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闻一多论唐诗(万卷名家讲谈辑粹)
分类
作者 闻一多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闻一多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之一。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在西南联大期间,他把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个角色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本书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因此能够多所创见。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

内容推荐

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这边老年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的咒骂世道人心,夹在咒骂声中的,是卢全、刘叉的“插科打浑”和韩愈的洪亮的嗓音,向佛老挑衅。那边元稹、张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会的大蠹下,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

目录

出版说明

朱自清序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

贾岛

杜甫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英译李太白诗

试读章节

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660)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地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寻常我们提起六朝,只记得它的文学,不知道那时期对于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这一点。这时期如果在文学史上占有任何位置,不是因为它在文学本身上有多少价值,而是因为它对于文学的研究特别热心。一方面把文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同时又用一种偏向于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其余的学术。给前一方面举个例,便是曹宪、李善等的“选学”(这回文学的研究真是在学术中正式地分占了一席)。后一方面的例,最好举史学。许是因为他们有种特殊的文学观念,(即《文选》所代表文学观念),唐初的人们对于《汉书》的爱好,远在爱好《史记》之上。在研究《汉书》时,他们的对象不仅是历史,而且是记载历史的文字。便拿李善来讲,他是注过《文选》的,也撰过一部《汉书辨惑》,《文选》与《汉书》,在李善眼里,恐怕真是同样性质,具有同样功用的物件,都是给文学家供驱使的材料。他这态度可以代表那整个时代。这种现象在修史上也不是例外。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藻——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至于音韵学与文学的姻缘,更是显著,不用多讲了。

当时的著述物中,还有一个可以称为第三种性质的东西,那便是类书,它既不全是文学,又不全是学术,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东西,或是说兼有二者的混合体。这种畸形的产物,最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了。所以我们若要明白唐初五十年的文学,最好的方法也是拿文学和类书排在一起打量。

现存的类书,如《北堂书钞》和《艺文类聚》,在当时所制造的这类出品中,只占极小部分。此外,太宗时编的,还有一千卷的《文思博要》,后来从龙朔到开元,中间又有官修的《累璧》六百三十卷、《瑶山玉彩》五百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增广皇览》及《文思博要》)、《芳树要览》三百卷、《事类》一百三十卷、《初学记》三十卷、《文府》二十卷,私撰的《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玉藻琼林》一百卷、《笔海》十卷。这里除《初学记》之外如今都不存在。内中是否有分类的总集,像《文馆词林》似的,我们不知道。但是《文馆词林》的性质,离《北堂书钞》虽较远,离《艺文类聚》却接近些了,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里说是嫌“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的办法不妥,他们(《艺文类聚》的编者不止他一人)才采取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体例。这可见《艺文类聚》是兼有总集(流别《文选》)与类书(《皇览》遍略)的性质,也可见他们看待总集与看待类书的态度差不多。《文馆词林》是和流别《文选》一类的书,在他们眼里,当然也和《皇览》遍略差不多了。再退一步讲,《文馆词林》的性质与《艺文类聚》一半相同,后者既是类书,前者起码也有一半类书的资格。

上面所举的书名,不过是就新旧《唐书》和《唐会要》等书中随便摘下来的,也许还有遗漏。但只看这里所列的,已足令人惊诧了。特别是官修的占大多数,真令人不解。如果它们是《通典》一类的,或《大英百科全书》一类的性质,也许我们还会嫌它们的数量太小,但它们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一个国家的政府从百忙中抽调出许多第一流人才来编了那许多的“兔园册子”(太宗时,房玄龄、魏征、岑文本、许敬宗等都参与过这种工作),这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岂不滑稽?不,这正是唐太宗提倡文学的方法,而他所谓的文学,用这样的方法提创,也是很对的。沈思翰藻谓之文的主张,由来已久,加之六朝以来有文学嗜好的帝王特别多,文学要求其与帝王们的身份相称,自然觉得沈思翰藻的主义最适合他们的条件了。文学由太宗来提倡,更不能不出于这一途。本来这种专在词藻的量上逞能的作风,需用学力比需用性灵的机会多,这实在已经是文学的实际化了。南朝的文学既已经在实际化的过程中,隋统一后,又和北方的极端实际的学术正面接触了,于是依照“水流湿,火就燥”的物理的原則。已经实际化丁的文学便不能不愈加实际化,以至到了唐初,再经太宗的怂恿,便终于被学术同化了。

