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论语(第2卷灯塔上的瞭望者)(精)》由韩鹏所著,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徐徐道来,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这一古老著作的奥义。读过他的哲理反刍式解读,不仅对经典原著有了深层认知,也使人归于宁静,更让人遐思无限,对于人生、社会也有了更清晰的感知与认识。
祖述孔子,宪章《论语》,发幽掘隐,别有逸性。这是作者意欲取道的“捍卫”路径。
韩鹏所著的《捍卫论语(第2卷灯塔上的瞭望者)(精)》主要是围绕《论语》中的《公治长篇》《雍也篇》《述而篇》等篇展开。《捍卫论语(第2卷灯塔上的瞭望者)(精)》采取引文、释意、啖言相辅成的方式,逐句品啜,独立成篇。“释意”部分紧紧围绕原文要义,站在历史背景之下来重新界定,更为贴近孔子的愿意,解释更为准确;“啖言”部分围绕原文,任思想徜徉,将人文思考与哲学思辨紧密结合,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庄谐参半,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
孔子以远远超越时代的前瞻者身份,伫立在出云的山巅,为众生作亘古瞭望。殷切呼唤所有的统民之人,克制欲念,归于礼约,怀着无限的美意,持着永恒的善念,在推己及人中寻求永恒的博大与高尚。
【公冶长01】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释意】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在监禁之中,并不是他的罪。”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说南容,“国家有道时,他(能积极仕进)不废其才,国家无道时,他(能全身而退)不受伤害。”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啖言】
孟子说,得天下俊才蓄而教之,大乐也。并认为这种乐即使有人用“王天下”来交换也不出手的。
孔子更厉害些,得天下俊才蓄而教之,再选其出类拔萃者为东床快婿,乐不可支也。
老师学养高深,德望盖世;学生孜孜以求,德艺双馨。最要紧的是,老师家还恰巧有个如花似玉的小师妹,这就实在太完美了。
金庸比大鸟更倾心于这样的完美想象,他的武侠世界,总留着这温婉、柔美的一笔。
而过于完美的东西,会让人眩晕,产生怀疑和幻觉。分别狠狠咬过自己手指头的青年公冶长和南宫适,在幸福的疼痛被确定真实之后,相互击掌,然后坚定而幸福地说,咱们连襟了。
不知道剩下那帮已无师妹可求的同学们,夜晚在被窝里各自怀何感想。
孔门弟子三千,仅贤者就七十二,总不能要求孔家也跟着养这么多丫头吧。所以,剩下的傻小子们只好相互搂肩拍背地彼此勉励一晚上,第二天黎明开始,又将心思全部用到了克己复礼的求仁大业中。
其实,在为女儿择婿时,对方处境是否显达,生活是否困顿,存款是否达到六位数,统统不予考虑,不以穷蹇轻视落魄者,不以偃伏而忽视下僚人,只是因才取人,量德而省的做法,并不是孔老丈人一人所为。
单是春秋那个年代里,例子就很多:重耳的亡命天涯路上,便充满旖旎的浪漫色泽。到狄国,狄君将本国最漂亮的姑娘季隗嫁给了他。至齐,齐桓公以宗女妻之。适秦,秦穆公将自己嫁过一次的闺女重新嫁给重耳。从陈国出逃到齐国的田完,在颠沛流离中被齐懿仲相中,果断地将女儿嫁给他。齐滑王被杀后,他的儿子法章隐姓埋名,做了莒太史敫家的佣人。太史的女儿看到该青年不同凡俗,果断自荐枕席,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王后。
仔细看,他们被暗暗欣赏时,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即显赫的身份背景在起作用。老泰山们眯着的眼睛里,有对咸鱼翻身的渴望,有断定其肯定重新走向腾达的无限期许。
孔子和上述几位的老丈人完全不一样。
名字叫得十分像一个国营钢铁企业工段长的公冶长,以贤被孔子知,虽身在囹圄,但和道义不悖。那么,女儿就嫁给他。
南宫适能“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以名利为重,明哲保身,是个好的依托。那么,侄女就嫁给他。
对一个未来姑爷的全部打量,就如此简单而深刻。他审视人的标准,是德行和操守,是才能与学养,是洋溢其身的气度,是举手投足间的风致。而这种打量一经完成,他就毫不犹豫,将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和侄女完全托付。
这样一比较,朱用纯同志《朱子家训》中劝诫:“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立刻显得有过分浓郁的市井烟火气,说得虽然不差,但还是庸俗无比。
人们常常纳闷,备受苦难的犹太人里,怎么出了那么多一流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知识比金钱尊贵,思想比权力神圣,他们宁愿将全部的金钱作陪嫁,把女儿嫁给一个善良的教师,也不愿让爱女陪伴在一个不可一世的愚蠢国王身边。
天子之遭,正在于此。
魏晋时,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司马昭想与阮籍联姻,但阮先生却看不上司马氏家的儿子,又不敢直面拒绝,于是装醉,而且一醉就是六十天,这才将这门婚事辞退。可惜的是,在今天这个官职与金钱大行其道的年代,绝少阮籍这样的父亲了。
如今的父亲大都不会嫁女儿,现在的女儿也总不会嫁自己。
P3-6
韩鹏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徐徐道来,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这一古老著作的奥义。读过他的哲理反刍式解读,不仅对经典原著有了深层认知,也使人归于宁静,更让人遐思无限,对于人生、社会也有了更清晰的感知与认识。
——天涯社区文学编辑韩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