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胜编著的《日读冰鉴夜读周易》内容介绍:《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著,它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神态、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心理、意志、行动力、人际关系、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世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它不同于一般庸俗、机械、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本集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智慧于一体的经典。另外,它还是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走向成功的大智慧,是成功人士的必读书。《周易》也称《易经》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易》形成于先秦时期,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郭宝胜编著的《日读冰鉴夜读周易》内容介绍:《冰鉴》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部鉴人专著,讲的是识人用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七个方面观察和辨识人才;《周易》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部奇书,乃“群经之首”,讲的是自强厚德之法,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以《冰鉴》的方法识人,以《周易》的方法自强,即为《日读冰鉴夜读周易》的宗旨所在。
曾国藩识人的基本方法有:观相、询事、考言,通过三者并举来考察人,识出“千里马”。
曾国藩曾以源与波、根与叶比喻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认为德才兼备是理想的人才。不过,当德才难以兼备时,他强调首先必须有“德”,宁要有德无才,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曾国藩心目中的“德”含义很广,忠诚、勤俭、朴实、耿介、不怕死等都是。具体说,就是政治上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事业,心甘情愿地为之尽心尽力;作风上质朴实在,能吃苦耐劳;精神上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
在曾国藩所信任、提拔的众多人才之中,李鸿章被视为他的第一高足,曾国藩对其特别重用,爱护备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在对曾国藩的忠诚上有那么一股韧劲。李鸿章曾因为李元度丢失徽州一事说情,惹恼了曾国藩,而负气离开祁门老营将近一年。这期间,显要人物袁甲三、胜保、德兴阿等人,都曾多次相邀,许以重保,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宁在江西赋闲。等待曾国藩心回意转,终于以其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干重入曾幕。掌握四省军政大权的曾国藩,对李“特加青睐,于政治军务悉心训诺,曲尽其熏陶之能事”,使李鸿章最终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曾国藩认为要真正做到量才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认识人。他认为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识人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要以衡才不拘格,论事不求敬细,无因寸朽而弃达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他写信给弟弟说:“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有才不用,固是浪费;大才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才大用,则危害事业。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时加考察。曾国藩说:“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就是说要对下属由内而外、神形兼顾同时进行考察,而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通过建言,上司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度。曾国藩于道光三十年所上的广开言路的奏折中,提出了对人才的甄别,他把它归之于培养之方中。其实,甄别就是考察。甄别的目的是“去其稂莠”。不加考察或甄别,而对那些不投在上者之所好的人才,不加培养,不加使用,是对人才的浪费;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和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做人才来培养和使用,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曾国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才,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而且,他阅世越深,观察越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或绝处逢生,与他知人、识人,能在身边聚集有真才实学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P3-4
白天,我们奔波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上,为梦想而拼搏,为事业而奋斗;夜晚,我们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居室,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宁静,回归自然。
人生在世,必须正确处理出世和人世的关系。人们平时所津津乐道的权术、谋略、诡辩、心机等,都是待人处世、建功立业所必须接触甚至面对的。但一个人不能人世太深,否则久而久之,当局者迷,就会陷入烦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过分注重现实,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精神,就像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要做一番休息调整一样。出世就是我们要适当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抛开尘世的私欲杂念,超越功利,透视人心,冷静地反思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
《冰鉴》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部识人鉴人的专著。讲的是识人用人之术,是人世哲学。所谓“鉴”,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他人,同时又可以以此为鉴,正己衣冠。在《冰鉴》中,曾国藩从整体出发,采用由外而内、动静结合的方法,从外在形貌、性格情态、声音气色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心得,极具实用价值。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识人用人的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从中学习识人之术,发掘更多的人才并能够有效地将其安排到适当的位置,这样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讲的是自强厚德之法,是出世哲学。它通过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进而阐释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时至今日,《周易》中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依然有指导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管你为政、治企、从军,抑或只是个普通人,都能从《周易》中聆听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诲,让你受益匪浅。尤其是想要有所成就之人,更应该学习《周易》中的自强之法,从自身做起,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够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常说:用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出世与入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人生。这部《日读(冰鉴),夜读(周易)》就是指导人们应以《冰鉴》中所讲述的方法识人用人,以《周易》中所阐述的道理自强厚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境界。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编著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