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古罗马人智力不及希腊人,体力不及高卢人和日耳曼人,技术不及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及迦太基人,但为什么能够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一个庞大的罗马帝国。
古罗马被视为人类史上最早的大型跨国企业,有见识的企业领袖和经营者必读罗马史。
罗马史被广泛应用在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中,领导者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读罗马史。
古罗马帝国的国家与民族、中央与地方、自由与法制、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每一项都与现代中国息息相关。
盐野七生,被誉为最受男人欢迎的女作家,有着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罗马人的故事(Ⅺ结局的开始)》作者定居罗马30多年,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第一手资料和东方视角。
《罗马人的故事(Ⅺ结局的开始)》由盐野七生编著。
《罗马人的故事(Ⅺ结局的开始)》讲述了:
告别了贤君的世纪,帝国的光环褪色了吗?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沉醉哲学的他肩负起庞大帝国的重担,责任感的鞭策,使他为罗马帝国鞠躬尽瘁。然而高尚的品德和绝佳的能力却无法力挽狂澜,心灵细腻真挚的皇帝不好杀戮,却因蛮族侵扰而陷入长期战事,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奥勒留燃烧心力延续了帝国的生命,虽赢得后世称道,夕阳的余晖却渐笼罩帝国。相较于贤能的父亲,其子似乎符合一切昏君的形象:不体下情、近视短利、猜疑心重、重用私人,甚至多部电影着墨于其继承的正当性,不相信贤明如奥勒留者,会将带领罗马帝国的重任交付给能力不足的亲生儿子。随着儿子被暗杀,罗马帝国更陷入危机,长期的军事紧张使军人掌握强大的力量,严守边境的军事领袖成为皇位角逐者,同胞相残彷佛一世纪末的重演。最后军人柏提那克斯夺得最后的胜利,军人皇帝异于以往的强硬手腕,也代表着罗马帝国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帝国内外势必面临更严酷的考验,罗马似乎已在道路的尽头。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给中国读者的序
第一章 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
第二章 皇帝康茂德(公元180—192年在位)
第三章 内乱时代(公元193—197年)
第四章 皇帝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公元193—211年在位)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
在罗马人的家庭里,婴儿一出生,父亲就用双手高举着,展示给亲友和仆人看。婴儿出生后的第九天,举行祛除邪秽的仪式,此时给婴儿起名。我想之所以一定要等到第九天才冠名,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婴儿的死亡率比较高的缘故。当一个人成为他人的养子,或是地位有所上升,往往会用家传的名字作为伴随自己一生的个人名,因为此人这时的社会生存率无疑比较高。后来的哲学家皇帝所起的名字,和他的父亲及祖父一样,都叫马可。罗马人的姓名由个人名、家传名、家族名三部分构成,在做皇帝之前,马可·奥勒留所用的名字是马可·阿尼厄斯·维鲁斯。
罗马人的家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起名的同时赠给婴儿两种东西:一种是在又细又轻的金环上挂些东西,一摇就发出声音,有点类似于拨浪鼓;另一种是黄金质地的护身符,用一根细绳挂在脖子上,直到成人礼举行之前,这个护身符都不能摘下。
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留有以下文字,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公元2世纪前后罗马上流家庭养育孩子的状况。
在从前的罗马,一个经过正式结婚生出的小孩不可能放在女奴的小屋里,而是要生长在母亲的怀抱中。亲手养育子女不但关系到母亲的颜面,而且展示母亲的爱心,是非常风光的事情。流传至今的很多资料显示,格拉古兄弟(指提比里乌斯·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译者注)的母亲科尔涅利娅和尤里乌斯·恺撒的母亲奥雷利娅最关注的事情就是养育孩子。她们毫不吝惜地倾注母爱,对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无微不至,最终培养出了罗马的领袖。
可是如今,母亲的任务在婴儿落地时就宣告结束,为婴儿哺乳的是奶妈,断奶之后就利用学习希腊语的托辞,将婴儿交给来自希腊的女奴。在上流社会的家庭里,养育幼儿的通常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由好几个人共同负责。这些女人除了会说希腊语之外别无所长,大多难以胜任其他重要工作。也就是说,孩子处在低贱的毫无教养的女奴们的包围之下,听着她们无休无止地闲谈,看着她们绞尽脑汁地偷懒耍滑头,结果整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真正关注小主人的内心感受和言谈举止,尽管真正意义上的养育子女正需要在这些细节上体察入微。
塔西佗这个人生活在帝国的鼎盛期,可不管对什么事情都持悲观态度。所以我们在接受这位一流的帝政专家的言论时,还是打些折扣才好。不过,对公元2世纪培养孩子的现状大发感慨的,却并不只有塔西佗一人。在恺撒时代200年以后,统治阶层教育子女的方式恐怕也是当时诸多变化之一。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也谈到了自己是由奶妈哺乳的。
不过,他的母亲多米提亚·露西拉却完全不是那种执迷于社交生活而把孩子甩给女奴的贵妇。马可·奥勒留3岁时,父亲就故去了,而当时女子一般在15岁时就结婚,所以马可·奥勒留的母亲成为寡妇时很可能还不到20岁。富有,年轻,又有生育的经验,这些都是罗马社会里再婚的绝好条件。尽管如此,多米提亚却没有再婚。她的儿子后来这样描述自己年轻的母亲:
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本段译文参考了《沉思录》,少年时代的马可·奥勒留多米提亚·露西拉,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译者注)
虽然马可·奥勒留的母亲可能不像格拉古兄弟的母亲和尤里乌斯·恺撒的母亲那样,能够和以后活跃于政坛的儿子平等交流,但她也没有将育儿大事推给别人。马可·奥勒留在确定成为下一任皇帝之后,仍旧和家庭教师之间保持书信往来。他在书信的最后,往往特地附上母亲发出的问候。一位母亲和孩子少年时代的教师之间密切的沟通于此可见一斑。
马可·奥勒留的记忆里不曾存留父亲故去的情景,母亲的离开则是在他34岁的时候。所以他是在慈爱平和的祖父及母亲的守护下度过的少年时代,而这一时期也是罗马帝国的和平年代。
P20-23
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15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2000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做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做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对于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一点浅见,算是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
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201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