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时风物/老照片典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冯克力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橱窗》、《郊游的大学生》、《王府井大街旧影》、《福建省立音专的巡回音乐会》、《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骑驴妇女》、《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弹琴的藏族女子》……

本书为《老照片典藏版》系列之一的《故时风物》,书中集中呈现了以往的景物与习俗。

内容推荐

《老照片》典藏版,系从已经出版的一至五十辑《老照片》里精选编辑而成。共包括《故时风物》、《名人一瞬》、《逝鸿片羽》、《人生况味》四种。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故时风物》,书中集中呈现了以往的景物与习俗。

目录

圆明园遗影

墙里墙外

珠江遗韵

“中国男人”

唐人街上的背影

1898年的胶州湾

上海滩的华人公园

站笼

牵骆驼的儿童

烟台的育婴堂

上海娼妓“十美图”

逛厂甸庙会的满族皇室

编辫子

惩戒虐妻者

着便装的清朝官吏

新军士兵

“风和日丽”的公堂

马尾船政局生活区

一间教会印刷所

刘公岛上的一个英国家庭

叶尔羌街头聚赌的人们

阿克苏镇台的一家

兰州的一次西餐会

兰州街景

秋瑾的第一个西泠墓葬

大清门前的小太监

风气:之先的上海

最后的厘卡

唱大戏

一位粮台的留影题识

走在川西的美国教师

民初妇女的新装

剪辫留念

三峡里的木船

四川高等学堂的自修室

废弃的江南贡院

上海美国传教士的寓所

平遥老屋

天津新学大书院的毕业照

青岛的洋车

北京的东交民巷

村庄出殡

传教士与烟台大花生

白洋淀边的女子小学

卖绣枕的小姑娘

臂搭褡裢的商人

“白相”观前街

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

江西湖口石钟山

湖南岳阳全景

1920年代的庐山雪景

窑洞里的冥想

红灯照的模仿秀

民间乐班

弹琴的藏族女子

上海的中产之家

紫禁城的终结

一张结婚照

即将竣工的中山陵

天安门城墙上的“注音字母表”

西湖博览会

未经修葺的长城

济南趵突泉

苏州姑娘

草原上的家

武汉水灾

齐鲁大学师生合影

1935年代的儿童照

女校师生的合影

北平公园里的日本妓女

“东方标准美人”

广东街头

四合院

藏人的温泉浴

菲律宾选美皇后的签名照

清华大学阅览室

钱塘江大桥工地前的合影

南京中央军校教官与妻儿的合影

1935年的婚礼照

人体模特的风波

少女扶灯照

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橱窗

郊游的大学生

文水县一所女子小学的毕业合影

王府井大街旧影

1930年代的“大锅饭”

屯垦村民的婚礼

“特别快车”

国共合作时期的延安城门

北师大二附小同学的合影

康巴汉子

康定的两代活佛

东亚公司的唱诗班

在家中的少女

日伪时期的“良民证”

福建省立音专的巡回音乐会

乡村小学的春游

最后的私塾

美国大兵在上海街头

赴美进修的中国护士

北平天桥的杂耍

西装革履的鼓手

南京的交谊舞

国民大会堂

台湾高山族酋长的两位公主

长春街头的电影广告

国宝归国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骑驴妇女

大陈岛

照相馆里的盐水站

冬猫

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

毛主席纪念堂施工现场

试读章节

圆明园遗影

大约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十年左右,几个外国的艺术爱好者游览了劫后的圆明园。他们当中有一个叫奥尔末(Emst Ohlmer)的德国人,曾任天津海关监督,在1867—1879年这段时间里旅居北京。奥尔末于此行中拍摄了十二幅圆明园废墟的照片,选景、构图都很讲究,忠实记录了圆明园劫后的原貌。

这是关于圆明园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组照片。但奥尔末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生前也未公开这些照片。他的夫人在她去世后把底片转赠给柏林工科大学专攻中国建筑的布尔希曼教授。直到1933年,这组照片始由商务印书馆刊布。

奥尔末拍摄的这组照片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圆明园当初虽然遭受了英法联军的毁灭性破坏,但整个园区还留有不少建筑遗迹,至少在1870年前后,西洋楼有的建筑尚称完整。

这张照片是几个人游园时在花园门间的合影。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风格的大门,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从欧洲古典建筑的语言里找到根据。门后远处依稀可辨的小亭子,是“迷宫”(花园)万花阵阵墙中的圆亭。(史建)

墙里墙外

帝都北京,沉闷压抑的色调,却充满了荒凉陈旧的历史质感。这里已是内城,墙里深处另有一重紫禁城,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也许正愁眉深锁,思索着如何像海东的明治天皇一样维新自强。然而,皇城大内依然禁锢着他的思绪。

城墙外,皇城根儿下,行人断续,市井荒荒,小聚落的几户人家里,光着膀子的辫子少年正望着远来的骆驼商队出神,大概在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像这样出去闯荡天下。

日渐颓杞的城墙上渐渐冒出了些杂树和茂草,在秋日骄阳下随风披拂着,驼队还在慢腾腾的行进,这样悠闲舒缓的日子,还有多久呢?

