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梅特林克诞生于1862年,他不仅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还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因其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创作能力,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1911年,他的多幕梦幻剧《青鸟》在法国巴黎首演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已经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梅特林克也凭借这部充满人文精神的杰作在这一年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举登上了世界文坛的顶峰。
《青鸟》的描写手法别具匠心,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奇幻而迷离的气氛,华美的想象以及浓郁的诗情画意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心醉神迷的境界,让读者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拥有广阔的幻想空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书中所提倡的幸福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打动了许多渴望幸福的心灵,唤醒了诸多远离幸福的灵魂,从而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伐木工人的孩子力力和米力兄妹俩,为了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帮助身息重病的邻居女孩儿,在神奇的圣诞平安夜同光神一起前往怀念国、夜宫、未来国……在经历了无数考验,历尽千难万险后,他们最终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青鸟!
这部《青鸟》是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童话剧本,作品想象丰富。《青鸟》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更具有深邃的哲理。在1911年法国巴黎上演后即引起轰动,作者在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也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从此,小主人公力力和米力的名字与象征幸福的青鸟一起飞向了全世界!
从前,有个伐木人和他妻子住在一大片古老森林边上的一间农舍里。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这两个孩子经历了一次极为美妙的奇遇。
不过,在向你们讲述整个奇遇之前,我必须先向你们描述一下这两个孩子,让你们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因为要不是他们那么可爱勇敢、那么有胆量,你们将要听到的这个离奇的故事也就根本不可能发生了。
蒂蒂儿,也就是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十岁;米蒂儿,他的妹妹,只有六岁。
蒂蒂儿是一个漂亮的、高高的小家伙,身体结实,体格健壮,长着一头黑黑的卷发,经常乱糟糟的,因为他老爱嬉闹玩耍。他总是一副笑眯眯、和和气气的模样,两只眼睛看上去欢快明亮,非常讨人喜欢。不过,最好的一点是,他的举止派头俨然就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小男子汉,这表明了他内心的高尚品质。当他一大早跟在迪爸爸身边,快步走在林间小道上时,虽然衣衫寒酸,但他看起来是那么自豪、那么英勇,天地间一切美丽的东西似乎都在恭候着,等他经过时,给他送上一个微笑。
他的小妹妹就大不一样了。她看起来非常温柔美丽,身上的那件长裙总是让迪妈妈织补得又干净又整洁。哥哥有多黑,她就有多白,那双羞怯的大眼睛蓝得像田野里的勿忘我。任何东西都会让她受惊,一丁点儿的小事儿都会让她掉眼泪。但她那颗小小的童心已经完全具备了女性应有的品质:她有爱心,很温柔,对哥哥感情深厚、忠心耿耿,所以,她才会对哥哥不离不弃,毫不犹豫地随同他,一起踏上了一段漫长危险的旅途。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男女小主人公是如何在一天夜里突然离家出走,去闯荡世界、寻找幸福的呢?这就是我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题。
迪爸爸的农舍是乡下最穷的,对面就坐落着有钱人家孩子居住的一座豪华城堡,因而显得愈发破旧可怜。夜晚,当城堡的餐厅和客厅灯火通明时,从农舍的窗户,你能看到里面发生的一切。白天,可以看到小孩子们在露台上、花园里和暖房里玩耍_人们大老远地从镇上到这里来参观,因为暖房里总是摆满了最珍稀的花草。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因为是平安夜,迪妈妈安顿小家伙们上了床,又比平时更加疼爱地亲了亲他们。她感到有点儿难过,因为暴风雪的缘故,迪爸爸不能去森林里干活儿,她也就没钱买礼物来放到蒂蒂儿和米蒂儿的长筒袜里了。孩子们很快就睡着了,万籁俱静,除了那只猫的咕噜声、那只狗的呼噜声和那座落地钟的嘀嗒声,听不到一点儿声音。突然,一道亮如白昼的光悄悄穿过了百叶窗,桌上的灯自己又亮了,两个孩子也醒了,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在床上伸了伸胳膊。蒂蒂儿小心翼翼地喊了声:
“米蒂儿?”
“嗯,蒂蒂儿?”一个声音回答说。
“睡着了吗?”
“你呢?”
“没有,”蒂蒂儿说,“我在跟你说话呢,怎么能睡着呢?”
“呀,今天是圣诞节吗?”米蒂儿问。
“还没到呢,明天才是呢。不过,圣诞老人今年什么也不会给带的。”
“为什么?”
“我听妈妈说自己无法去镇上告诉他。不过,他明年会来。”
“明年是不是还早着呢?”
“要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男孩说,“不过,他今晚会到有钱人家的孩子那儿去。”
“真的吗?”
“嘿!”蒂蒂儿突然叫起来。“妈妈忘关灯了!……我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
“起床。” “我们不可以的。”米蒂儿说,她总是记得这些要求。
“哎呀,现在又没人!……看见百叶窗了吗?”
“呀,真亮啊!……”
“那是晚会的灯光。”蒂蒂儿说。
“什么晚会呀?”
