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端木赐香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教授端木赐香历经十年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中国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长卷。《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真切透骨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再挨打一败再败的历史真相。让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内容推荐

《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程和结果,其中各方动态、心态写得比较细腻生动,反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国际形势。

《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由端木赐香所著。

目录

自序 在一个地方跌倒,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第一章 签约,签来了十年的休战

 条约签订了,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

 条约虽然签了,但俺们都是被逼的

 英国傻佬:高兴得过早了

 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

 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

第二章 科举举出个造反派,修约修出了战争派

 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

 外国听说了拜上帝教,乐了

 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

 上海:华夷和平共处的模范根据地

 1856年:美国带头要修约

第三章 英法联手了,美俄提着篮子来了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

 广州开打了,英国议会开吵了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

 ——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第四章 广州又开战了,这回彻底玩完了

 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

 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

 柏贵:绰号“匹克威克”

 广东三绅:将团练进行到底

第五章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大沽口:开战了

 咸丰:广东干得咋样了?

 天津:难产的条约

 上海:难缠的修约

 咸丰:备战备荒为悔约

第六章 换约换来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俄国公使狡猾:最先换了约

 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

 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

 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

 大沽之事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

第七章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咸丰:亢奋得有些过头了

 英法联军:第三次光临大沽口

 北塘天津:一古脑儿地陷落了

 惠亲王:着天津百姓对着夷人故作忿忿之势!

 英明领导咸丰:把谈判使臣给我拿下

 咸丰想先跑,发下的红头文件却是亲征

 英法使者:在北京体验中国特色的刑罚

 蒙古骑兵:在京津之间体验英法特色的骑兵战术

第八章 英法联军进北京

 大臣的弱智方略和咸丰的领导先跑

 北京同仁堂:牛啊羊啊,送给那亲人鬼子兵

 圆明园:爱新觉罗家的处女地,留守的却是太监

 奕訢:有困难,找俄国;额尔金:我放火,我有理

 北京条约签订了,亲王自尊受伤了

 额尔金的疑心,咸丰帝的心病

 俄国调停,中国谢媒

第九章 盘点战争之后事

 孟托班凯旋而归,迎接他的是冷嘲热讽

 雨果流亡国外,大骂政府是强盗

 额尔金:搬起自己的脚,砸别人的石头

 黄宗汉:俺的跨年度述职报告

 战争结束了,历史却仍在重演

试读章节

签约,签来了十年的休战

条约签订了,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四个条约的签订,按时间先后顺序,它们是: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西方由此认为,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那么,我们先了解下条约要点吧,因为是它们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旅,给中国打开了异域的文明之窗,更关键的是,某些方面直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相关:①

(一)《南京条约》各要点

(1)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

对清政府来讲,此条很没劲。华英人民彼此友睦且不说,英国君主居然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了,清国自称大清,英国也死不要脸的跟着自称大英了,大清皇帝天下共主的虚荣,就这样被蕞尔小英给掀没了。还有,中国先天缺少西方社会所谓的契约精神,借用卢梭的概念,中国社会应该是由“绝对的权威”(官僚)与“无限的服从”(百姓)构成的。虽然卢梭认定这种约定“无效而且自相矛盾”,但是谁让中国知识分子中永远没有卢梭这号人物诞生,谁让中国百姓对于“无效且自相矛盾”的约定不亦乐乎地遵循呢?真是不幸生在大清朝啊!问题是,英国百姓不接受这种不幸,他们的政府替他们向清政府招呼:俺百姓住尔国者,身家安全尔得负责!

