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一个法国特使1900年的北京目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毕耶尔·洛谛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让我们至今读起来犹觉心悸血涌的史实记录。

书中记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踏过的中国北方,在大沽口,在天津,在通州,在直隶,一路上超出今人想象的惊天惨景,这部书不是小说,不是追记,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根据一堆“史料”摹写出来的,而是一部足称稀见的作者亲历、亲见的现场记录,像电影镜一样为我们扫描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中国北方的景象,但它绝不是缺乏文学性,它是文学语言与史料的结合产物。

内容推荐

对一个民族而言,100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前门大街的大火、东交民巷的枪战、慈禧太后的西逃和八国联军的侵入,似乎只成为一个叫做“庚子之变”的抽象概念。然而,那一个整个中国的北方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们至今缺少事发当时的直面描述。所幸的是,我们发现了这部尘封70余年的译著,它让人惊骇,让人痛心,让人一头撞入突破想象的地狱之门……

目录

第一辑:黄海的舰群

第二辑:宁海炮台

第三辑:到北京去

 一、从大沽到天津

 二、义和团的两女神

 三、一片废墟的通州

 四、巨城骤现

 五、在法国公使馆的鏖战

 六、帝城光景

 

第四辑:在帝城里

 一、住进瀛台

 二、设在团城的办公室

 三、废室

 四、利玛窦墓园之毁

 五、猫与贼

 六、雍和宫

 七、文庙、石鼓和孔子的训辞

 八、参谒西什库教堂

 

第五辑:第二次进北京

 一、春日的北京

 二、看北京的娘儿们

 

第六辑:到皇陵去

 一、北方的黄风

 二、大红伞和篮子里的人头

 三、乡间杂耍

 四、皇陵的情调

 

第七辑:北京的最后勾留

 一、东单牌楼大街

 二、晚宴

 

附录:辛丑条约

试读章节

六、雍和宫

雍和宫,这最老的北京的殿堂,这最简单的人间的世界,里边贮藏着无价的图书和珍奇的金银雕工上品。

这高贵的庙宇。存在的年代虽然已在数世纪以上,可是知道它的人却极少。在本年欧人入侵以前,“西方蛮子”的滥入是绝对禁止的,而就在联军已变成北京主人的现在,因为它坐落得过于幽秘,前去随喜的人仍然非常有限。这寺院是起在城内一个最荒僻的角落里,湮远的岁月正同老密的树枝一样。都很容易把它从人们的眼底藏去。

上这座庙去,在寒冻的风尘下我们取了“东单牌楼”的大道。这条长到三四克罗米突的街代表着的是可怕而稀奇、残破而窘迫的北京缩影。就在垃圾和灰烬之下,做小生意的人把地摊摆开,罗列在这些摊子上的,在破布碎铁之旁往往可以发现三千年前的名贵古玩。这因为,不但中朝达官们所累世相传的家珍秘宝现在是流落道途,就是宫廷中的夙藏,在乱离之后,也大都倾吐到这些地方来了。两街的地摊之极便是长得看不见尽头的街房。这一带的情形和一个出售服装之类的大商店一样。家家门口都挂着男女死人的衣物:那中间有的是从商人家里偷来的丰美皮货,有的是绣着金的宫中贵嫔朝服,有的是已经溘逝了的宦家命妇所曾服过的重丝长袍。至于在街头拥挤往来的人,则以穿蓝布大褂、斜着眇小的怪眼、一律挺脏的中国流氓为最多数。也有一些拖长辫子的无知愚民来去着绕圈子一在破坏、抢劫、焚烧北京这些事上,这些人所曾做的是比联军多到百倍以上的——在几块钱的代价上,他们便可以把挟藏着的黄鼠狼、银狐以及貂之类的皮货卖了出去。看那急遽周章的样子,他们是生怕给人捉住的。