“对面有钱人家孩子的。是圣诞树。咱们把百叶窗打开……”
“能行吗?”米蒂儿怯怯地问道。
“当然行了,又没人阻止我们……听到音乐声了吗?……咱们起来吧。”
两个孩子跳下床,跑到窗户那儿,爬到窗前的板凳上,推开了窗户。整个房间都亮了。孩子们急切地向外望去。
“这下,咱们可看得一清二楚了!”蒂蒂儿说。
“我看不见。”可怜的小米蒂儿说。她几乎在板凳上找不到一点儿空地儿。
“正在下雪呢!”蒂蒂儿说,“有两辆马车,每辆车都是六匹马!”
“十二个男孩子走出来了!”米蒂儿说。她使出全身的劲儿向窗外瞧着。
“别傻了!……是女孩子……”
“他们穿的是灯笼裤……”
“安静点!……好好看!……”
“那些金光闪闪的、树枝上挂着的东西是什么呀?”
“嗯,玩具,肯定是!”蒂蒂儿说,“剑、手枪、士兵、大炮……”
“那一桌子都是些什么呀?”
“是蛋糕,水果,还有奶油蛋挞。”
“天哪,那些孩子可真漂亮呀!”米蒂儿拍着手大声说。
“他们还笑啊笑的,真开心呀!”蒂蒂儿回答说。
“还有那些正在跳舞的小不点儿!……”
“就是,就是。咱们也来跳舞!”蒂蒂儿叫了起来。 于是,两个孩子开始在板凳上高兴地用脚踏起舞步来。
“啊,太好玩了!”米蒂儿说。
“他们在拿蛋糕呢!”蒂蒂儿大声叫道,“他们能摸到蛋糕!……他们在吃呢,他们在吃呢,他们在吃呢!……哇,真好,真好啊!……” 米蒂儿开始数起想象的蛋糕来:
“我有十二块!……”
“我有四个十二块!”蒂蒂儿说。“不过,我会给你一止匕……”
我们的两位小朋友快乐地跳着、笑着、叫着,因为别的孩子的幸福而愉悦快乐,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贫穷和需求。他们很快就会得到对他们的回报。这时,突然传来一声重重的敲门声。孩子们吓了一跳,停止了嬉闹,一下儿也不敢动了。然后,随着响亮的“嘎吱”一声,那根粗大的木门闩自己抬了起来。门缓缓地打开了,慢慢走进来一位个头矮小的老妇人,穿着一身绿,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风帽。她驼着背,瘸着腿,还只有一只眼睛,鼻子和下巴都快挨到一块儿了,走路还拄着根拐杖。她呀,肯定是个仙女。
她一瘸一拐地向孩子们走了过去,带着点儿鼻音问道:“你们这儿有唱歌的草或者青色的鸟吗?”
“我们有一些草,”蒂蒂儿回答说,他浑身都在发抖,“可它不会唱歌……”
“蒂蒂儿有只鸟。”米蒂儿说。
“可我是不会把它送人的,因为它是我的。”小家伙很快就补上了一句。
喏,难道这不是个很好的理由吗? 仙女戴上她那副又大又圆的眼镜,看了看那只鸟。
“他可不够青,”她大叫道,“我要的必须是完完全全的青鸟。是为了我的小女儿,她病得很重……你们知道青鸟代表什么吗?不知道吧?我想你们也不知道。好吧,既然你们都是好孩子,那我就告诉你们吧。”
P1-8
梅特林克和《青岛》
郑克鲁
比利时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是欧洲象征派戏剧的代表,用法文写作,获得191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风格具有明显的创意和独特性,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在他笔下流露出来的理想主义特质把我们引向至高的神圣境界并紧扣我们的心弦”。 梅特林克1862年8月29日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先在根特大学学法律,1886年到巴黎继续学习法律,但他抛弃了律师职业。他结织了巴那斯派诗人,随后发表了一本诗集《温室》(1889),受到好评。当时正是象征派诗人活跃在文坛的时代,梅特林克的早期剧作便受到了象征派的影响。象征派在诗歌创作上成绩斐然,但是在戏剧舞台上却建树不多,唯有梅特林克一枝独秀。他的第一部剧作《纳莱娜公主》(1890)已引起评论界注意。1890年以后,他发表了三部曲《不速之客》、《盲人》和《七公主》。《佩莱亚斯和梅丽桑德》(1893)是他的一部重要剧作,使他成为象征派剧作的最重要代表,后来由德彪西配成音乐。1896年梅特林克定居巴黎,接二连三地发表剧作,其中有《莫娜·瓦纳》(1902)、《乔赛尔》(1903)、《青鸟》(1909)等,并发表了几部散文集,如《卑微者的财富》(1896)、《明智和命运》(1898)、《蜜蜂的生活》(1901)、《蚂蚁的生活》(193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住在法国南方。比利时政府给予他伯爵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移居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直到1947年才返回法国。1949年5月5日,梅特林克逝世于尼斯。