这一条咱觉得很过分,可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识,更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石。不保佑国民的身家安全,那叫什么政府?于是乎,清政府面对中国百姓,依然可做它的传统政府,百姓是它的羔羊,宰不宰,如何宰,任由它;清政府面对英国百姓,就得做现代政府了。所谓的现代政府,对内来讲,它只不过是国民意愿的执行人,是以国民的名义在行使着国民所委托给它的权力,而且只要国民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对外来讲,按《奥本海国际法》,政府得执行所谓的国际标准规则,也就是外国人的人身待遇问题,“有一个最低的文明标准存在,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即须负国际责任,这是屡经确定的规则”。问题是,清政府眼里的夷人,类似畜生,地位还不如它圈养的中国子民,对待他们,何谈什么文明标准和国际规则呢?总之,大清还是个野蛮政府,英国条约却愣规定它担负起现代文明政府的责任,这要求也太高了些。清政府做不到,打死也做不到,麻烦也就不断了。

(2)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其立法治理。

这一条,咱这边一般简而化之为割让香港,很不尊重大清统治者的情绪。

巴麦尊外相原先看中的是珠山,因为有关人士一再向他推荐这个地方,当然他们认为定海也不错。但是由于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义律(Charles Elliot)都偏好香港,璞鼎查(Henry Pottinger)遂遵从了这些前辈的意愿。香港港口广阔隐蔽,不拘风雨如何都能进出自如,且具有东西两面各有一入口的极大便利,于是乎,英国最后选择了香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香港当时也就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清政府倒不见得怎么在乎它。政府在乎的是王的自尊与威权。可能是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安慰吧,道光在奏折里的用语一度是“赠予”,条约里则用成了“给予”。“赠予”可能更好听,但是英国人不接受,只给翻译成“给予”。不管怎么说,“给予”比“割让”好听些。咱们现在直截了当地给人说成割让,道光泉下有知会不乐意的。还有,琦善之前签川鼻草约,仅是准英国寄住香港而已,但是现在的国人都还跟他急。急的原因不外是:要割让,也只能由皇上亲自来!一句话,只准皇帝公然卖国,不许臣子私自授土!失土事小,皇权事大!

(3)英国人民可以携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贸易通商;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住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这一条款,被我们简称为五口通商。从此,中国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宣告终结。从此,夷妇也可以进入中土了。不过,中国女人跟她们学坏,还得老长的时间才行。别说学坏了,就是接触一下,都是政治与道德问题。比如浙江宁绍台道咸龄的老婆,虽然姓名不详,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与夷妇来往,实属顶风作案,以致她的老公受其连累,被人狠狠地参了一本。参他的人是江西学政张芾。学政是什么东西呢?宋代时是大学里的教授,清代时已是与督抚平行的政治官员了,所管事项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掌管治下文武生员的考课与升降,除此之外,大约还要管治下的道德风化,所以也算兼了省宣传部部长的角色。他参奏这个咸龄同志太不像话了,在上海任职苏松太道时,其老婆居然“与夷妇往来,损国体而拂舆情,隳军威而壮寇志,莫此为甚”①。道光一听,贼激动,呀呀呀,这还了得?赶紧着人查办。幸亏查办者、浙江巡抚吴文镕还算厚道,说那都是谣言,咸龄同志的老婆从来没有与夷妇来往过,只在宁波管理海口时,逢年过节,夷领事非得请该道及府县等官员到其馆里吃饭,夷人表现得很恭顺,成龄等同志就去了,过后又回请对方一顿,仅此而已。②道光一听,就大清男人与洋人来往了,大清女人没有与夷妇接触,长出一口气,放过了咸龄,否则咸龄同志吃不了兜着走呢。对清政府来讲,洋男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洋女人。所以洋女人虽然进了中国的地盘,但是中国女人就不跟她们接触,气死她们!

P7-9

序言

在一个地方跌倒,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拙著《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出版后,凯迪·猫眼看人上的网友反映:看得不够过瘾,什么时候出版“第二次挨打”?