渐走渐近我们的目的地,市嚣便渐归沉寂,继着喧闹拥挤的街市而来的是死样的老街。街头不再有行人,只看见由废墙上伸出来的树木,那多节的丫枝枯瘠得宛如老人的臂膊。

像在俯瞰它前面那片常见幽灵的广场样的,高大的山门已经半就倾圯了——这是雍和宫的入口,就在这前面我们住了脚。

初进山门的时候不会看着有人,但不久,喇嘛的头儿便迎接了出来。随着他,我们穿过一片幽暗的场子。

披着紫色宽衣,剃光着头,是蜡制似的形容而却又常常装出微笑、可怕、含仇的面相,这头儿领着我们走过一带铺着白色石板的广大庭院,走到第二座山门。到这里再回头一看,才看出第一重庙宇是向着第二重取包围形式的。那重复纡回的墙,那飞牙坐鳌的屋顶,以及那压压地封住了前头一半的群屋,尽都带着赭红的颜色。承受着午后秋阳的地方,兀自反射出晃眼的金光。

这给世纪拖陈得起了锈样的老庙前头的院子是荡然空着。除了蔓生在石板缝里的杂草以外,便只有支在白大理石登上的铜铸星辰车,车上刻得有秘密的符咒,这是让人来虔诚推转,卜测休咎的。

轻得自像影子样的,一些年轻的喇嘛一个两个在我们后边现出来了,杂在中间的甚至于还有些是很小的孩子一因为做喇嘛都是自小学起,那些陈古的教仪一般人现在已不知道了——他们自然都在少年,然而流露在他们身上的却没有一点青年的气概。那杲暗得像死人样的注视,全显示出了他们不可补救的颓败,兼之,又过的是抛弃人间纷华的经院生活,罩在他们身上的黄色衣裳也更不多于褪色破布。真的,他们的制服、他们的形容,正同他们的祭仪、他们的神殿一样,都蒙遍了时代的浓灰了。

在这广大得今日已然无偶的大建筑里,他们很好意地指示我们所想参观的一切——我们先从庙内的学堂看起,这是经过很多世代逐渐形成的地方。

学堂的墙,初看去现着氧化金属的颜色,逼近一看,才都是一些精工的金漆,经过了不知若干次的炎夏和严冬,再加之从那不断地由蒙古吹来的尘沙,所以便变成现在的模样了。

非常阴暗,这研究喇嘛教义的书房。小喇嘛的眼睛为什么全都是在眼帘下陷得很深呢,大概在这里可以得着解释了。不过,阴暗虽然阴暗,地方却很华丽宽大。正同这城里的一切古老的纪念物一样,很令人足以想见它在它的时代,是曾经雄视一世的。室顶的天花板都有金描的怪物图像,支承天花板的是一色的上漆的大柱子。室内陈列的学生课桌多以百计,雕缕都很工细,只是在川流的人潮中,桌子的四角早给磨圆,都已失去原样了。室内的各隅安置得有金衣神人的坐像,室内的墙上挂得有绣着极乐世界缩影的壁幕。贮藏图书的架子也都摆在这里,书多手写本,图画则是用染色的丝绢裹着的很大的卷轴。

这以后,我们便给带去看第一重佛殿。殿门才一打开,一片灿烂的金色便辉射出来。因为年代太久,金箔变薄,箔底的漆色反而渐显的缘故,金光中微微透着红。置在殿中的是三张金座,在一群都是同一模样的小型金神中,三尊全金大神垂目坐在座上,大神的模样也是彼此相同。摆在神座前头的是一列金瓶,塑在瓶内的正吐苞的花朵也是全描着金。反复地叠着同样的事物、同样的意态和同样性质的同样面孔,是佛教寺里边的不变的艺术。这里也和其他古式庙宇一样,没有通光的装置,仅『寺殿门上镂着孔的木窗,人们才可以看出天花板上盘在云中的怪物和金座上土偶的笑容。在这殿里什么都是纹丝不动,甚至连焚香的香炉上也看不出人的痕迹。显然这是一个久被忘却很少人来的地方(这一重殿的配殿里塑得有佛教的地狱诸种相)。

