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第一枕边书!
蒋介石为人处世的“中国式圣经”!
读懂此书,即使成不了王,也能称霸一方!
教你驾驭自我和他人的有效法则!
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驾心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
比那些所谓的FBI更具实战价值!
让我们从《王阳明教你驭心术》(作者:张兵)开始,开启自己的中国智慧之旅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教你驭心术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兵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介石第一枕边书! 蒋介石为人处世的“中国式圣经”! 读懂此书,即使成不了王,也能称霸一方! 教你驾驭自我和他人的有效法则! 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驾心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 比那些所谓的FBI更具实战价值! 让我们从《王阳明教你驭心术》(作者:张兵)开始,开启自己的中国智慧之旅吧! 内容推荐 张兵编著的《王阳明教你驭心术》是一本深入人性骨髓的书! 《王阳明教你驭心术》是一本处世生存之必备书! 本书正是一本最忠实于王阳明原著的书。本书不是演绎虚构的小说,而是融合了王阳明著作精粹原文+通俗译文+最当下的深刻解读。本书通俗深刻,即使是一名小学生三年级的人也能读懂。同时,即使是一位名牌大学博士生导师,也可以从中碰撞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是一本帮你掌控自我和他人内心的人生哲学读本,你可以从中领悟到社会的真谛,发现自我的秘密,以及驾驭众人的诀窍。这是一本为人处世的葵花宝典,你可以从中学会生存闯荡社会的杀手锏。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从中读到中国教育的前途和方法。这是一本保罗万象的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本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使用手册! 目录 序 智慧之妙,在于一心 第一章 洞察你自己,管好你的心 心是个什么玩意儿 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作恶 为什么有人夜里怕鬼——不是鬼惑人,而是人被自己迷惑 心病可以自除——不要因躯体上的病而忧心 专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 孝是生命的根,孝敬父母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 孝不是形式主义,了解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好名是一生的大病根 心明如镜,才能随时而变 只要把本性功夫做好,则所有的道理都能通晓 第二章 身心合一是幸福快乐的最大秘诀 身心合一的真意 不为行尸走肉的躯壳而活——做真正的你自己 身体四肢皆受命于心,所以要按照内心的指示来行动 私心杂念是无法打消去除的,只能让他归正 现在的人不善于休息——夜里不是昏昏欲睡,便是做恶梦 良知是天植灵根,所以请保护好我们的“根” 用功收心的时候,对于声色犬马不要放在心上 人的七情六欲大都容易走极端,必须调整中和才行 喜怒哀乐本是中和的,只因每个人的私心而过分或不及 现实生活平衡法——出世时亦入世,入世时亦出世 有意求静,反而让心更不宁静 常快活是对付疾病的一付良药 哭有时候是一种快乐的大安慰 刻意养生也是病 第三章 知行合一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知行合一的真意 知道了,才知道原来不知道 要想知道苦瓜的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 路的艰难险阻,只有亲自走过才知道 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天下没有不行动就能学会东西的 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活着,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 整天凭空去幻想,不如切实去行动 欲速则不达——只要方法正确,持续努力终见光明 人须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第四章 正视和纠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人都有良知,即使是盗贼,你叫他盗贼他也不好意思 天下人正因为存有私心杂念,所以才会父子兄弟成仇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识破众生相,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好色好利好名者,就像患疟疾的病人 世间万物本无善恶,善恶只在你心中 善恶不是敌人,而是同一个东西 私意萌发时,自己明明知道却去除不了怎么办 纠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何对待萌芽状态的善与恶 不管善恶如何,只循天理行事 第五章 做清醒的自己 做清醒的自己——洞悟昼夜和生死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坚持自我正确的观点,不随大众人云即云 伟大人物成功的第一要义 卜筮只是为了增加自信力,人心易受愚昧而看不清路途 任由众人诽谤评说,我自岿然自我 不要被毁誉得失的心所牵累 因病下药修炼自我,你就是自己最好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进修自我 第六章 人际交往就这样简单——换位思考你自己 朋友之间如何相处 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搞好人情世故只在“致中和” 如果为人太过矜持,终究是个毛病 对待愤怒,我们应该怎么办 虚假的伪装,时间久了自会露出马脚 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魁首 换位思考你自己 第七章 学道比学艺更重要 教育儿童要依循他们的天性 学道比学艺更重要——道是房子,艺是字画 读书的目的:不是背诵牢记,而是擦亮自己本体之心的光亮 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说不可想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用恶手段教育孩童向善,是达不到目的的 让孩子学习而不厌倦,没工夫去想歪门邪道的事情 学问不长进应该怎么办——就像婴儿成长那样 教人为学,不能够偏执一端 因材施教,不以培养千人一面的所谓人才为目标 博学多识可以,但不消化反成病 学习要循序渐进 第八章 静修的学问 惟精惟一的功夫就像淘米 静修的学问 在静中修炼,会养成喜静厌动的毛病 省察克己的功夫,要像猫捉老鼠那样 20几岁决定你的一生1——立志需趁早 20几岁决定你的一生2——立志要坚决 立志用功,就像种树 