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守正》由张吉华著,第一卷述其《周易》经传文辞的状态、由来、解读方法,及其易理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详细论述《周易》内含的“象数原理”及其原本说易解卦方法基础上,简述了易理的发展由来、以及由易理演绎经传文辞、由易理孕育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独到的探讨。
读完此书,你就读懂了《周易》。作者“十年磨一剑”.开辟解读《周易》新格局。开创性地阐述了中华易理精髓,挖掘《易经》的文化渊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守正(1中华易理阐述)(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吉华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易守正》由张吉华著,第一卷述其《周易》经传文辞的状态、由来、解读方法,及其易理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详细论述《周易》内含的“象数原理”及其原本说易解卦方法基础上,简述了易理的发展由来、以及由易理演绎经传文辞、由易理孕育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独到的探讨。 读完此书,你就读懂了《周易》。作者“十年磨一剑”.开辟解读《周易》新格局。开创性地阐述了中华易理精髓,挖掘《易经》的文化渊源。 内容推荐 《周易守正》由张吉华著,旨在守住《周易》之正理!《周易守正》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开了《周易》原本的“象数原理”,从《周易》“经传文辞”中挖掘整理出一整套解卦系辞方法,而且在释解《周易》经传文辞过程中,通过象数与义理的演绎机制,“推天道以论人事”,从象数易理的阴阳道德观念中,进一步寻找出“诸子百家”由“形下象数”而至“形上义理”的“演绎路径”。 目录 《周易·经文》原文 《周易·传文》原文 第一章 先秦易理与解读方法 第一节 易理与运用——易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爻动与数进——易理演绎的基本法则 第三节 倚数与类象——易卦解读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占卜与义理——说易解卦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卦情与爻情——同易文辞的语词概念 第六节 太极与八卦——说易解卦的热点话题 第二章 易理源起与易学发展 第一节 结绳造就了伏羲文王 第二节 中文数符的象数易理 第三节 经传文辞的渐次形成 第四节 后世易学的继承发展 第三章 中华易理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 阴阳道德种下文化内核 第二节 儒道互补构建文化格局 第三节 百家争鸣演绎文化传统 附录 附录1 新编《先天序卦传》 附录2 易理解读《三十六计》 附录3 六十四卦爻动数进易理演示图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易理与运用——易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文化史上,争论最大,繁衍最多的,莫过于易学问题,无论是对这门学科的性质与运用,还是对这门学问的产生与发展,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理念的解读、不同学派的纷争。易学史上诸多关于怎样看待易学问题的观念与观点构成了不同的易学观,在这些易学观中既有关于易理内涵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根本看法,也有关于易理外延的运用方式与发展变化的主观解读。所谓易学,一般地说主要是关于易理的内容与形式、运用与发展的学问。就易学而言,基本问题是易理问题。就易理而言,内在核心是象数问题,外在表现是卦爻问题。因此,易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易理及其运用问题,古人简约地概括为“象、数、理、占”四个方面。 所谓易理的内容主要是指象与数的关系j所谓易理的形式主要是指“卦”与“爻”的关系,所谓易理的运用主要是指在一定方式方法基础上产生的占卜与义理,所谓易理的发展主要是指易学在各个历史时期易理运用的变化情况、表现形态。这些易学的基本问题,历代易家多有研究,但解读不一,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迷茫局面。 本节主要对易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易理内涵的双重演绎关系,以及古人怎样应用易理这三个方面简略阐述,还“易”以本来面目,为后面具体阐述说易解卦方法打下基础。 一、关于“先秦”与“后世”的易理变化 《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万物之中的人类因其具有独特的主观思维而最具灵性,这种主观思维是人对自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认知与交流活动,它既有一个怎样思维的形式问题,也有一个交流什么的内容问题。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一定的主观思维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属于自身特性的社会文化创造活动,即使是远古先民在思维能力还很低下时的文化初创,其思维活动本身也是具有某种内容的思维形式、某种形式的逻辑思维,否则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一定形式的思维,也不可能进行一定内容的交流。 中华民族的易理文化正是人类特有的主观思维活动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这项文化创造,追根溯源来自远古先民“结绳记事”的文化初创活动。远古先民在长期“结绳以记事”、“记事以数表”的文化生活中,逐渐在自己有限的思维活动中将一定内容的变化规律与一定形式的数理规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随数而思”、“倚数寻理”的简便数理思维。以今日之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而言,这是一种基于“数理逻辑”的思维形式,而正是这种思维形式经过一个庞大民族的漫长历史发展终于酝酿了独具特色的易理文化,而这种独特思维形式也谓之为“易理思维”。 