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玉碎(邵丽散文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邵丽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玉碎》作家邵丽的散文集。这些散文或剖露自我心迹,或记录行程见闻,或盘点往昔人事,或抒发自我性灵,大都涉笔成趣,耐人寻味。

人没有更多的活法,只有一种活法,而且绝大多数是你不愿意过的。所以,宁为玉碎只不过是可以壮壮胆,而甘愿瓦全,却实实在在地可以用来为自己撑腰。如果把这个问题想通了,也许剩下来的就是该为什么玉碎,该为什么瓦全的利害选择了。其实,人生最值得一过的,无非是用玉碎的心态,去做瓦全的事情。

内容推荐

《玉碎》邵丽的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玉碎”并非孤注一掷的决绝,而是不较劲亦不撤离的人生态度:“拿起就拿得风生水起,放下则放得纹丝不动”。彻底的不紧张,前提当然是对生活的看穿。生活总是寻常,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只是充满了意外和漏洞。人总是这样,起初“以为这一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这条路不通还有另一条,以为看开就是逃避,宽容就是投降,总是握紧拳头去较劲。可是,那些意外和漏洞总会超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人便懂得了松手。

目录

读物

纸裙子

茅台是一种酒

老茶

一只怀旧的候鸟

嘘,说点音乐吧

空巢

看茶

我们的汽车

读事

挂职散记

谁的童年更悲催

看病简史

生气的成本

写作的维度

迷失的家园

不得不说的《刘万福案件》

读人

我的父亲母亲

三代人

我的朋友何君

小表姨

两个保姆

三月的蔡琴

授人以鱼

读书

玉碎

话语的方式

失落的岂止是文明

读诗偶成

我看张楚的小说

我读《巴登夏日》

红楼有余衷,不堪持赠君

《金瓶梅》杂谈

读城

阅读一个不动声色的城市

日韩双拼

南方的春天

一个人的九寨

我与扬州的那些事儿

般若庄市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无语淅川

关于马关

四月去安阳

水还在流

在远方

试读章节

纸裙子

我女儿幺幺总爱缠着我,让给她讲我童年的趣事。事实上那寂寞、单调、让人孤独无依的生活往往使我战栗,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拒绝回忆。可那些林林总总的往事,却常常像春天野地里的青草,在不经意间长成茂密的一片,根子深深地扎在生命里的某个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北方一个破败的小城度过的,那时候,父亲在那个地方当一把手。尽管我出生时正是最贫瘠的岁月,妈妈却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我们穿得得体一些。我的同学和玩伴,都是些衣衫褴褛的农家娃娃,他们纯朴而又愚钝,善良而又狡黠。实际上,除了穿着有区别,那时候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早晚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截然不同地分岔,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没有阶级界限的。我们整天奔跑在野地里,天高地阔,我们却很渺小,由此我们幼小的心里生满了敬畏。我们敬畏一切老的东西,包括一棵老得满身是洞的柏树,一头老牛,一座老房子。

没人玩的时候,我常常坐在夕阳下的田埂上望着哗哗的杨树林发杲。春天来了,河水在很远的地方默默地流着。我的思绪却总在逆光的地方闪烁,想象着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想象着一辆有着巨大轮子的卡车驮着我们远远逃离这卑琐破败的小地方。因为比他们读书多,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因此,我总是渴望过一种非凡的日子。我童稚的心里盛满了忧伤,早熟的心事常常在夜晚把枕头濡湿。

我出生在1965年那个青黄不接的岁月里,那时候,中国刚刚从饿殍遍地的噩梦里走出来,但是对饥饿的恐惧还远远没有消失。实际上,饥饿一直都蹲在每一家的门口,主宰着大部分人的生活。虽然我的父母都是领导干部,但是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据母亲讲,因为怀我的时候营养不良,我出生时才三斤多重,胳膊只有拇指那么粗,看起来像一只猫崽,完全可以装进父亲那宽大的鞋子里。