他们把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简称为“第一次挨打”(也有戏称为“一鸦”或者“一丫”的),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当然就是“第二次挨打”了(顺理成章被戏称为“二鸦”或者“二丫”)。

其实,写“一鸦”的过程中我就有了写“二鸦”的心思与准备,在网上跟他们开玩笑说:“二鸦”的名字我都想好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问题是猫眼网友比我要俏皮,回帖表示要跟我预订以下几本书:《那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那一次,我们再挨打—中日甲午战争全景解读》、《那一次,我们怎么还挨打——1国对8国战争全景解读》……另一网友接碴说:最后那本书名字不对,应该是《那一次,我们怎么还挨打——1国对11国战争全景解读》。目睹这些书名,滑稽与悲哀同时涌上心头。

不得不承认,天朝毕竟是天朝,有着不一般的禀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朝并没有受到什么触动,被时人称作“雨过忘雷”。总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时间,清政府白白浪费了,并等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愣是在世界史上创造了这样一种奇迹——在一个地方跌倒,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虽然不是大清国的子民,对它的颟顸与挨打也用不着咋表示多情。但是,谁让历史中总有现实的影子,现实中总有历史的遗传信息呢?我们至今仍没有走出历史,又何能置身局外?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在羞愤与委屈中惨淡执政,死后把大清这艘带漏的破船传给了皇四子奕詝,年号咸丰。现在的学人习惯把咸丰称作苦命天子。苦不苦另当别论,这命本身很大程度上却是他自找的,具体来讲,是依仗儒术玩来的。当时道光在老四奕詝与老六奕訢之间选择皇太子时,一直犹豫不决来着,中间经过了三次测试: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未发一矢,问之,就把杜受田老师预先教的那套背出来了:“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杜老师不愧是山东大儒,深得儒术中的虚伪精髓,给老四编的这套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此真帝者之言!”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的;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象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故事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不知道,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啊,最后只混个恭亲王的名号。老六笨就笨在这里,当皇帝都要三却之呢,自己面对一个盒子就急得猴儿似的,不会虚伪害死人哪。估计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教导无方有关!

第三次,道光生病时召二皇子入对以最后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在一旁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候,好象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似的。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痛苦得那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乎,老四就当上皇帝了。水平可以啊,凭这套瞒和骗的儒术去对付中国四亿愚民,够了;可是用来对付西方世界,不够用不说,它还招打哪!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本认为,中国进入条约时代了,只要按照条约来,平等会有的,生意也会有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清政府依然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把外国当进贡国看待。监修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的清国大学士贾桢在给同治帝的进书表中云:“钦惟我文宗显皇帝,仁义兼施,恩威并用,体天地好生之德,扩乾坤无外之模,率俾遍于苍生,润泽流于华裔。较之汉家盛德,呼韩向化而款关,唐室中兴,回纥输诚而助顺,有其过之,无不及焉。而宵旴忧勤,犹恐中外子民未尽出水火而登衽席,如伤之隐,时切圣怀。”清国大学士约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吧,看他把天朝吹的,远超汉唐不说,连全世界人民都心向北京了。清国的任务就是拯救全天下那三分之二——致命的多情!

其次,如果说道光是抚夷派的话,那么咸丰则是剿夷派了,御前集中了一批嗷嗷叫的强硬份子,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敬酒不吃吃罚酒”、“挨整砖不挨半截砖”的二百五、半吊子精神跟西方外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乃是两广总督叶名琛。西方人的印象里,叶名琛是“一个表示死不交涉的代用词”。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烟火依然是由广东点起,一路烧到了天津,烧出了一个天津条约。如果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此为止,那么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儿就不会发生。可是咸丰又玩起了他那套坑蒙拐骗的儒术。他与僧格林沁合谋,在大沽口诱击西方前来换约的人马。当西方前来报复,双方再次坐下谈判时,他又指示谈判大臣怡亲王载垣扣押西方谈判人员、虐杀西方俘虏。人家39个活的,被归还的时候,却只剩19个喘气的。卖瓜的,世界上哪有这样野蛮的政府?这样野蛮的政府,中国人习惯了,西方人怎么能容忍?

