“大家来学”

 “唯才是举”乃愿景

 杜绝造假请公证

第九章 上任身份证——官告

 国家颁发身份证

 小小凭证用处多多

 告身也是艺术品

 先“待阙”再做官

 一场欢喜忽悲辛

 泛滥的告身

 妥善保管为上

第十章 初入仕途先见习

 见习期内捅不得娄子

 缺乏实践难过“关”

 从基层做起

 朱元璋的“公务员培训法”

 “学习行走”与“差委试用”

第十一章 举债赴任当投资

 接受任命,谢恩辞朝

 千里当官需举债

 预支路费难治本

 招募班底,申领凭照

 受万千辛苦艰险

第十二章 人情荐举的猫腻

 秦汉荐举风至唐依然

 殊途同归的推荐

 荐人不当,连带受罚

 回避原则不敌各路钻营

 人情虽好用,钱财更便捷

第十三章 识升官迁转之路

 以门第清浊分流

 出身不同,各走一途

 起步影响日后晋升“

 唐代升官“八隽图”

 螺旋式的平转迁升

 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十四章 受追捧的官场教材

 做官指南重实际

 形形色色官箴书

 眼花缭乱的履职资料

 初任备要全书

 官场实战技巧

 官办民营并举的出版市场

 名利双收,皆大欢喜

第十五章 官德考核两相难

 为政以德谈何易

 重才轻德,科举为制

 以文取人,道德无从查考

 宽泛的“四善”之说

 又丢官来又送命

 三位一体,推进宫德

第十六章 告老还乡话退休

 致仕缘由多

 发挥余热的返聘

 大官食故禄,小官打赤膊

 退休金厚薄皆有变通

 到站下车,各有所图

 家贫给半禄,孤老发禄米

 病退还得有医师证明

 因罪被劾,不准致仕

 求顶替而不举丧

第十七章 古人从政回忆录

 四类从政回忆录

 “笔记”专题多勃兴

 新兴的“自述年谱”

 制约少秘闻多

 动机不同,价值各异

 回忆录引发的风波

第十八章 从“五斗米”说开去

 有田有粮有钱的年薪制

 忽涨忽停的各朝俸禄

 发工资亦有章法

 给券不如领现钱

 发薪方式与时俱变

第十九章 官俸折实多轶闻

 钱轻物重只因通胀

 实物调剂好处多

 米票里暗藏玄机

 物钱相折差几何

 折粮折布有讲究

 钞票好拿,东西如何取

第二十章 大墙内的公家宿舍

 为官员提供住房

 住房改革势在必行

 官邸去留皆有因

 住京况味多无奈

 门禁森严,守土有责

 家具杂物一并还

第二十一章 百僚同休说节假

 休假有定时

 有人休息有人谋动

 固定假日大量增加

 “公务员”休假缩水

 假日活动重安排

第二十二章 古代的公费医疗

 身份不同,各有定点医院

 太医出诊惠及地方官

 一手抓医药,一手抓行政

 外行领导内行

 医药界黑幕重重

第二十三章 公服——当官的行头

 只认衣衫不认人

 名目繁多的“配件”

 通行证——鱼符

 行头包装规矩多

 领取朝服,损坏自赔

 自制公服,量体裁衣

 正确穿戴应知应会

第二十四章 从出行工具看行政级别

 冠盖满京华

 老牛笨车也风靡

 坐轿历代有说法

 僭越一多成寻常

 配车还是自备车?

 地方官出行摆阔

 狐假虎威的“驾驶员”

第二十五章 诰封命妇,优待家属

 何谓“命妇”

 难进命妇行列

 名额有限,诰封不易

 嫡庶之别也可破

 命妇的证明与待遇

 冠帔背后多故事

 妇人不得干政

试读章节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至东汉,门槛增设由点及面,逐步铺开,先从弊病最多的举荐辟召几种资格入手。光武帝提出的原则是:“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干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授试以职。”就是凡以这类资格入仕的,一概要经过考试才能授职。