因为我的出生,父母实在没有能力照顾三个孩子,最后由组织出面找了一个世代赤贫、“组织上信得过”的家庭,把我大哥送过去寄养。听到这个消息,大哥一声都没哭,木果杲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着母亲为他收拾东西。那个年代,我们懂事特别早,都能从父母的眼睛里读出东西来。母亲带着为他收拾好的一个小包袱,把他送到单位派来的一辆车上拉走了。那时候,父亲不是正在被斗争,就是走在被斗争的路上,连挤出时间回家来跟大哥见一面的工夫都没有。送走大哥后,母亲坐在屋子里一直哭。父亲回来只问了一声,走了?母亲点点头。父亲就坐在床上拼命抽起烟来。那天中午全家人都没吃饭。

大哥去的是一户极好的人家,虽然穷困不堪,可是人家待大哥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大哥刚过去的时候,喊那家女人奶妈,过了不久就开始喊娘了。两年后,大哥重新回到这个家来,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闷着头不说话,跟全家人也都疏离得很,尤其是对父母,冷漠得像是陌生人。在学校里,如果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二哥被人欺负,他连看都不看一眼。一直到他结婚生子,我觉得他都没有真正改变过——直到我父亲死,直到我家遭遇变故,他才真正找到在这个家的位置——逢年过节他都要去奶妈家,也许那才是他心中的家。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长得很慢,但是对书本与生俱来的喜欢却迅速超过对食物的欲望。两个哥哥也喜欢读书和幻想,他们放学后用粉笔、毛笔把所有的院墙和家具涂满字画。因此,这直接刺激了我对汉字的亲切感,五六岁时我就能翻看父亲的报纸(也因此让我们父女反目成仇),把能找来的几本小人书读得倒背如流。因为在家中无人照管,过了五岁我就跟着两个哥哥上学了。

P3-5

序言

你其实只有一种活法

——有关《玉碎》

鱼禾

我一点也不想谈论她写散文的手艺。原因有三:相对于写作意图,手艺只是条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条件;相对于其他文体,散文的独特性与手艺几乎无关;相对于琳琅满目的散文写作,邵丽根本不屑于显摆手艺。

这一派大方文字意欲何为,也许才是读者关心的。

看过才会明白,“玉碎”并非孤注一掷的决绝,而是不较劲亦不撤离的人生态度:“拿起就拿得风生水起,放下则放得纹丝不动”。彻底的不紧张,前提当然是对生活的看穿。生活总是寻常,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只是充满了意外和漏洞。人总是这样,起初“以为这一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这条路不通还有另一条,以为看开就是逃避,宽容就是投降,总是握紧拳头去较劲。可是,那些意外和漏洞总会超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人便懂得了松手。

也许正是这种讲和态度,成就了邵丽散文特有的气质:绵里藏针、坦然自若的行文风格;气定神闲之间,隐含着大悲怆——那是属于“这一个”,又不仅仅属于“这一个”的命运感,未经强调,却昭然若揭。

对命运的体认与间离,她使用的线索是“读”。“读”命运,与单纯地承受或抵制,是不一样的。“读”命运,由于那一份置身事外的省察,常会令人感到疑虑丛叠,甚至心力衰竭。这当然不能说是投降,因为“屈服”往往只是结局,不是选择。比如她曾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竭力确认自己。她说,为了不成为他们,她在自己的周围扎了很多栅栏,可是后来才明白,她极力抵制的东西竟成为物质生活的大背景,跟上一代人几无界限。这时候其实无所谓选择,因为,与被时代裹挟的父辈一样,她已经无知无觉地“从”了。

散文的直见性情,对作者的诚意与表达品质都意味着更严苛的测验。相对于其他文体样式,散文似乎一向具有陈列或教诲的方便,仿佛写作者对于读者具有无需自证的导引资格。我见过太多导师般的写作姿态——不是理解、提供与汲取,而是“循循善诱”,就像某些评论者习惯于降旨似的谈论自己看到的作品。如此这般的文字可能被人喜欢着,还可能被相当多的人喜欢着,但我固执地认为,一切旨意强烈又缺乏基本自觉的写作,都是对阅读的失敬。