懂得越少越自以为是,懂得越多越虚心探索 人如果切实用功,不管别人怎样诽谤、侮辱都能处处得益 修己求学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如何修道为学 第九章 真正的道理无人可以告诉你,一切要靠自己来悟 世间万物皆在你心中 真正的人生道理无人可以告诉你,一切要靠自己来觉悟实践 人生需要指点,但最终还是靠自己奋斗 不合理的“高尚人士”其实是更大的自私 入乡随俗——在俗人堆里讲学,你也要假装俗人 先天气质纯美的人,更容易开明悟道 第十章 淡定你的心,修正你的心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都是心 心统领五官,就像皇帝统领文武百官 时刻去看看不见的,听自己听不见的,功夫才有着落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保持一颗淡定自若的心 人有过错,改错只是表面功夫,最关键在于改心 弃恶从善,找回自己的本性 心上不能滞留一个念头,就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精微细致的东西,需要细心体察 第十一章 大同世界是这样炼成的 天下动荡不安的人心根源 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对待国就像对待自己的家——理想的人心境界 一个完善的社会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体 天下大乱的根源——夸夸其谈不如默默行动 快乐人人都有,只是自己迷迷糊糊地放弃了 大同世界是这样炼成的 试读章节 心是什么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能知。见到父亲自然知道要孝敬.见到兄长自然知道要敬重,见到孩子落井,自然有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但是常人不能不受私欲的蒙蔽,所以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回复天理,使人心的良知不会受到阻隔,能够充分显现,这就是致其知。知致就能意诚。 心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们触摸自己的胸口,感觉到了心跳,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这颗心吗? 为什么我们在滚滚红尘,会失去心的本体,再也不认识自己,再也感觉不到心跳?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会迷失自己的本性,就是因为外界的利益诱惑太多,而自己的内心又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把持不住自己的良知。外物的纷扰犹可抗拒,而内心的芜杂则需要长时间梳理才能平静。 一个眼里只有一寸见方的地方的人,怎么看得到世界的广袤无垠?一个心里只有自己得失的人,那他的心里怎么可以容得下他人的荣辱? 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下了很大功夫。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驿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他在艰难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博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因此而创心学一派。 王阳明先生把心学浓缩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有一次,王阳明平定了一伙强盗,抓来一个强盗头子,不想这个强盗还有点见识,听说过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就嘲笑王阳明:“王大人,你说世人都有良知,我却不这么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像我们这样杀人越货的强盗根本没有良知!”王阳明也不加解释,让手下给这个强盗脱了上衣,还要脱最后一条裤子。强盗头子慌了,求道:“大人,留条裤子吧!赤身裸体可怎么见人啊?”王阳明笑了:“这不就是你的良知嘛!” 从这个强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羞耻心,也正是因为他所具有的羞耻心,才使得他特别介意是否赤身裸体地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这种羞耻心正是他内心的良知。而良知是心的本体,倘若强盗能够按照内心的良知来做事,也不会走上抢劫这条万劫不复的邪道。“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人都可以保持一份善的本性,真正做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个世界势必就会和谐许多。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想法。“成人达己”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意思就是:在成就和帮助他人成功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发展和完善自己。真正理解了这个词语,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当你成就了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坚持自己的本性,并不是一切都要从自己出发,只要自己拥有了一个正确的良知,并不断地按照良知来进一步“格物”,才可以真正做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作恶 或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日:“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有人说:“人都有这颗心,心即理。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呢?”先生说:“恶人的心,失去了心之本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能看到善人和恶人。 同样是人,为什么区别就这样大呢?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只有一个,没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人们的私欲程度不一样,才产生了善恶。当我们心里只有一己之私的时候,善的观念就少了许多,恶的因素就可能滋生。我们看待人的本性正如看山一样,“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且更有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你所处的立场必将决定了你看待事物或者别人的眼光。正如:以偏见的眼光只能读出更多的偏见,同样以慈悲之心将会读到更多善良的影子。