梅特林克的戏剧与古典主义戏剧不同,不采用重大题材,不企求唤起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他的戏剧与浪漫主义戏剧也不同,没有英雄,即使国王、神仙也像平常人。他不写主人公如何战胜命运,而是描写主人公被动地接受命运,听任命运的摆布,只有少数剧作描写主人公去寻找更好的命运。梅特林克笔下的正面人物是美与善的化身,反面人物则是丑与恶的代表。他的作品虽然带有忧伤的情调、悲观的色彩和明显的宿命论观点,但他通过对弱者的同情、对美的歌颂、对光明的渴求,而给予观众向往正义的感受。他的语言充满诗意。他的戏剧往往带有梦幻色彩,在梦幻中隐藏事物的本质,舞台意境似梦非梦,也具有象征意义。关于象征,梅特林克说过一段话:“我相信有两种象征:一种可以称之为先验象征……它从抽象出发,竭力让这种抽象具有人性。这种象征深深触及寓意,其典范是第二部《浮士德》和某些歌德的故事……另一种象征更多是下意识的,是在诗人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几乎总是远离他的思想:这种象征产生于人类的天才创造;其典范存在于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梅特林克的象征可以说是这两种象征手法的综合,它也体现在《青鸟》一剧中。
《青鸟》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此剧1908年在莫斯科第一次搬上舞台。这是一部童话剧,集神奇、梦幻、象征于一炉。故事描写圣诞节前夜穷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儿和米蒂儿盼望得到圣诞礼物,他们只能望见旁边宫殿里灯火辉煌的盛况。他们平静地睡着时,梦见仙女请他们为她病重的丈夫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仙女给了他们一颗有魔力的钻石,他们转动钻石,便出现各种景象。他们在光、水、面包、火、糖、奶、猫和狗的陪伴下,见到了各种奇景,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千难万险,青鸟总是得而复失。梦醒后,蒂蒂儿把自己心爱的鸽子送给邻居,鸽子变成了青鸟,原来青鸟就在身边。剧本表明,只有甘愿把幸福给予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幸福。
梅特林克一生喜爱孩子,他在《青鸟》中描绘孩子童年的快乐生活,也展示了穷人孩子童年的悲惨状况。梅特林克认为,孩子之所以有幸福,是因为有母爱,母爱是超越贫富之上的,母爱的财富是无尽的:“凡是喜爱自己的孩子的母亲全都是富有的,没有长得丑的,也没有老的……她们的爱永远是最美好的欢乐。当她们悲伤的时候,只要得到孩子的一个亲吻,或者吻一下孩子,她们的泪珠在她们的眼睛深处就变成星星。”母亲使孩子拥有幸福、温暖的童年,所以梅特林克对穷孩子们说:“你们家里也有幸福!”梅特林克更进一步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邻居:只有和大家共享幸福,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梅特林克认为官能享受不是幸福。剧中第四幕第九场,蒂蒂儿一行来到幸福园,遇到最肥胖的幸福、产业主的幸福、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幸福、无所事事的幸福等等假幸福,他借“光明”之口说:“这些都是害人的,使人意志消磨。”在有神力的钻石的光芒照耀下,“一个个肥胖的幸福像泄了气的皮球,眼看着瘪下去……他们赤裸着身体,丑陋,干瘪,一副可怜相”,只好逃到痛苦洞穴中。梅特林克认为世界上的幸福很多,超过了人们所想像的,但是大部分人却视而不见。幸福实际上就在身边,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拥有母爱、公正,等等,都是快乐。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用心去寻找,去探索,去发现。
不过,人在寻找幸福的路途中会遇到重重阻碍,黑暗、死亡、怯懦会布下无数陷阱。梅特林克号召人们在光明的指引下去寻找代表幸福的青鸟,揭开“使生命遭受灾难的一切奥秘”。他指出:“所有不幸、灾祸、疾病、恐怖、浩劫”都无法阻挡人们前进和步伐,“每当你们看到月光溶溶,看到星光灿烂,看到朝霞升起,看到灯火闪亮的时候”,幸福就在那里;“每当你们心灵里进发出美好、明亮的思想火花的时候”,幸福就在那里。
寻找青鸟是孩子们做的一个梦,这个梦中有现实世界的种种困难、贫穷、饥饿、死亡、虚伪,梅特林克认为:“我们自我的反光就投射在这场梦幻中”,梦是“我们真实而永恒不变的生活”,人们拥有这个自我,“比激情的或纯理性的自我更为深沉”。
《青鸟》将传统的所有童话题材揉合在一起,加以创新。它摆脱了梅特林克所受到的蜚观主义的影响(这也是象征主义的特点),表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死亡的藐视,礼赞了美与光明,讴歌了理想和乐观主义,以色彩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变幻无穷的奇特场景,展示了一幅幅迷人而又梦幻般的景象。它是一部深得孩子们喜爱,同时又让成人获得新颖的视觉感受的优秀剧作。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的莎士比亚”
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多方面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这些作品有时以神话的面貌出现,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评语(1911年)