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是李镇西老师的博士论文,也可以说是一次“写作冒险”,作者用了散文随笔的写作形式,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整个文章言之有理、明白晓畅。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通过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征等因素谈了实行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民主教育做了一个全面及透彻的分析,民主教育与李老师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爱心教育、素质教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是一篇全面了解李镇西老师民主教育思想的权威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李镇西教育作品 |
分类 | |
作者 | 李镇西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是李镇西老师的博士论文,也可以说是一次“写作冒险”,作者用了散文随笔的写作形式,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整个文章言之有理、明白晓畅。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通过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征等因素谈了实行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民主教育做了一个全面及透彻的分析,民主教育与李老师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爱心教育、素质教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是一篇全面了解李镇西老师民主教育思想的权威著作。 内容推荐 李镇西编著的《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是一篇明白晓畅、风格独特、充满实证精神的博士论文,它使我们领略到——实行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是塑造和培养人才的工程,教育若没有民主,何谈国家民主,社会民主?民主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深入浅出的教育著作,使我们感受到——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 目录 序言 一个特别的学生与一篇特殊的论文朱永新 思考之一:校园期盼“德先生” 【民主教育与时代呼唤】 一则新闻震动了中国 [源于现实的教育主题] 聆听历史的足音 [教育与民主政治同行] 从“顺民”到“主人” [市场经济推动教育进步]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教育迎接世界挑战] 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民主教育何以可能] 思考之二:激情中的沉思 【民主教育与民主理论】 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 [民主的内涵] 平等、自由、法治、宽容、妥协 [我对民主精神的理解] 尊重,尊重,还是尊重 [民主教育的内涵] “目中无人”的教育 [民主教育的对立面:专制教育] 在历史的长河中 [民主教育的理论资源] 爱心、个性、自由、平等 [民主教育的特征] 思考之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民主教育与教育原理】 当教育向“科学”进军 [教育属性:科学与人文] 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谈起 [教育目的:社会与个人] “泥塑”,还是“根雕”? [德育过程:灌输与引领] 学生不愿“吃饭”怎么办? [教学模式:启发与共享] 思考之四:如同空气、阳光和水 【民主教育与民主修养】 “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民主知识的启蒙] 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 [平等观念的确立] 少女的长发妨碍教育? [自由意识的培养]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法治精神的造就] 思考之五:用民主培养民主 【民主教育与教师素质】 做“会思想的芦苇” [呼唤思想尊严] 以心灵赢得心灵 [树立民主的教师权威] 约翰o纳什是“好学生”吗? [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 谁有资格做“灵魂工程师” [和学生一起成长] 结束语: “民主教育必须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 民主教育与教育体制 教育民主与教育决策 民主教育与公民教育 民主教育与教育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次写作冒险 特别鸣谢 试读章节 思考之一:校园期盼“德先生” 【民主教育与时代呼唤】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培养民主主体——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呼唤,世界的挑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之欲出,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应运而生。 1998年,我在拙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曾这样写道——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被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这本书在为我带来荣誉的同时,也使不少教育同行对教育爱心产生了误解。 有读者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老师当面与我探讨:“爱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教育不能只有爱心,还得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呀!” 一些教育者显然误解我说的“爱心”了,他们以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的确,哪位老师会否认自己有爱心呢?但爱心是否就是教育的一切呢? 看来,只谈“爱心与教育”恐怕不够,甚至说没有抓到教育问题的实质所在。 于是我接着写了《走进心灵》,并且把这本书的副标题确定为“民主教育手记”。当时,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真正的教育之爱是离不开民主的——这种“感觉”的确只是“朦朦胧胧”的,完全是出于对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 在读博士的三年里,我有意识地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深入思考。在确定博士论文题目时,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民主教育”。没有想到,我的一些朋友对此却感到不理解:“‘民主教育’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题目,你怎么想到写这个题目?” 是呀,我怎么想到写这个“难以说清的题目”呢?仅仅是纯个人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这个题目首先是属于中国教育的。以我的理论水平,我当然不敢保证能把这个“难以说清的题目”说清楚,但我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这个话题,并和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朋友一起思考—— 民主教育何以提出? 