在当年挟工业革命之威的列强们的鹰视狼顾之下,可以想象,这样的破落时代,将如何应对“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谁说它是无声的历史呢,这样想着的时候,这张照片里仿佛也蕴藉着一声微缓而沉重的叹息。

珠江遗韵

清朝康熙年间设立了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官商性质的专业商行。乾隆以后,实施海禁,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通商”。从此开启了珠江口上洋船聚集、商贾不绝的繁华时代。加之清朝诸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以广州十三行为依托就掀起了一股宫廷洋货热潮,十三行也成为宫廷所需各类西洋使者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人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在这里的全世界的洋商船,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于九十月间乘季风回归。这里也成为当时的“华尔街”,出现了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的“发洋财”的豪商巨贾。伍家豪宅与潘园交相辉映,成为国际会晤之所。伍家资产更在道光年间达到约二千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人称为“天下第一富翁”。十三行商馆内也积藏了大量财富,鸦片战争的战火之所以绕开广州,与十三行商馆中囤积着大量外国公司的财富不无关系。

《南京条约》签订后,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商馆更在咸丰年间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盛极一时的粤省十三行从此告终,国际贸易的中心也逐渐被上海、香港所取代。

照片上的珠江口依然货船往来,络绎不绝,桅杆大船甚至依然沿袭着宋代以来的样子。让人不禁遐想它的昔日繁华:“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碧眼番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  “中国男人"

加州“淘金热”时,摄影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幅照片是用摄影术发明最早期的所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它被镶在金色的金属框中,外面又套着一个压花的丝绒盒子,包括盒子在内,纵长约九厘米,至今十分清晰。拍摄者是一位叫贝克(1818~约1862)的摄影师,他在当时曾用一辆货车拉着相机在加州的各个矿区旅行拍照。照片题目是后人加的,英文直译“中国男人”,倒平添了几分意思。也许贝克先生压根就没有记下他的名字。

当日挥手作别父母妻儿,乘轮渡驶进茫茫太平洋,在舱底不知昼夜的经历了两个月,伴随他们的,是饥饿、缺水与疾病。据说,这些船上的状况并不比往美洲贩卖黑奴的船好多少。第一批抵达加州的华人劳工大约有4000人,一年后便增至两万五千佘人。1860年以前,只有百分之八的华人留在旧金山,其他人都涌向了各个金矿。然而,迎接他们的是白人充满敌意的目光,他们的人数激增,逐渐被白人视为最大的威胁。1852年,贝格勒州长发表了反对华工的讲话。1884年,美国通过法律,禁止中国人移居美国,随后是针对华人的重税和花样百出的排华事件。留居在旧金山的华人,为了避免与白人竞争,只好做洗衣工和开餐馆。其次是做渔业的雇工,或者家佣,甚至做雪茄、靴子、蜡烛乃至仍去种地。

1880年前后共有5万人移居美国,其中仅有两千名妇女明娼暗妓的来到,又有因以暴制暴而生的华人帮会。随之,白人对华人更为歧视。

回望这张照片,历史中的一切竞都写在这张脸上。面对一位白人的镜头,他挺直腰板,把辫了拉到胸前,自然地弯了一下,末端从容持在手中。他身上的白布褂或许是临行前母亲的针线,在它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弧线特别醒目,令人怦然心动。

唐人街上的背影

19世纪末,大量的中国“金山客”就是这样拖着一条大辫子走向了美洲,走进了现代西方的视野。这一身长袍马褂、瓜皮小帽、厚底快靴,伴着落日的余晖走在西方的街道上。或许正是在这一瞥背影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到,昔日故土上的老大帝国已被渐行渐远地永远抛在了身后。

1848年,清朝的道光二十八年,正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前夜,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中国南方沿海。终日在赔款、水灾、大旱、大疫、饥荒中困坐愁城的中国农民们动心了,他们决定前往这个遍地黄金的国度去淘金,实现将来衣锦还乡的梦想。从这一年开始,无数中国劳工走上了远洋的轮渡。故乡的孩子们则在每年新年都天真的唱着:“燕鹊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但实际上,更多的金山客永远的丧生在海外,成为羁旅孤魂。

“父携其子,兄携其弟”,“远涉重洋,如履庭户”,到世纪末,已有数万人移居旧金山,在遥远的异邦建立起华人的社区。但他们同时又被当地的洋人视为“黄祸”,白人眼中的唐人街充斥的无非是鸦片、奴性、古怪食品以及被蔑称为“猪尾巴”的大辫子。梦中的黄金光泽虽然褪去,他们却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扎下根来,并在这个全新世界里赢得了属于他们的尊严。

这两个陌生的背影,也可能会是日后支持祖国共和革命、引领故乡走向新生的先行者呢? P2-10

序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问,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

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

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圆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

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 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入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

《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

2008年6月1日 北京嘉铭桐城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照片当初拍摄的时候,不过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某个场景、某种时尚、某些人物,但经过岁月的积淀之后,场景中的一什一物,被摄者的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尽的意蕴。

——主编寄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