看完第一重殿,喇嘛便带我们去看第二重殿。这里的一切和第一重殿真的一点没有两样:殿前是铺着白石的院子,殿里是泛红的金光……殿上的颓圯,四周的岑寂……都和第一重殿一丝不异。于是我们便给再带到第三重殿来。正合了我们的待期,这里的种种,仍和第一第二重殿相同,只是这时晚日已然更低,投在殿上的日色,仅能照至盖着琉璃瓦殿脊的极端,脊上瓷质的小怪物们露出要循屋而下的样子。结果在殿上的檐梁之间的鸽子们都纷纷归巢投宿。但,静了一日的夜枭这时却开始睡醒,尽着绕住殿宇旋飞。晚风料峭地吹,令人噤然打战。

这殿内的三座偶像的中间一座却异于先前所见,它不是坐着而是站着。偶像的高大,初看颇觉怕人,殿顶的天花板锯开,让它伸出头去,然而天花板才高及它的大腿的一半,那样子简直像一座装金的钟塔,得站近神座的脚前,且用力仰起头来才可以看见它的面容。它的面容却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了。在那低垂的眼和微启的嘴唇之间的微笑宁静得令人忘形,它罩笼住这四周的光辉和黑暗……

P139-144

序言

《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是庚子事变的另一种记录,1932年它以《庚子外记》为名出现,但那个译本人们很难见到了。这个老旧的版本之发现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拿起这本书我就不想放下了。讲述庚子事变的书,按说已经不少,义和团、八国联军以及辛丑条约都是历史教科书上必提的重要事件。

1900年的中国,的确没有什么“趣味”可言,就连睁大眼睛寻找题材的影视剧都不在此讨生活,而宁可一再地重拍烂熟的老片。

然而,那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历史,中国人今天的许多东西还可以从那儿找到源头。譬如我们的民族情感,我们多少有些敏感的东方文化自尊心,我们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记恨”,以及我们的心里极其隐秘的自卑,当然还有我们救国图存的深志,都在那个年头熔铸成型。1900年是中国人性格的一个拐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

事情毕竞过去一百零几个年头了,我们很难再听北京老辈儿讲闹义和团、闹八国联军的故事——曾经亲眼目击事件的“在场者”已不再能与我们围炉夜话,我们缺少活灵活现的口述史。现有文献其实不少,但是,其一,叙述事件过程者多,描写场景者少;其二,文言多,白话少;其三,国人作者多,西方作者少。

如是之故,就显出这部著作有其独特价值。

这部书不是小说,不是追记,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根据一堆“史料”摹写出来的,而是一部足称稀见的作者亲历、亲见的现场记录,像电影镜头一样为我们扫描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的景象,但它绝不缺乏文学性,它是文学语言与史料价值的结合产物。

我们眼前的这部书初版是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正中书局所刊印,它之所以进入坊间,说来倒是饶有趣味的。1931年,一位名允若的中国青年在法国留学时到邻家去串门,主人不在,只有他的年轻女儿在家,两个青年人相处甚洽,女孩兴头之下取出自己父亲的藏书给他看,允若未料竟看到一本有关中国的札记,于是借回,颇觉有译出的必要,这样就有了他取名为《庚子外记》的译著。

这部书的作者毕耶尔·洛谛于1900年作为法国特使赴中国向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和法使馆传达某种指令,他从大沽口登岸,取道天津而进北京,随之将在沿途所见记述下来,寄回法国在报纸上发表,事后结成集子出版。

这是一部让我们至今读起来犹觉心悸血涌的史实记录。书中记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踏过的中国北方,在大沽口,在天津城,在通州,在北京城,在直隶,一路上超出今人想象的惊天惨景。所以,这次重新出版改名为《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以更加昭显其内容。