一则新闻震动了中国 [源于现实的教育主题] 一切理论无不源于现实。 就在我酝酿这篇论文的时候,一则有关教育的新闻正震荡着中国。2001年12月13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2000年12月28日,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4)班教室的讲台上,发生了这样一幕:9名年仅十一二岁的学生被班主任强迫用小刀、剪刀当众刮脸,直到流血为止。 学生们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以至于被老师这样惩罚呢? 事情由一次演讲会引起。2000年12月27日,新庄孜矿三小的“畅想新世纪”演讲会在六(4)班教室西边的会议室举行。六(4)班教室在走廊的最东头,学生放学必须经过这间会议室。据学生们说,放学时他们从会议室经过,因好奇就趴在门缝看有没有他们班的演讲。因后面还有许多学生在挤,于是六(4)班的这9名学生就被挤进了会议室,结果被班主任李蕴英看见了。李蕴英认为这事给班级丢了脸,学生的脸皮太厚。于是,她要求看了演讲会的9名学生第二天带刀来刮脸。起初,学生并不相信老师真会这么做,以为只是吓唬他们而已。但第二天下午,让人难以 置信的残忍一幕发生了…… 实际上,在这期《焦点访谈》之前,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许多报刊已经报道过此事,只是没有中央电视台这么形象直观,这么“触目惊心”罢了。 注意,我用“震荡着中国”这样的表述来说明此事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是一点不夸张的。“刮脸事件”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社会强烈震惊: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有关此事的跟踪报道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个教师的谴责,一时间铺天盖地。 实际上,教育体罚已经不是新鲜事。刚才我随意以“教育体罚”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网上马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标题:《错一个字打一尺子——湖南株洲小学生被打肿脸》、《广州市国光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用刀割手指》、《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北梯中学初二年级(42)班学生赵超死在自己班主任的拳头下》、《陕西韩城发生恶性事件:老师抡铁锹打断学生胳膊》、《皖一私立学校老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骨折》、《云南有一名教师对一学生连打12个耳光致使该学生昏迷并死亡》、《新疆乌鲁木齐的一位女中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唆使三名学生当众扒掉裤子》……P1-4 序言 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 李镇西 恍如昨日。 自1982年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乐山一中,我带着心有不甘的文学梦步人教育,一转眼整整30年。 蓦然回首,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教育细节在脑海中翻腾,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师友……那些与我共同编织教育故事的人和事,如春风拂面,甘之如饴。 1.机遇一直与我有不解之缘 30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这让思想冲破牢笼、宽容个性、鼓励创新、追求人的解放的年代,是我人生的大机遇。 30年,我有幸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班主任》杂志首任主编王宝祥先生,湖北名师蒋自立先生,成都玉林中学原校长杨兴政先生,成都石室中学原校长王绍华先生,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教授,成都武侯区教育局原局长雷福民先生,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先止…… 给我帮助的当然不限于以上诸位,他们于我或师恩浩荡,或友情深湛,但都对我关切备至。那种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悲悯情怀,糅合着宽容、理解、大爱无私的心灵,为我的教育生涯谱写了一曲曲亢呜之音,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一个个不凡的机遇。虽然我都曾在文章里细致地写下他们,但今天再次一一回想,仍然不免泪眼婆娑。把这些具体的微观机遇,放置在改革开放的宏大机遇下认真体味,一种感恩的幸福洋溢心中。 2.机遇之下,我喜欢实干 我总以为,教育是做出来的。所谓的“做”,不只是拿着“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30年再回首,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对于一直钟情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都在探索。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未来班、青春期教育班、集体主义教育班、民主管理班、公民教育班……30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历程有着清晰的脚印。 语文课程亦复如是。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我在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的主题线索下,从未停止过课程探究。我所有教案都没有重复过,哪怕是同一篇课文,我也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我把讲授每一篇课文都当作我的“第一次”。不曾停止的感悟和发现,令我不断处于收获之中。 从教师到学者,从学者到学校管理者,我在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等多个单位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一直没变,但身份的呈现方式和我的教育角色却不断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我视野的转换、实践的丰富和探索的深化。 3.实干中我崇尚阅读 我注重四类阅读。读教育报刊,以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直接聆听人类精神永恒的回音。 我特别强调人文阅读对教育的意义。我长期订阅《炎黄春秋》《随笔》《老照片》等杂志;最近一年,我阅读了《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南渡北归》《聂元梓回忆录》《中苏关系史纲》《瞿秋白传》《民主的细节》《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和八十年代》《一句顶一万句》等人文著作。这些阅读和教育都没有直接联系,但与思想泰斗对话,与人文巨匠为伴,可以让我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站在文明和文化的高地审视课堂,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我的博士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我在学校倡导阅读,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从阅读中获取教育的养料,在更开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 4.