咸丰不按国际游戏规则出牌,屡次玩失信与悔约,其理论支撑来自于儒家孔夫子的要盟不信——和约是你们强迫俺们签的,俺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予遵循。再说了,那和约条款打死也不能接受啊:公使驻京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求中国皇帝亲自接见;亲自接见也就罢了,居然不执中国通行的三跪九叩之礼,咸丰小脸拿不下来啊:全国人民都在我脚下匍伏着,他们中的一小撮才有资格在我面前下跪三次,且每次下跪后都得额头贴地屁股朝天如是者三。周边的朝鲜、越南、琉球使者都是这样来的,就尔们西夷不跪,全国人民得知后,皇上的脸面何在?威风何在?当然了,脸面与威风的背后,藏着所谓的“礼”,即儒家的政治诉求,比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之礼;三从四德的妇人之礼;融四岁能让梨的孝悌之礼;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中心之礼;怀柔远人教化夷狄的夷夏有别之礼等等。老六恭亲王奕訢虽然没做成皇帝,但他在《礼可以为国论》的文章中强调:“辨上下而定民志者,礼也。上下之分既明,则威福之权皆出自上。君君臣臣,国本固矣”;“坏国者,必先去其礼”。?一句话,礼就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延伸到叩头上,叩头就可以兴国,不叩头就足以亡国。于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情形就是,大清为保住一个儒家的叩头之礼而导致英法联军进北京,为遵循儒家的要约不信而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理清了历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线索后,谁还会否认,咸丰这挨打的苦命不是他自找的?

他自找挨打也就罢了,问题是,放到历史的长时段里,按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他这种找打很让当代国人难为情。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爹挨了打,儿子该长记性呢。清国倒好,爹(道光)挨打,儿子(咸丰)还挨打,子子孙孙竟永远挨了下去。更让人难为情的是,清国挨打,从中长记性的却是邻居日本。

众所周知,小日本的闭关锁国比大清的年头还要早,开始于1636年(这时候大清还没有入关呢)。当时的小日本跟未来的大清一个德行,实行单口贸易制度,仅开放一个长崎。而且,这贸易还限对象,仅限于中国、荷兰、朝鲜、琉球等。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按着社会学的概念,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简直就叫近亲结婚,所以小日本跟大清国是一样的愚昧!

不过,愚昧也分境界的高低。1840年至1842年,中英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日本马上睁开了一只眼;1856年,中英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马上睁开了另一只眼。睁眼的结果,就是主动和西方各国签约,门户洞开,自由贸易,彻底开放,全面维新!相形之下,清国挨了两次打,依然处于稀里糊涂半睡半醒中,扭扭捏捏地搞了个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洋务运动,仅仅走向了传统儒家理念上的同治中兴,三十年后中日甲午战起,日本全歼中国北洋海军,既标显日本维新之路的正确,又标显中国洋务运动的后发劣势。这个时候,清国才再次扭扭捏捏地走向光绪维新,问题是没走三步就被慈禧使个绊子栽死了。恩格斯所向往的“亲眼看到全亚洲新纪元的曝光”?和马克思所幻想的“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就这样沦为历史深处的呓语。

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日本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中国的选择只会招致一次又一次的挨打?

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去体味那再次挨打的痛楚吧!

书评(媒体评论)

端木赐香的文字充满了女性作者慧眼慧心、亦俗亦雅的学术分寸感!我自己倾向于把这样的历史著作,称之为高度口语化的法政比较史学,也就是用民间社会最为流行的通俗话语,从宪政制度和法律规则的充分展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

——张耀杰(法政史学者)

端木赐香笔下的历史,保持着—种可贵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把作者和读者共同放置在—个平等和智慧的舞台上。

——胡杰(纪录片制作人)

作者建构了一个与我们记忆中有所不同的历史场景,颠覆了我们本来的主观视角,赋予了历史新的意义。

——五岳散人(人文学者、时评家)

叙事精辟,论断深刻,文字亦庄亦谐;糊涂人治史不糊涂!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