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卷留声二万里(四十年书评文集)(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葛承雍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葛承雍教授四十年来撰写的书评精选集,作者作为文物社前总编,对于图书的价值有独到的眼光,用平实朴素的语言,道出一本本图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秘辛,介绍它们的价值,讲述作者的相关工作。书中所选的书评,按图书内容分为六类,分别为丝路、文物、遗产保护、艺术与考古、历史的侧面、学人间的共鸣。作者把图书当成珍宝,这么多书评集合起来,展示了一位学术型大出版社总编的学术和出版视野,对于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
目录
开卷之语 书卷留声二万里
第一章 中外交流时空下的丝路外来风
市舶之城:海事也是人事——读《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
粟特聚落分布的异彩景观——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注目壁画中的胡汉民族风
文明印记:承载丝路文物的历史
东亚互动:中朝汉籍交流的文化史章
全球视角下对外开放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 从文物“微观史”到历史“宏观史”
唤醒历史深处的记忆——读《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代文物》
我们仰观之后的《仰观集》
小陶俑背后的大历史
新获墓志重新启动历史记忆
漫读碑碣阅沧桑——《长安新出墓志》读后
碑刻上的历史烟云,墓志里的家族血脉
超越死亡礼敬逝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序
西风东潮思长安
大明宫:皇家珍贵的记忆遗产
西安元墓壁画初露颜面——《韩森寨元代壁画墓》简评
从佛教之城到宗教之都——评《西安碑林藏石中的佛寺文化》
第三章 人文睿思下的遗产保护
国家遗产与精神遗泽——《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评述
荫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应县木塔》第三次重印而写
长城研究三百年——《明长城防御体系与价值》序
奋楫笃行: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库
彰显奠基性工程的文物学新收获
京华大地:反思北京考古的心血之作
长安内外的学术引桥——《长安绎古——汉唐历史考古文集》序
开创“没落”留下的不朽事业——评《故宫与故宫学》
草原蒙古与中原元朝交汇的中都城——读《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
检阅:我国文物科技保护成果出版回顾与展望
文物法规是文物保护的守护神/137第四章超越考古再现的艺术之旅
从美源之旅到艺术圣殿——评介杨泓、李力《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
静观:千年法门之遗珍
陕北石纹上的艺术——《佳县古代石窟艺术》序言
黄土高原上的斑斓画影——论佳县民间寺观壁画的文物价值
秦晋交界的“佳话”“佳境”——《中国·佳县文物精华》序
黄河岸边:夜读《府谷名胜古迹》
凝结线条艺术的珍贵遗产
追寻汉代碑拓的斑驳遗产
跨越图像史影的艺术界沟——《图像·历史·艺术丛书》总序
富矿:赏字落墨与人文碑林
第五章 发掘被埋没的历史侧面
官爵直径:古代选官制度研究的背后
连缀片段:武则天的新天地
皇宫影子里的残阉人世界
字里行间所见的风流才子纪昀
人文咸阳新方志的价值
第一眼:中国审计史的可喜成果
第六章 掩卷之后的共鸣之音
中国文物考古类期刊应更多全球分享
乱象纷起中追求文物出版的精致价值
新传媒下文物图书的读与思
大学博物馆的文化名片——读《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品集》
淬过文字之火的碑林故事——《西安碑林故事》序言
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大唐墓志
民族考古的互动与文化交流
西夏文化全景中的侧影
包容提升的“长安学”与长安学派
书意过眼:中国古迹探访三十年
走进人类昨天的文献世界——《出土文献研究》重新出刊词
文化遗产图书“走出去”大有可为
丝路“食语”与知味“私语”
闭卷后记"
序言
开卷之语 书卷留声二万里
我今年六十六岁了,虽然躯体一天一天将要老去,
但心底依然一天一天澎湃。因为我一直沉浸在一个理想
的读书国度里,岁月深处还有书香自然飘洒,时光不老
,记忆犹新。
自从退休之后,我又开始新的学术起点,也是自由
支配人生开始的标志,很多同行还是不停地找我为他们
写书评,美其名曰职务退休学术不休,“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其理论是撰写书评就是替别人读书。但我更
多想的是如何发声,能让那些有价值的书籍不止千里,
而是国内万里留声,海外万里留音,合起来就是二万里
。本书书名“书卷留声二万里”即来源于此。
回眸青年时走过的道路,我们经常会被历史的浪潮
裹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这片刚刚解冻的大地上