我坚持写作,记录教育生命的流淌 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30年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总想当作家,但命运让我成了中学教师,于是我便把教育当作诗来写——我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最初的书名就叫作《心灵写诗》。当我孜孜于当作家时,我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当我放弃作家的梦想而全身心投入教育时,文学的激情却令我思想奔涌。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所感动,那朴素亲切的文字深深地启发我: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写呀!虽然我没想过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我试着写我的教育故事。从此,写作深深嵌入到我的教育生活中来。 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教育实践的过程。在向同行们作汇报时,我经常说:“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罢了。仅此而已。” 5.思考与写作是孪生姐妹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 思考,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素养,只需要良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样,质疑一些谬误,也不需要多么坚实的学术功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比如20世纪80年代我对“任安妮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曾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因为迟到,我罚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会儿。这事看起来不严重,我的做法也不是特别过分。但后来我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生病,再后来她因白血病去世了。就是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唤起了我的良知。我开始反思,如果任安妮没有生病,我就可以让她罚站吗?当然不是,罚不罚站与学生是否生病没有直接关系。我永远不可能向活着的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还面对着健康成长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何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这考验着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诚! 我反思的结论是:尊重学生并非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样的思考,贯穿我30年的教育生涯。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培根说:“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剥除包装,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愿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曾几何时,无休无止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不断被折腾,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宁静的校园,才有真教育…… 6.倔强坚持一个纯真的自我 崇尚率真。儿童的心总是一尘不染。我们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长大,但我总不愿丢弃率直和真诚。说真话、做真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城府。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痛恨不动声色的算计和彬彬有礼的欺骗。 保持本色。从年轻教师到教育学者,从班主任到校长,我都善良依然,纯正犹存,热情不褪,我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抛弃面具。当今社会,迫于环境或内心驱使,许多人戴着面具生活。但我更喜欢素面朝天,真诚待人,以心灵赢得心灵。 追求单纯。人生不过几十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单纯一些,我们会更轻松快乐。单纯地对待教育,会让我们收获单纯的教育快乐。 拒绝成熟。成熟往往是圆滑与世故的代名词,而这恰恰是我深恶痛绝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被欺骗,但作为教育者,还是“幼稚”一些好。幼稚即纯真。 忠于心灵。守住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决不随波逐流,不要跟孩子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宣扬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执着理想。时间流逝,变化无常,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变,比如少年的理想。我永远铭记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说过的那句话:“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与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坚持自我的个性,让你失去了很多;也有人说,你的个性成就了你。我同意后者。简单、直率、敏锐、执着、死心眼儿、我行我素……恰恰让我一直保持着单纯的教育心。平和的心态,赋予我纯粹的教育幸福。我总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7.保持童心,钟情细腻的教育情怀 我今年54岁了,可我自认为还保持着24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如此细腻的情怀,表达对教育的热爱,体现的正是童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就是说,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思想”、“理念”、“模式”等,而是依恋孩子。依恋孩子,需要童心。 我现在当了校长,经常提醒自己要怀着一颗童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服务,为他们现在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付出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们把理念、模式、规模、国际化等宏大概念作为教育的主旨,而忽略每天在校园里笑眯眯地向你打招呼的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是被异化的。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才是真教育,才有价值。只有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才会把你放在心上。上个月我去马来西亚讲学,一周以后回到学校,碰到一个初三的孩子对我说:“李校长,好久不见您,我好想您!”那一刻我真感动!这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思念,也是一颗童心因另一颗童心而感动。 