这部书兼具散文与史料的双重特质,我们或者这样说,这是散文家所写的重大历史事件实录。作者的名字民国时期译作皮埃尔·绿蒂(Pierre Loti),本名朱利安·韦奥(Julien Viaud),生于1850年,卒于1923年。他是法国海军军官,在大海上周游列国达40年,足迹遍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海诸国,开阔的阅历为他的写作增添了丰富的题材,助其写出大量散文和游记,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描写海外风情见长的法国文坛大作家。1892年,他以多数票击败了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的竞争,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法国“40位不朽者”之一,以其文学成就享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菊字夫人》、《冰岛渔夫》等曾译为中文。1900那一年,他是法国上校军官和赴华特使,负有特殊使命,在北京到处都受到高规格接待,下榻则在北海团城,出游则有马队随行,去清西陵沿途俱以“洋翰林”的国宾之礼相待。恰恰是长于描写的特点,使这部书富有文学情致,他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描摹,笔调之生动、刻画之精细使历史场景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对于1900年的北京,他给出了另一角度的观察,他不是联军最初进入北京的攻城部队,他是一个“评价者”,所以他可以对入侵者和被掠者都取比较客观、公允的态度。这为其书史料价值的真实性增添了砝码。 作为文学家与作为职业军人的毕耶尔·洛谛,两种心态相交织,有时又不免自相抵牾。应该说,毕氏敏锐的审美内心不乏人性的柔软,悱恻之笔在书中常有所现。对于八国联军掠劫过的土地,他所给予的真实披露,读来称得上惊心动魄。让人还感意外的是,他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补充了别的文史著作所忽略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你才会了解,原来一百年前的北京是那样一番面目。现场目击和精致描述,使这部书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史料和别一角度的八国联军罪状佐证。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毕竟是法国职业军人,并且身负高层机密事宜,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八国联军的上层人员,这决定了他的立场和他笔触的另一个方面,譬如对东方文化的蔑视,对军事占领的自得。同样是文学家,比之也曾对中国遭遇发表过言论的雨果和马克·吐温,就差着一截了。不知道他是怎么击败左拉的,但在中国人这里,左拉的名字要响得多。然而出于文学家的敏感,他在怀着并不欣赏的态度观赏中国北方民间表演艺术时所悟出的禅机:中国民间深藏着无比巨大、令人恐怖的能量,绝不是联军的几支毛瑟枪能够永远弹压的——也不是那些忙于抢财物、找女人的粗暴兵士脑子里能够产生的联想。

该书共七辑,分为两大部分:一至四辑为第一部分,记叙毕耶尔·洛谛于1900年9月25日至10月26日从大沽口登陆,经天津、通州到北京的见闻;五至七辑为第二部分,记叙他于1901年4月18日至5月2日在北京和清西陵的见闻。两部分之间的时间里,他是在海上的法国军舰中。

幸亏允若先生翻译了这部书。译者的译笔具有“五四”新文学时期的风格,语言极为精美传神,富有深湛的国学功底。能把西语翻译到这个水平,相当难得。七十多年过去了,彼时的语体格调具有另一种美感,就像带着包浆的明代旧家具或是泛着幽光的元代青花瓷,后来人很难仿出那个味道。然而这个译本存世极少,七十年来更是不见再版,使得公众无缘读到。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提到过允若的这个译本,把它列为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书目题解”目录中,还说书中的“义和团两神女”“疑即黄莲圣母”,对全书惜乎仅有四行简介。

为使人们能够读到这部史料所记录的1900年中国北方的惨烈事件,同时使现代史研究者更多一部参考资料,我们决定以《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为书名重新出版这部书,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加以校订、评注并补充历史图片,使该书更为顺畅、丰满。

希望该书的整理再版,能为学术界和广大公众增添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读本。喜欢此书的人应该感谢原译者允若先生,尽管这好像不是他的真名。

赵润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