好在还有这样的。她不屑于矫情,更无意教诲。除非对付命题写作,她甚至不设置归纳式的主题,也不着意布局。她跟从感受。一种魔术聚焦镜般的感受力,触须所至,芝麻开门。哥哥为她折叠的纸裙子,样板戏段落,布娃娃以及爱情……那些属于人生的珍藏,都是记忆对于感受力的应和,亦是在虚构作品中不曾彻底释放的生活。若干年后,先生从欧洲给她带回一件“温软的皮大衣”,热切的期待已经过去了,回顾那些碎玉零落的日子她才突然明白,自己“渴望的只是一种更加平常的生活”。一如记忆本身,文字呈现出截面似的断续,而少有因果相袭。我们若要追究是什么连缀了“纸裙子”和“皮大衣”,那也只能说,是没有轻重分别的过程,是波澜不惊的“度过”本身,它给了一个人这么多——在布满漏洞的生存之中留下的一切,就是这么多。

这样的理所当然,使阅读变得松弛惬意,也使散文的独特性得到确认。虽然,对于一位以小说写作为职业的作家而言,这些文字更像是虚构作品溢出的部分,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形式的写作都不过是用以追究疑窦丛生的生活和险情密布的命运,那么,没有这样的溢出,一个人的写作也许就不可能真正地完成。

也因此,不设置与不着意,反而应和了写作的初衷。

一切说出皆有前提。写作者必须尊重先于写作的存在,文字的里子才会扎实。生活没有题目,生活一如汪洋兀自奔涌,它包围着我们的立足点,远远大于我们的意图,大于我们的视野和判断阈限,而不是相反。

与许多孜孜以求不同,邵丽似乎清晰地感觉到了某种仿佛无从觉察的“被安排”。我们都在岛上,勉强有立锥之地,不是不愿,而是没有空间可以汪洋恣肆。顺应而且感受,的确是被动的,但也是人面对生活唯一可能的态度。比如“突然喜欢起写作,与我的怀旧情绪有直接关系,而我的怀旧情绪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在时光的雕刻之下,无知无觉地变成了“冷静的、会旁观和缄默的人”。一切看来都是寻常的,包括曾被妖魔化书写的官场,它也只是“庸常生活的一部分,既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更没有步步为营的玄机”。布满时光每一道缝隙的发生,几乎都是以细碎寻常的面目出现,不曾有过什么“大事件”。被动与绝望就隐含在这样的寻常之内。这么一种贯彻生命的大被动,是人之为人的极哀,亦是人之为人的天分,无从抗拒,也无需抗拒。邵丽说,这才是生命的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一直觉得,散文结集是极难妥当的,要么四处用力,一派混乱,要么体系谨慎,煞有介事,通篇见不到几句人话。无论怎样,这种叫作散文的东西一旦连篇累牍,似乎总有哪里不合适。但邵丽就这么一路“读”下去,顺手一带,林林总总的篇什便有了个齐整的着落。在她看来,这些不值得过分着力。“方法并不是一部作品生命力的终极标准,尽管它特别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也许是诸如此类的自疑:“我们从来没有认真负责地清理过历史,而且是根本不想清理。这种‘大意’是被习惯植入民族性之中,还是更有难言之隐?”

也许是“寻找”,以及“找不到”。她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是命运不连贯的人生,是被活活斩做几段的人生,我们身上打满了思想的补丁,极力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信仰,却发现“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神龛,而没有找到神”。

心怀疑问的邵丽像她喜欢的那个“不一样”的蔡琴,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癫狂表情,依然是平常心性,没事儿人似的,神经大条得让人吃惊。“那千帆过尽的大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般配的。”她令我更确信,滋养充分的早年对人生确有无上的好。我是不信什么苦难可以成就人之类的鬼话的。苦难未必不能成就人,但苦难首先是对人的损耗或戕害,尤其是人生早年的苦难,如果太过度,简直会把一个人全部的热气都抽掉。

而她不热也不冷,差不多是恒温的。

读邵丽,也许你会觉得人有充分的理由活得物质一些,扎实一些,完全没有必要对生活为虎作伥,从了许多虚头巴脑的说法,把自己一点一点往墙角逼。尽管生活依然布满意外和漏洞,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坚韧明白的自己,什么都不可能俘获你。不是吗?诗书画,烟酒茶,一件事,一段戏,一座城……如果你有能力消化,所遇皆为营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