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童心,是我30年从教之路的重要关键词,我以此坚守30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与青春同行,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1 30年来,在许许多多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出版了包括《爱心与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我的教育心》在内的40余部著作。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撮其精要,用心汇编成12卷作品结集出版,我对他们心怀敬意。 后记 惴惴不安地写完了这篇论文,心里仍惴惴不安:语言如此浅白的论文,能够被导师们认可吗? 我的担心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现在的一些学术论文,往往开口“哈耶克”闭口“福柯”,左一个“原则”右一个“性”,翻开目录便是宏大体系;而我这篇论文,从语言上看就十分不“规范”。 但我执意要追求这种不“规范”。毋庸讳言,我这样做有“扬长避短”的考虑——长期处于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我的确不具备学院派的语言表述功力;但更重要的是,我想做一次表达尝试或者一次“写作冒险”:能不能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博士论文? 曾有一篇题为《论文题目的大与小》的文章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作者上官子木先生这样写道:“当我看完了一位国内学者在国外大学就读时完成的博士论文时,非常感慨。这是一本研究角度新颖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书,但要在国内,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将很难通过。如果是评职称,至少在我所在的单位是肯定评不上的。因为这本书是用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注定要被国内学术界的一些权威人物认为是没有学术性而遭否定。” 我同意作者提倡“用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写博士论文的观点,但不同意他“这注定要被国内学术界的一些权威人物认为是没有学术性而遭否定”的判断——不能那么绝对说“注定”要“遭否定”,事实上,真正的专家权威是欢迎言之有物、明白晓畅的学术文章的。 比如导师们对我的宽容,就是明证—— 2003年4月9日那一天,我参加论文预答辩。说实话,答辩之前我很紧张,不是因为怕导师们给我提出意见——我正是渴望他们给我提出修改意见,越多越好,越尖锐越好;而是怕他们不接受我这种语言表述风格。虽然在论文写作之前和写作之中,导师朱永新教授就不止一次鼓励我:“要创新,不但是思想上的创新,也包括论文写作方式的创新,表述语言的创新!”“我还真希望你能写出散文式的博士论文!”但其他导师会不会也像朱老师一样宽容呢? 后来的情形说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们真诚坦率甚至不乏尖锐地指出了我论文中的种种不足和谬误,并建设性地提了许多修改意见;但没有一位导师对我的语言表述方式提出异议,相反他们都认可了我这种表述。 因而我更对谆谆教诲了我三年的各位导师——朱永新教授、任平教授、王金福教授、崔绪治教授、李兰芬教授、王晓升教授……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请不要误会,我绝不是否定真正的学术规范和宏大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无论是读任平教授的《交往实践与主体际》、王金福教授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或者是读崔绪治教授和李兰芬教授的《管理文化》、王晓升教授的《走出语言的迷宫》……先生们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翔实的引证,细密的论证,严谨的语言,让我由衷地折服。他们把我引领到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峰,心灵的天空万里无云。 不过,我同样喜欢我的导师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享受教育》等著作。其实,朱老师也写过《中华教育思想史》《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等绝对“学术”绝对“规范”绝对“学院派”的理论著作,但在《新教育之梦》等著作里,朱老师把自己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倾注在字里行间,用诗一般的激情和散文一般的语言,阐述着一个又一个朴素的教育哲理,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更给人以感染。 其实,无论是任平老师的《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还是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述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透过富有逻辑力量的语言或者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我都感到了先生们富于创见而决非人云亦云的独到思想!这才是先生们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对比很久以来教育学术界存在的不良文风,我感慨万千。有些“专家”、“学者”总是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 能不能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呢? 当然是可以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用《论语》表达的,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生动的对话,却成了经典之作。卢梭的教育思想则是通过小说《爱弥尔》表达出来的,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尔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尔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还有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著作也平易近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 我一点都没有否认“学院派”的意思。我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科学的表达,因而都需要相应的“范式”——即科学史学家库恩所说的那种从事同一特殊领域研究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包括属于这范式的特定概念、术语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等体系宏大、结构精密、论证严谨、言语平实的教育经典著作,同样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启迪。正是这些真正的教育大师的不朽之作,构筑起人类教育理论的辉煌宫殿。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允许教育可以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表达。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 于是,在各位导师的宽容下,特别是在朱老师的鼓励下(其实,更多是受他近年来一系列著作的影响),有了我这次写作尝试,有了这篇平实朴素的论文。 我清醒地知道,对于民主教育这个宏观的话题,我的论述还有许多疏漏,但我愿意在各位导师的指导下,继续我的思考,继续我的探索——当然,也包括继续我的“写作冒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