P3-5 序言 智慧之妙,在于一心 1 有一次,王阳明平定了一伙强盗,抓来一个强盗头子,不想这个强盗还有点见识,听说过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就嘲笑王阳明:“王大人,你说世人都有良知,我却不这么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像我们这样杀人越货的强盗根本没有良知!”王阳明也不加解释,让手下给这个强盗脱了上衣,还要脱最后一条裤子,强盗头子慌了,求道:“大人,留条裤子吧!赤身裸体可怎么见人啊?”王阳明笑了:“这不就是你的良知嘛!” 2 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为形役。我们忙着去追求金钱、房子、车子,从没有考虑过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师生,为人臣子,为人朋友……生活在一张紧罗密布的关系网中。处处小心行事,处处极尽能事去巴结攀附,只为了能有更多的金钱来使用,却不知自己一直都在被金钱所奴役着。心的思考全为了外在的利害关系,于是,目、耳、口、鼻的要求都凌驾于心之上了。 3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学说的创始人,他跟其他圣人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相当于今天的公路站长)。在贵州龙场这个穷山僻壤之地,受尽磨难的王阳明不断反思,终于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 在之后的几年,王阳明一路升迁,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当时江西土匪盛行,面对土匪,王阳明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在日常生活中,王阳明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4 闯王李自成进京,明崇祯皇帝登上煤山,自缢而亡。对闯王而言,江山得来如此容易,李白成及麾下的大将们得意忘形,以为崇祯已死,天下太平,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他们纵容部下,骄奢淫逸、烧杀抢掠、军纪败坏,无恶不作。结果,从1644年3月19日到4月30日,他们只“乐”了四十二天,形势就来了一个大逆转。闯王的大顺军先是退出北京,最后被围在了九宫山,由于兵力悬殊,一代闯王终于被地主民团所杀,落得个“乐极生悲”,身败名裂的下场。 我们试想一下,倘若李闯王能够胜不骄、败不馁,能在战后励精图治,积极治理国家,而不是消极地享乐开心,或许中国又该是另外一番天地。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所以当我们大喜临门的时候,能够镇定从容地接受这份喜悦,灾祸临头时,也能淡定地去处理它,尽量杜绝大喜大悲的感情波动,这样处理事务才能行云流水。 5 针对惟一和惟精的结合,王阳明本人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圣贤人物。他向往“圣贤”,这就是他惟一的目标,围绕这个“惟一”他做了多少“惟精”的努力呢?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能力、人格的发展,以及精神境界的洒落自由;同时不忘为社会建功立业;他还开创了一个足以对抗程朱理学的阳明学派,受到万千弟子的拥护。在经过这么多不同的惟精工夫后,王阳明终于成了圣贤人物。 6 有人问:“先生曾主张乐是心的本体,当碰到重大变故而痛哭时,不知这个乐还是否存在?”先生说:“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心的本体并没有因为痛哭而有所改变。” 7 必须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志向努力奋斗,心无旁骛,不能想其他的,更不能去做其他的。王阳明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形象的比喻:保持志向,就像心痛一样,一心都在疼上,根本就没有时间讲闲话,管闲事。“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要想拥有真正的成功,达到上面的境界,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8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0PEN”的第一个字母“0”。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小孩说:“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却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女孩在认识“0”之前,能把“O”想象成苹果、太阳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字母,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3个月后,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判女孩的母亲胜诉。 9 王阳明认为,过于矜持是一种弊病。如果一个人过于矜持,就会太在乎外在表现,不仅仅是容貌上的形象,还可能包含行走的姿势,说话时嘴巴的张合,待人接物时的小动作,这些都可能会引起自己特别的关注,而且十分在意别人看到后,表露出异样的眼光。更甚者,生怕被别人看到,怕遭到嘲笑。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和过于关注外在,势必就令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10 明朝时期,著名禅师大慧有一个弟子法号道歉。道歉从小就跟随师傅参禅拜佛,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无法像师傅那样豁达地面对人世间的事情,越是羡慕师傅,自己越是着急,越是着急越不得开悟。 一天夜里,道歉向师兄宗元倾诉自己不能开悟的烦恼,希望师兄能够给予指点。宗元对道歉说:“我能帮你自是乐意之极,但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必须靠你自己去完成。”道歉忙问是哪三件,宗元说:“当你感到肚饿口渴之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因为我不能够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我是一点忙都帮不上的,你必须自己解决;此外,除了你自己,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行走路上。与其羡慕师傅的豁达与从容,不如从自身开始行动。”道歉听罢,顿时豁然开朗。 人生的道理,只有自己亲自行动才能体会到。如果没有行动,不能应用到行动中,人生的道理又有什么作用呢?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王阳明独具谋略、娴于兵法,是无可置疑的军事天才。 ——余秋雨 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 ——《明史》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