,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欢欣,其激发的共鸣曾使年轻人头
眩。记得自己第一次写书评时还不甚清晰阅读的思路,
不知道书评的价值,只是觉得应该说出阅读后的一点感
想。老先生们曾教导我说: 书评写得有趣但不低俗,
严肃却不正襟危坐。既不能无病呻吟,又不能小资文艺
,但是不能缺少审美趣味,即使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吃
喝玩乐,也让我们轻盈、透明地生活在读书之乐里。
可实际上,我爱读理论性强的书籍,更喜欢读有反
思性特征的图书,过去爱说“文如其人”,这是中国非
常流行又流传悠久的表述,一是指文章著述与作者性格
相联系,二是指作者个性学识给文章作品灌注了生气才
情。不管是什么著述总要渗透作者自己的思想,或是打
上作者自己的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从这个意义
而言,人品与文品是统一的。
但是,也不能据此在“人与文”之间绝对地划等号
,表面儒雅、仪表堂堂而实际人格猥琐、极端贪婪的人
经常在学界出现,变化无常、行为下作而故作高论、自
诩孤傲的人也比比皆是,即使学问较好而人品很差的作
者也时有所见,因为每个人所处社会位置不同,醉心沽
名钓誉却声称淡泊名利,梦想当官高位却长吟林泉山野
。从这个角度看,人格断裂与文章好坏遮蔽了我们的眼
睛,“人不如文”也是个体人物需要具体分析,更要经
过时间的检验。
一代有一代之学问,一代有一代之文风。呼吸着不
同时代的气息就会有着被濡染的不同文风,阅读史料会
发现新问题的好文章,需要高人;重构历史浓缩几千年
文明的大文章,则需高手。中国人虽然是过去中国文化
的传人,但是过去的中国文化不等同于现代的中国文化
,有糟粕有精华,传统与现代早已经变换了内容。
古人曰“见书如面”,这个书既是书信手札,也是
书籍图录,这是一种手与心的温暖本真。每当前辈老师
或是同仁后辈送来他们的著作书稿时,都使我心灵一颤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从友人的书籍可以一窥作
者的精神面貌,相知相重,同声相应,中国历史上传为
美谈的伯牙鼓琴、知音知己故事很多,花落花开,别样
人生,很多老先生的学术著作读来犹如回忆录,不敢说
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泪,但是许多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我记得2015年11月史前考古论坛召开时,陕西考古研
究院让我为时年80岁的原领导巩启明先生的著作出版讲
话,回忆起他们班同学最终只有两三人从事考古工作,
能出版著作的少之又少,沮丧伤感充满了那个时代。
云在青天书在手,书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化空间和
人文魅力。绝大多数人读书后喜欢用“沉默是金”来表
示自己的深刻,可是一次次的沉默究竟对出版或阅读的
书籍是好是坏并不知晓,一本书也许就是一个学者一辈
子的思想结晶,琳琅满目的图书鱼龙混杂,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因而需要书评留声,保存久远。
在出版社做过十年总编辑,从手下流淌过的图书成
百上千,可是感觉到书卷有声的也就那么几本。在人文
社科领域,世界上最管用的书也就百十本,其他延伸繁
衍和注水稀释太多,一生能读到几十本好书就不容易了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著作能留下声音,中国现在每年
出版二三十万种图书,几十亿册的印量,其中能让人们
愿意倾听的有多少种呢?又有多少书能让人们听到真实
的话语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都不吱声,一批批出
版物倾巢而倒,或化为纸浆成为再生品,或包封未拆就
被当作废品卖掉。所以我在写书评时尽量不作廉价的赞
美,不作无聊的吹捧,守住底线不唱高调,如果说我们
承受着上一代留下的痛声,就不能再把苦难哭声传给下
一代,那么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
能只有一种声音,多元社会更不能噤声。
其实我一直浸润在先贤们的书香氛围中,有好多巨
著长篇赐赠予我,自己是不敢写书评的,更不敢题跋撰
序,扪心自问中暗暗瞧不起自己,比前贤矮了大半截,
没资格也不配写,很多常识性的典故不懂,涉及跨界性
的知识不懂,自然科学的复杂论述更是不懂,我的老师
孙机先生屡次纠正我在先秦文物读音上的错误,因为我
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常识,知识的匮乏常常使我羞愧不
已。孙机先生的一系列著作面市后,我不敢给他写书评
,生怕出错冒犯。中山大学蔡鸿生先
导语
本书《书卷留声二万里——四十年书评文集》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葛承雍四十年来为他人撰写的书评精选集,作者作为文物出版社前总编,对于图书的价值有独到的眼光,用平实朴素的语言,道出一本本图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秘辛,介绍它们的价值,讲述作者的相关工作。书中所选的书评,按图书内容分为六类,分别为丝路、文物、遗产保护、艺术与考古、历史的侧面、学人间的共鸣。作者把图书当成珍宝,这么多书评集合起来,展示了一位学术型大出版社总编的学术和出版视野,对于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