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包子写起
先写济南,因为我祖籍济南;先写包子,因为我是个包子痴。济南号称“泉城”,是老省城,自然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包子”是其中之一。济南人说“包子”,实际是水饺,而通俗的包子就升半级,改叫了“大包子”。其实个头也真是大,赛过一般成年人的拳头。小时候,济南天桥有一摊清真大包,是回民兄弟的生意,牛肉馅儿最好,吆喝也有趣,是这样的:“吃大包子呀!咬出个牛犊子来呀!”
现下在街上买包子来吃的,十人有十人是为囫囵吞个饱。饥饿时候,吃什么都香,自然很难在乎味道,但好包子确是美味的,讲究很多。有回汉之分,有南北之别,发面的、烫面的、灌汤的、干身的,有小如铜钱的,也有大如麦斗的。所包的内容,更是千变万化,甚至出人意料。其实,懂得吃的朋友知道,包子,是一个华彩的世界。
我痴迷包子,从娘胎里就痴迷。据母亲大人说,她怀着我时,最爱吃的就是包子。后来我出生,父母忙于工作,就将我交给祖父祖母照顾。那时候住在乡下,每逢农历三七之日,祖父就牵着我去赶集,吃我最爱的牛肉包子。那牛肉包子不花俏,货真价实,一出蒸笼,十足的麦香就诱着人去咬,咬开滑弹的面皮,就有一大丸牛肉跟着跳出来,叫人忍不住大嚼、吞咽,满满油香的肉汁流满手掌也不顾。只要摊主用心,就绝不可能吃到葱花之类的渣,更没有筋骨末这等讨人厌的东西,只有实实在在的美味。
长大了,我的运气就不如儿时好了。运气不好,难免吃到棉裤一样的包子皮,糊在嘴里,粘住了牙,咽不进去也吐不出来。再尝口馅料,菜不是菜味,肉不是肉味。如此,嘴在啃着包子,胸口却似挨了窝心拳。第二篇甜沫儿?添么?
甜沫儿,济南老百姓的普通吃食,原本是出身粥棚的杂和粥而已。不高贵,却是一百一的美食。早先的时候,吃甜沫儿没有人用勺子,个个只用手捧着碗,一转一转、吸溜吸溜、撅起嘴来喝。怕吃不饱的,再配上老油条、呱嗒饼,额外来一碟八宝酱菜,大冬天的,也要直吃到额头上冒出一层汗来才舒坦。
叫“甜沫儿”,却不是甜的。一入口是咸,绕一绕舌头,又是鲜,咽过喉头,呛辣爽快。要认真咀嚼才明白,原来里面加了花生、豇豆、菠菜叶、粉条碎,还有五香豆腐干,和着其中的葱姜末吃个不停,每一口都细细嚼,每一口都好味道。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