文学被学术同化的结果,可分三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章句的研究,可以李善为代表;另一方面是类书的编纂,可以号称博学的《免园册子》与《北堂书钞》的编者虞世南为代表;第三方面便是文学本身的堆砌性,这方面很难推出一个代表来,因为当时一般文学者的体干似乎是一样高矮,挑不出一个特别魁梧的例子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举唐太宗。并不是说唐太宗堆砌的成绩比别人精,或是他堆砌的比别人更甚,不过以一个帝王的地位,他的影响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且他也曾经很明白的为这种文体张目过(这证据我们不久就要提出)。我们现在且把章句的研究,类书的纂辑,与夫文学本身的堆砌性三方面的关系谈一谈。

李善绰号“书簏”,因为据史书说,他是一个“淹贯古今,不能属辞”的人。史书又说他始初注《文选》,“释事而忘意”,经他儿子李邕补益一次,才做到“附事以见义”的地步。李善这种只顾“事”,不顾“意”的态度,其实是与类书家一样的。章句家是书簏,类书家也是书簏;章句家是“释事而忘意”,类书家便是“采事而忘意”了。我这种说法并不苛刻,只消举出《群书治要》和《北堂书钞》或《艺文类聚》比一比,你便明白。同是抄书,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拿来和《治要》的“主意”的质素一比,《书钞》、《类聚》“主事”的质素便显得格外分明了。章句家和类书家的态度根本不同,创作家又何尝两样?假如选五种书,把它们排成下面这样的次第:

《文选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初唐某家的诗集。

我们便看出一首初唐诗在构成程序中的几个阶段。劈头是“书簏”,收尾是一首唐初五十年间的诗,中间是从较散漫、较零星的“事”,逐渐地整齐化与分化。五种书同是“事”(文家称为词藻)的征集与排比,同是一种机械的工作,其间只有工作精粗的程度差别,没有性质的悬殊。这里《初学记》虽是开元年间的产物,但实足以代表较早的一个时期的态度: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这郑书的体裁看来最有趣。每一项题目下,最初是“叙事”,其次“事对”,最后便是成篇的诗赋或文。其实这三项中减去“事对”,就等于《艺文类聚》,再减去诗赋文匣等于《北堂书钞》。所以我们由《书钞》看到《初学记》,便看出了一部类书的进化史,而在这类书的进化中,一首初唐诗的构成程序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你想,一首诗做到有了“事对”的程度,岂不是已经成功了一半吗?余剩的工作,无非是将“事对”装潢成五个字一副的更完整的对联,拼上韵脚,再安上一头一尾罢了(五言律是当时最风行的体裁,但这里,我没有把调平仄算进去,因为当时的诗,平仄多半是不调的)。这样看来,若说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较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精致的类书,许不算强词夺理吧?

P11-16

序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历史环境的激荡,中西文化之碰撞,使传统的学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许多足以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大师们的开拓性成果,依然是多门学科研究的起点。年青一代研读到大师们的著作,受益是多方面的。

闻一多(1899-1946)先生正是这一时期一位重要的大师。在今天的青年人眼中,闻一多首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事实上,他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早年,闻一多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和文学,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加入新月社,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他的诗风在形式上求格律化,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闻先生的研究工作:“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就闻先生的学术成就而言,这种评价绝非溢美之辞,是对闻先生治学最为准确的概括。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书中内容涉及类书与诗的优劣、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故名之曰杂论。这本小书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对唐朝一些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分析。文章论述精辟,引用的诗歌皆具有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读来颇为惬意。与传统的学术研究相比,本书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因此能够多所创见。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一经典作品以新的形式提供给年轻的读者已成为必要。为此,我们将本书纳入“万卷名家讲谈辑粹”丛书中予以重新整理出版,以飨读者。相信对于青年读者了解唐诗发展的一些基本脉络,促进唐诗研究都会大有裨益。

本书所选内容,参校了已经出版过的多种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之处,一仍其旧,除个别明显错讹之处作了修改外,一些符号习惯原则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同时,近代学者著作,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望读者明察。为了便于专业之外的普通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工作:随原著的文字附上了相应的评论文字及唐人诗句,以帮助读者扩展相关的知识;删去了《岑嘉州系年考证》一篇纯考证且与其他篇目联系不大的文章;为原著配上大量的图片,使得读者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愿这辑小书能使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果流布到普通读者手中,增进更多的朋友对唐诗的兴趣与了解。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