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烟囱的男孩汤姆,是个完全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他在人世间受尽欺侮虐待,但自己浑浑噩噩,还染上了不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恶习。仙女给了他一个启示:“那些希望干净的人,他们会干净的;而那些希望肮脏的人,他们就会肮脏。”这是故事中最经典的一个警句。
汤姆受到召唤变成水孩子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到了仙岛上接受教育。最后,在仙女的要求下,汤姆不畏辛劳,做了一件他原本不愿去做的事情——去见他那作恶多端的老板格林姆斯,帮助他悔过自新,使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劣行。就这样,汤姆完成了自己的水下使命,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成长之路。仙女让他重返仙岛,见到了自己喜爱的姑娘艾丽小姐。
《水孩子》这部童话寄托了作者查尔斯·金斯利对所有孩子的期望:爱清洁,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成为博闻广识、心胸开阔的人。书中虽然不乏劝诫、讽喻,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道理融入故事之中,文笔优美,读来轻松幽默。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还是深深吸引着孩子们。
查尔斯·金斯利(1819—1875),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诗人。他知识渊博、笔力雄健,著有多部长篇小说。《水孩子》是他唯一的一部童话,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许多国家,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作。
《水孩子》讲述了:
汤姆是个扫烟囱的男孩。他受尽了师傅的虐待,成为了师傅赚钱的机器。后来,他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并在仙女的感化和引导下,闯荡大干世界,经历各种奇遇,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第一章 可怜的扫烟囱男孩
汤姆是个扫烟囱的小男孩。这个名字很短,你很容易记住。
他住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大镇子里,那里的家家户户都有烟囱,当然就有非常多的烟囱需要打扫。可想而知,汤姆能为他的老板挣很多钱。
因为每天都要钻进烟囱里,汤姆总是黑乎乎的,但他从不洗脸,因为他的院子里根本没有水。他也没上过学,不认识半个字,更没有人告诉过他难过的时候要祈祷上帝。
当他在漆黑的烟道里,膝盖和胳膊肘被磨出鲜血,眼睛又被烟灰迷住时他就哭;被老板打时他也哭;吃不饱时还会哭。这些事几乎天天都发生,所以他总在哭。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其他小伙伴玩抛硬币的游戏,要不就是朝骑马的人扔石子。
每到这时汤姆就想,扫烟囱、挨饿和挨打都没有什么,就像变幻莫测的天气,只要撑到结束,好生活很快就会到来的。等自己长大了,自然就会成为扫烟囱的老板,就可以轻松地喝着啤酒,抽着烟斗,赌牌用银币穿着华丽的天鹅绒衣服和长筒靴,养着一只肥大的斗牛犬。到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呢!
“我还要收几个学徒。”汤姆想着,“就像现在的老板虐待我那样对待他们,我要用鞭子抽他们,还要命令他们背着烟灰袋回家。我呢,就骑在驴子上走在最前面,就像国王走在自己军队前那么光荣。”
有一天,一个神采奕奕的小马夫骑马走进了汤姆住的院子,问汤姆他的老板格兰姆斯先生住在哪儿。这个小马夫打扮得干净整洁,容光焕发——这让汤姆感到很厌恶,认定他是一个傲慢的、装模作样的家伙。其实他忘了,这些衣服都是他的主人给的。
汤姆本想拿块砖头砸他的马腿,但一想这家伙毕竟是来谈生意的,就很有礼貌地把他带到了老板那里。
小马夫见到老板格兰姆斯后说,希望他第二天早晨到住在普莱斯的约翰·哈特霍维尔爵士府上去,那里的烟囱急需有人清扫,因为哈特霍维尔庄园扫烟囱的工人前不久进了监狱。
那个扫烟囱的人为什么进监狱汤姆不清楚,他只知道,哈特霍维尔的庄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庄园——尽管他根本没见过,而住在里面的约翰爵士——曾经两次把汤姆送进监狱的人——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人。
哈特霍维尔庄园在富有的北方确实是个名声在外的地方,约翰爵士也是个有名的老爵士,就连扫烟囱的老板格兰姆斯先生都很尊敬他。因为他拥有数不清的土地,他还是那些养着大批猎犬的绅士中最开明、最大度、最通情达理的一个。
他不仅大方,喜欢慷慨地送人东西,更有一个值得拿出来夸耀的地方,那就是他足足有两百磅重。格兰姆斯先生已经很少有人能打败了,但他如果和约翰爵士交手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当然,亲爱的孩子们,约翰爵士不会那样做的,因为这太不公平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虽然有能力去做,但你却不应该这样做。
第二天清晨,汤姆和他的老板出发了。汤姆拿着扫烟囱的刷子跟在格兰姆斯先生的毛驴后面。这个世界还没睡醒,家家户户紧闭的门窗可以证明这一点。一路上特别安静,只看得到花草上晶莹的露珠,听得到鸟儿悦耳的晨歌。汤姆从来没走过这么远,路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
不久,他们遇到了一个可怜的爱尔兰女人。她个子很高,有一双又亮又大的灰色眼睛,脸颊两边垂着乌黑的头发。她背着大包袱,没穿鞋和袜子,正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走着。
P1-3
在西方,无论怎么往前推,“分级阅读”也是一个很迟才出现的理念,它的背景,必定是后来成为主潮的科学主义的蔓延,必定是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诞生和鼎盛。
“分工细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最终导致了各方面的细化,比如阅读。
在科学主义尚未成为主潮、成为人类的思维模式之前,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习惯于将世界看成一个没有层次、没有缝隙、没有前景和背景的整体。用“混沌”一词,对那时的认识世界的模式进行描述,显然是非常合适的。
在这个时期,不可能有人提出“分级阅读”的概念——连发现“剩余价值”的马克思都不可能。
但后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日趋成熟并走向极致,原先工种混杂甚至不分工种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学科的建立也大致如此,原先没有学科,后来就有了学科。而学科又一分再分、一门叫心理学的大学科,后来分成了大量的心理学子学科: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疾病心理学……不一而足。
现代社会的思维模式就是如此:将原先看作“混沌”的整体世界进行层面、层次的无穷区分。
于是,就有了“分级阅读”的概念。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现代的科学概念。它的合理性、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现在讲这个概念,是顺应潮流。学习出版社以分级阅读的名义出版这样一套书,自然也是顺应潮流。
当然,在中国推广分级阅读,还面临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西方“分级阅读”这一理念提出的前提是:社会获得了相对均衡的发展。巴黎的法国与南部乡村的法国,差不多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法国。一个统一的分级阅读计划,是诞生在这个国家已经充分工业化,教育相对公平、均等的前提下的 然而中国呢?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发展最不均衡的国家。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新贵与平民、重点与非重点,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么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分级阅读”暂且搁置起来呢?我以为不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相对多数,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分级阅读计划,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套书,做了这样的努力,并且我以为是成功的。
最后,我必须要说的是,当我见到这份书单时,我进行了仔细的斟酌和考量,结论是:这是我在这些年所见到的一份非常出色的书单。
曹文轩
2011年11月17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