从远古先民倚数寻理、“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传》)的社会生活,到人文始祖伏羲氏由数而起、“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传》)的人文创造,再到西周文王因囚里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自序》)的历史事件,易理文化走完了从产生到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文王演易的文化活动在西周社会的普及,易理文化在筮占问卜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战胜了上千年的“龟卜文化”,同时随着“筮兴卜亡”的历史进程,易理文化也逐渐由“形下”的筮数占卦形式走上了“形上”的义理思维方式。以历史文献记载而论,从春秋时期的“左国筮案”到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易理文化又走完了从“占卜易”到“义理易”的文化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易理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且铸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形成的基本标志。 然而,历史仍然在不停地前进,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先秦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认知领域更加深邃宽广,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易卦阴阳的“二元数理”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两汉兴起的所谓象数易学,从勇改儒家师法开始,逐渐改变了先秦时期形成的易理内容与形式。尽管在以后的易学史上多有回归先秦时期易理文化的冲动与举措,但由于易学的发展从根本上离开了原有的“倚数论理”思维模式,致使后世诸多说易方式与解卦方法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走向了另类易理的发展道路。因此,易理文化在经先秦而至随后两千余年的易学发展史中,形成了两种同根同源而又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显著区别的先秦易理与后世易理。 从时间而言,所谓先秦易理是指先秦时期说易解卦时形成的易理,即是形成《周易》经传文辞的那个易理,不是指两汉及其以后说易解卦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家易理。本书把先秦时期形成的易理谓之先秦易理,而把两汉及其以后各家所形成的各式易理权且谓之后世易理。 从内容而言,所谓先秦易理是指《周易》经传文辞中内含的爻动数进的系辞说易方式和“倚数类象”的解卦释易方法,它是以数理逻辑的思维形式诠释象数、卦爻的相互关系,应用数理的运行方式演绎阴阳的变化规律。对于后世易理而言,无论是依卦论象的说易方式,还是承乘比应的解卦方法,都是单纯地就易卦说易理,就易卦形式圈定易理内容,隔空架屋地抽去了数理思维这个易理的前提条件、核心内容。因而无论是两汉兴起的所谓“象数易”,还是王弼扫象的所谓“义理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秦以后各家说易解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另类内容与形式的易理。 由先秦易理而至后世易理的时代性变迁,不是古人有意为后人设下障眼法,而是易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客观结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展开易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现时人们之所以读不懂先秦时期形成的《周易》卦爻文辞,就是因为用后世易理去解读先秦易文,犯了一个“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时代性错误。 P84-88 序言 《周易》形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典籍,如何解读《周易》经传文辞是易学研究的人门问题和首要问题。由于先秦时期没有直接遗留下说易解卦方法的文字资料,后人只能从其经传文辞中去窥探古人作易的思维方法,而秦汉以后的易家们由于一直对“象数理占”的多层关系看法不一,一直未厘清易卦的说易方式与易辞的解读方法,故而两千年以来的各种释易解卦方法,始终不能清楚地说明《周易》卦爻文辞的真实涵义。 《周易》未解,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表面看是读不懂《周易》的卦爻辞,其实质是不知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卦爻文辞解读卦爻符号的释易方法。笔者不才,但天赐良缘,真真切切地解开了《周易》内含的“先秦易理”,理顺了“象数理占”的各方关系。于是,笔者“十年磨一剑”,运用《周易》内含的原本说易解卦方法,释解《周易》经传文辞,从而形成本书的基本内容,于此名之以《周易守正》。 一、内容与特点 (一)一个内容,两个成果 读懂《周易》经传文辞需要两大学术研究上的突破,一是揭开《周易》千古象数谜底,系统地阐述原本的说易解卦的方法,完整地破解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揭示古人“推天道以论人事”的思维方式,准确地阐述先秦义理依据的象数方法,彻底破解诸子百家由“形下象数”而至“形上义理”的逻辑思维。 本书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开了《周易》原本的象数原理,从《周易》经传文辞中挖掘整理出一整套古人原本的说易解卦方法,而且在释解《周易》经传文辞过程中,通过象数与义理的演绎机制,从象数易理的阴阳道德观念中,进一步寻找出“诸子百家”由“形下象数”而至“形上义理”的演绎路径,从而说明《周易》内含的象数思维方式是演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脉络,说明易理思维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个“思维密码”。 或许在读者看来,能实实在在地解开《周易》内含的象数易理,顺理成章地解读《周易》经传文辞,使《周易》不再是读不懂的“天书”,就已经是千年难求了,但在笔者看来,能运用《周易》内含的象数易理,继续探研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义理,厘清传统文化传承的思维脉络,才是写作此书的最终目的。 (二)主要内容,解卦释易 《周易守正》第一本,详细阐述了中华易理。