不过证之实践,这种在当时来讲犹属“新生事物”的做法,貌似至安顺时期才最终形成制度。大致情况是,凡获取这些资格的人,一律先到三公府署参加笔试。原先身份是学生的“试家法”,就是教师传授的专科经典。原先身份是文吏的“课笺奏”,就是公文写作。试卷还要誊录副本,派专人送至尚书办公的端门(皇宫的正南门),由尚书复审。此为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的讲法。但据《后汉书》卷六十一记,后来尚书省内有个争论:尚书张盛建议取消“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复之于端门”的办法。尚书令黄琼反驳说:“复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复实虚滥,不宜改革。”这似乎也可理解为先在公府初试,再去端门复试。

《后汉书》卷四十四以及注引中,还记有一个实例:南郡毕容人胡广,“少孤贫”而“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可能是贫困的缘故,未去太学深造,“随辈入郡为散吏”。其后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从故乡来父亲任上探亲。父亲召开机关大会,他躲在窗后观察,对父亲说胡广是个人才。于是法真为胡广办了一个“察孝廉”的资格,送往京师。因为其原先的身份是吏员,只能“试以章奏”,而非他最擅长的儒学经典。不过胡广确实能干,章奏试卷经御览后,被评为“天下第一”,不久便授职尚书郎。

从这些细节估计,彼时人事部门执行有关规定还是比较认真的。察举孝(廉)秀(才)、荐举文吏是汉代选拔后备官员的常科,又为以后历朝各代所沿袭,故此科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切实执行,不仅开启科举制度先河,在中国选官考试史,或干脆说“公务员”考试史上,也有其标志性的意义。在此同时或前后,诸如明经、明法科的考试,博士弟子入仕的课试等,也都建立了详明的抽签考试(即“射策”)制度,不合格者一律送进太学重新学习。大体而言,古代的“公务员考试”,滥觞于秦代,出现于西汉,到东汉基本成形。  两晋南北朝时期,光从制度上看,选官考试法皆得继承,特别是号称选官大宗的孝秀和文吏,获取资格者必须经过考试程序。如《晋品官令》规定:“举秀才,必五策皆通…策不通不得选。”《晋书》卷四十一记,魏晋之际的魏舒,年逾不惑时还是个“迟顿质朴”的落魄分子,但是看风水者说他是“贵人”,某权贵也断言他“终当为台辅”。某年,郡政府举他为孝廉。族人都知他“无学业”,过不了考试关,皆“劝令不就”,还可博取清高的名声。魏舒说:“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名]以为己荣乎?”于是他发奋学习,“百日习一经,因对策升第,除渑池长”。这样看来,即便取得州郡保举,但是在考试中被刷下来的孝秀应该大有人在。

南朝宋的制度是“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通典》卷十四)。南朝梁在孝廉、秀才之外,又置清吏、明经为常选之科,也要考试,“不通一经,不得解褐”(《梁书》卷二)。褐即粗麻织成的短衣,是平民的着装。一个人被地方政府举荐为后备官员,便可脱去象征平民身份的粗麻短衣,换穿官员的公服,当然是挺荣耀的事。但考场失利,不得脱换,甚至历经多年“不得解褐”,那是什么滋味?难怪魏舒的宗亲都担心他“羊肉没吃着,徒惹一身骚”。

不过两晋南朝在推行选官考试的过程中,也历经干扰和挫折。西晋的九品中正制比“公务员考试”法更具实际效力,常使得孝秀甄录不过徒具形式。东晋初,因为害怕考试,州郡推举的“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京师]者,并托疾”避考。晋元帝只好接受尚书郎孔坦之的建议,将孝廉策试往后推迟五年。其后接受秀才报考时,也是“诸州秀才闻当考试,皆惮不行”(《晋书》卷七十)。开考那天,只有桂阳荐举的谷俭一个人进场。这等冷清景象,恰与现在公务员考试之济济多士相映成趣。

和自诩风教正统的两晋南朝相反,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组建而成的北朝统治集团,对于用考试甄录后备官员的办法倒是相当重视。北魏皇帝经常亲自主持“策问秀、孝”。孝明帝初期某年,政府甄试以征辟资格报考官员者,“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魏书》卷八十五),得高第者仅二十四人,由此比例或可见执行之认真。

