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 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核心价值
二 中国古代文人的穷达之境
三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四 文学与政治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
一 尴尬的“妾身”地位
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特权阶层
三 宋代的精英文人
四 元代的落魄文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及官场文化
一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及其发展
二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 古代官吏的秩禄及特权
四 古代官场文化
五 文人政治理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立人格
一 古代文人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 古代文人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类型
(一)理想浪漫型
(二)出世归隐型
(三)现实入世型
(四)市井情调型
(五)功利实用型
三 古代文人人格的局限性
第五章 文人归属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归属意识及终极关怀
二 古代文人的归属意识形成及其表现
三 古代文人的归属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归属之音的初响——一个永恒遗憾、难以超越的悲剧话题
(二)归属之音的冲动——面向“终古之所”、“至德之世”的回归
(三)归属之音最为深远的指向——向荒芜旷野、田园故里、奇山异水的回归
第六章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归属意识的影响
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起步时期
(二)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大一统”的关键时期
(三)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儒学新时期
(四)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衰微的时期
二 儒家思想概观
(一)究天人之际
(二)明修身之道
(三)述治国方略
(四)求天下为公
(五)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三 儒家思想对文人归属意识的影响
(一)儒家伦理价值观对古代文人道德归属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熏陶下文人文化人格的异化现象
(三)“修齐治平”思想烛照下文人生命价值观的趋同
第七章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归属意识的影响
一 老庄及道家哲学
二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
(三)反者道之动
(四)有无相生
三 道家文化的特征
(一)崇尚黄老之学说
(二)“天道无为,万物化育”的思想光芒
(三)充满着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
(四)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精神气质
四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 道家思想对古代文人归属意识的影响
(一)“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自有林泉安素志,况无才业动丹墀”。
(四)“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人归属意识的表现类型
一 高居庙堂之上——得意文人的追求
二 寄情山水之间——失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三 采菊东篱之下——恬淡的人生追求
四 “梅妻鹤子”——超脱物累的隐逸人生
五 “把酒祝东风”——化悲为乐的陶醉人生
六 “今夜还先醉,应须红袖扶”——风花雪月的浪漫人生
七 “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述的不朽人生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人作品归属主题评析
一 “万寿无疆”——《诗经》关于生命意识的表达
二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屈原亘古“骚怨”的归属
三 及时行乐与无所归依的压力感——汉代文人作品的“忧生忧世”
四 “归去来”——自得于融物之境的陶诗
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诗不见家园故里的思归乡愁
六 “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的张若虚
七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王维诗魂所归之境
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迷离朦胧的爱情归属
九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倚红偎翠”、“醉眠花柳”的柳永
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千古才女李清照“心不知归路”
十一 “江山、历史、人物”——苏轼以自然的方式归依自然
十二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欲归难归辛弃疾
十三 一腔愁绪,万里归心——“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涯人生
十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由诗意境界回到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