全文包括三章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先秦易理内容,挖掘整理了《周易》经传文辞内含的原本“说易解卦方法体系”,证明了是先秦易理演绎了《周易》的经传文辞,亦论亦证主要源自于《周易》文辞本身。通过对先秦易理源起与发展的探讨,说明了易理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易理思维演绎阴阳道德文化观念的探讨,说明了象数易理酝酿了百家学说、发展了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了“阴阳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谐易理”是易学的理论精髓,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易卦及易传的详细文辞释解,将在《周易守正》其后两本中详细阐述。 (三)先秦易理,以图示之 本书附录3《六十四卦爻动数进易理演示图》,是笔者根据《周易》卦爻文辞之说易理念、解卦方法而作,是易理思维之原始代码,主要展示易卦阳动爻在二进制数理进退轨迹中的“动进回蓄”运行状态,按图解卦可对爻动数进一目了然。此图既是笔者依据自然数理卦序演示易道变化的工具,也是笔者道破“先秦易理”的基本依据。此图解读的基本方法是“阳动人阴,阴静纳阳,阳进阴退,动进回蓄”。 以图演卦,化繁为简;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 (二)《周易》的文化性质 《周易》起源于远古先民结绳记事的文化初创活动,承接于伏羲画八卦与文王演易理之事,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思想创造与义理发展之需。故而《周易》之“易理”于缘起之时并非为占卜所创,也非为占卜之物。伏羲始画八卦是否因于筮占,而今很难考证,但作为一种“书契”的文化创造与发展却是实实在在的。龟卜先于筮占,以及上千年的“龟卜文化”统治,足以说明筮数文化从源头上、本质上讲并非为占卜文化。 自文王演易始,筮数文化正式为占卜文化所运用,在其后西周以后的近千年历史中,筮数文化逐渐扮演着占卜文化的主角,演绎出占卜史上更加绚丽的舞剧。随着筮数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筮数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思维方式也大放异彩,推动着人们的思想创造活动。一份义理弥足珍贵,促成了“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传统。 从文化传统看,《周易》所内含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虽在一定时期内为占卜文化所用,但也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性、先进性的表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筮数文化被应用于占卜活动,而又最终取代“龟卜文化”,是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表现。 就《周易》典籍而论,从形式上看,《周易》经文确是一部筮占之书,深深地打上了占卜文化的时代烙印;但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周易》经文内含的思维方式,还是《周易》传文叙述的人文义理,都不愧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哲学文化书籍。 因此,《周易》的文化性质具有二重性,既是一本在形式上讲占卜的书,也是一本在思想上讲哲理的书,故而本质上是哲学性质。 (三)解开《周易》奥秘的重大意义 《周易》由“易理”而至“文辞”的发展过程,说明今日之《周易》是几千年前远古先民文化创造活动的一个真实记录,是中国人文化创造中的一份辉煌的财产,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份特殊贡献。同时,也说明《周易》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文化发展产物,既非为“上轮人类文明遗产”,也非为“外星人所赐的礼物”。 《周易》由“易理”而至“文辞”的发展过程,说明只有弄懂易理,才能读懂《周易》;说明两千年来的象数与义理之问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是因为没有弄懂《周易》易理的结果;说明过去传统解易方法由于读不懂《周易》,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说明《周易》用于占卜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而义理才是《周易》本质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 《周易》由“易理”而至“文辞”的发展过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触摸性和可继承性;说明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周易》象数原理的解密,开启了明明白白解读《周易》经传文辞的道路,为易学研究扫除了关键性的解读障碍,是学界期待已久的彻底性突破,易学研究也将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有着划时代的学术意义。这项“考古”发现,有利于驱散《周易》身上的迷雾,正确地识易,科学地用易;有利于重新领会古人“善为易者不占”的真言,走出“易占”以卦代卜、以象喻义的误区,回归人类的逻辑思维大道,有理有据地预测未来。 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下的国学兴起迫切要求读懂《周易》,《周易》的和谐易理精神有利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毋庸置疑,“好易者”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时代的呼唤。笔者相信,但凡易学爱好者,一旦读懂本书所述说易解卦方法,定会相信《周易》已解,定会与笔者同庆这“盛世出易”而欢欣鼓舞。当然,兹事体大,对《周易》原本说易解卦方法的归纳总结,笔者只是先行一步而已,至于“精准”,还有待广大易学爱好者完善,尤其是《周易》内含的象数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演绎路径问题的探讨,更有待于大家共同研究。本书于释解《周易》经传文辞中的谬误在所难免,作者也为此诚惶诚恐,敬望广大读者斧正。 本书所述全部的内容,均为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出版社的观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