《文献通考》卷二十八记,北齐的“公务员考试”实行按报考身份分卷答题,考官也有分工,“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有时皇帝还会亲临监考。处罚的办法也特别古怪促狭:字有脱误者,点名起立,站在坐席后,颇似后世学堂里的“立壁角”;书法滥劣者,请“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大概就是不拘章法的新概念作文,或以抒情散文风格包装论说文体吧),抽掉坐席,解脱作为装饰品的容刀,被要求直接坐在地上思过。

当然,北朝也同样存在世家大族操纵选贡的问题,致使众多寒族士人连报考“公务员”的资格也未能获取。

P3-5

序言

这套“衙门上班族职场指要”,实为古代官场生态学。这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大课题,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民情风俗等诸多领域,极具中国特色。

对于这一领域,学界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多系从某一朝代或某一方面所作的具体研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性、贯通性研究的成果则不多见。完颜绍元先生多年沉潜于这一领域,孜孜砣砣,日积月累,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文章,出版了一批著作,诸如《封建衙门探秘》、《中国古代帝王百态》、《趣说古代官场生态》等。最近,他对以往成果进行修订汇总,或充实,或改写,或删削,裒为这套丛书。书分《走官界仕途》、《说官衙门道》、《做官样文章》与《看官场生态》四辑,举凡官员的出身、入仕、培训、升迁、权利与义务、官府结构、官衙布置、官场显规则与潜规则、禁忌与迷信、为官箴言、不同层次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行文格式、文书传递、保密制度、官员经济待遇、正常收入与灰色收入、官员各种开支、日常生活及各色应酬,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堪称古代官场百科全书。

所谓官场,即官吏职场,官吏行使职务活动的社会空间。中国自秦至清,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两千多年间,尽管不同朝代的官场,或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官场,往往差异很大,但综合而言,还是有诸多历代相承、事殊理一的内容与规则存在。粗分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十类关系:

一是君臣关系。尽管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君主专制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君臣关系不可同一而论,例如宋代与明清两代就差异很大,但是,君为臣纲则一,君权不可侵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则一。这是官场最大规则。

二是上下关系。君臣关系也属一种上下关系,但那是一种特别的上下关系。除此之外,表现最为普遍的上下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即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关系,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的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上下关系,官虽负管民之责,但民声、民意对官场亦有影响。

三是主宫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关系。主官、正官权大,辅官、副官权小,但辅官、副官并非聋子的耳朵,往往兼具朝廷耳目与监督主官、正官的功能。

四是官吏关系。官地位高,吏地位低;官流动性大,吏流动性小。但官对于底层实情之了解往往不及吏,官在行使权力时要驱使吏、监督吏,又不得不依赖吏。故主官与辅官、正官与副官、官与吏也可称一定意义上的上下关系。

五是内外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京师与地方、京官与地方官关系。京官离权力核心近,升迁机会多,风险也大;地方官离权力核心远,升迁机会少,但风险也小,权力寻租机会多。京官欲办地方事,或分地方利,不能不重视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官如欲升迁,亦需结纳京官。

六是行政官与监察官关系。历代御史、宋代通判、明代巡按,均实施对中央或地方官员的监察。行政与监察,监察者复被监察,成为皇权统治的重要环节。

七是平级政府或平级官员关系。中央六部之间、地方省与省、县与县,均存在这类关系,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一官位的前任与后任,也是一种平级关系。

八是官员的亲友关系。亲戚、同年、师生、同乡都是官员要面对与处理的关系,也是会对官员仕途产生一定影响的关系。

九是官位的重轻肥瘦关系。中央各部或管人或管事或管钱,或清闲或繁剧,地方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很大,于是,官位有显赫、清贵、繁难、闲散、肥缺与瘦缺之分,地区有冲、繁、疲、难之别。同一级别官员,在不同位置、不同地区,其地位、待遇可能差别很大。

十是官场的显规则与潜规则关系。官场有些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没有,成文规则未必真实行,不成文规则未必不重要。潜规则在哪里,怎么实施?皇上没说过,上峰不会教,大多要靠官员自己去揣测、琢磨,属于默会知识一类。

这十大关系,是官员通常会遇到的各种关系中的荦荦大者。其中有物质性的、制度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物质性、制度性、刚性、显性的内容,在传统的史书、志书、类书中,多有记载,而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则多散见于笔记、札记、书信或文艺作品中。要研究官场生态,除了要了解前者,还必须了解其精神性、柔性、隐性的内容,必须了解各类官员在各种关系中的实际表现。这是一般制度史所短而这一书系所长的地方,也是完颜兄的功力所在。单看下面这些关键词,就可以看出这部书多么独特有味了:官场称谓、官场行话、微服询访、衙署营造与修建、衙署厅壁文化、通讯录、官吏画押、政府采购、官场红包、官场公宴、公务接待、机关食堂、公务人员读书、衙门出版物、正官和副职、机关秘书、行政效率、机构膨胀与精简、立碑颂官、官服、官邸、选拔与推荐、见习与试职、官场教材、升迁路线、俸禄折实、官员医疗、节日与休假、做官年龄、官德考核、官太太封诰、官二代荫叙等。

传统官场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场所,它不同于农场、工场,也不同于商场,但是,又与农、工、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兼具其某些特点,有农之春播秋收,工之精雕细琢,商之尔虞我诈。传统中国高度集权,政府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官场统率农场、工场、商场。与此相应,士农工商,士为百业之首,万业瞩目。传统官场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巨大引力场,是了解传统社会的最好窗口。  ……

其四,读书得间,新见纷呈。作者阅读广博,慧眼识珠,不少寻常资料,经他解读,便成为极有价值的社会经济史料。书中讨论古代城市的房屋动迁问题,能从违章搭建中,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坊市制度的冲击。唐代坊市制度,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居民住宅建造在用墙垣围起来的“坊”内,出入须通过晨启昏闭的坊门,除三品以上高官,其他官民禁止临街启户开窗或接檐起楼。从事商品交易的“市”,也用墙垣围拢,早开晚闭。作者从《南史》记载梁朝一官员居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看出彼时已出现民居与商肆邻接甚至混杂的现象。他还从唐代中后期迭次下令拆除临街破墙开设的违章商店,且屡禁屡犯,说明其时商品经济来势汹涌。到了北宋,坊市隔离的布局终被冲破,《清明上河图》中的商店,几乎都是朝街而开。作者指出,违章建筑有不同类型,或侵街,或侵河,或违反礼制,违章者有的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有的是啼饥号寒的贫民。历代对于违章建筑多有禁令,或杖笞示惩,或枷号示众,并将其建筑或拆或卖或改作他用。处理违章建筑的官员,有的雷厉风行,铁面无私;有的体恤民情,变通处理。作者对于古代城市动拆迁过程中如何动员、如何估价、如何补偿、如何处理钉子户、如何照顾小民利益,均有具体论述。这些真知灼见,都是作者从众多笔记、奏章中,披沙淘会所得。

其五,当下意识,有现实感。任何史论,都有论者对其所处时代的关切,都有现实的影子。本书这一特点极为明显。作者论官员铨选与监督、送礼文化之繁盛,说的是历史,但读者都能从当下社会中找到类似的现象。书中介绍古代公务接待,包括接待地点、接待礼仪与供应规格、接待费用,说到各种具体规定,诸如不许出界迎接、不许滥给供应、不许铺张设宴、不许馈送财礼。汉代就已确立地方长官非奉敕不得出界迎接的规定,后来逐渐形成由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代表长官出界迎送的习惯。宋明两朝都规定,凡中央派往各地专使,不得骚动州县,不得举行迎送供馈筵会等,并规定凡饮食供帐,只宜从俭。唐律宋制明确规定,官员出使接受财礼赠送,一概计赃治罪。明清律令更严,不但不许送礼,连土特产也禁限,规定朝使所至之处,除公务外,不得问此地出产何物,以防索贿。读者目击至此,自然会联想到眼下的八项规定。

其六,文字鲜活,引人入胜。此一特点,全书俯拾即是,毋庸赘述,读者开卷即能体会。

总之,这是一部论旨鲜明、视角独特、取材丰富、新见纷呈、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好书,可以箴官,可以淑世,亦可娱情。

好友出书,先睹为快,特草此心得,以为推介。

2014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